沉淀了一夜,总算可以整理些东西出来。
敝上对于‘戒律’的开示说,
‘戒’用白话来说明,是指‘不能做’的事而言,而‘律’则是指‘怎么做’的指导。
修习佛法,说穿了就是个‘方法论’,或称为‘最佳实务(Best Practices)’,以这套方
式来应对生命中诸多无常与喜怒哀乐。
既然是‘方法论’,也就是说,应对生命中的一切并无绝对或唯一的方式,而统整出前人
累积的经验法则,依其各自印证并系统化、逻辑化后所阐述的‘可供依循参照并逐步改善
’的道路。
因此,佛法的精神其实是包容性很大的,也指出八万四千法门,择一持修皆可臻至解脱,
而不受其困惑。
因为众生的智识有别,修缘深浅不同,从‘戒律’入门,先规范自我思想言行开始学习为
人处事的‘规矩’,并进而持修出精神意识上的升华洗炼,这才是设立‘戒律’的根本意
义。
就好比教育孩子,孩子中也有天才,也有庸才,那教育这两种孩子的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使
用相同方式照套死方法,而必须因材施教。
即便是庸才,同一件事学得慢,但多加练习学习,在那个领域中也可以成为达人。
在永世轮回中,以佛家观点看来,所谓的天才只是多学习了几世,庸才是学习次数较没那
么多次的差别而已。
当从陌生到熟悉,从生手到达人境地的转移过程经历,是一种‘跨越执碍’的路。就好比
乘舟渡彼岸,初时需乘舟以渡,既达彼岸后何需再执恋其舟?
放大生命的视野来看,往昔诸多曾经执恋之人事物,终有一日仍需放下。
只不过,若在当下所需之时,还是乖乖扛着握著吧!
故曰:‘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