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Buddha 看板 #1MsG1bpk ]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看板: Buddha
标题: 帕奥禅师禅修指引 去尘除垢 (二)
时间: Fri Mar 4 11:26:25 2016
一、欲欲
在《相应部》里,佛陀举了以下的譬喻来形容欲欲:
“如果有一锅加满了红、黄、蓝或橙色(染料)的水,
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
同样地,当人的心受到欲欲控制、受到欲欲击败时,
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欲欲。
所以他不能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
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
一般上,初修禅者的心常受欲欲困扰。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并不惯活于无欲乐的环境里。
在他还没来修禅之前,他的心时常接触各式各样的欲乐目标,
例如好看的电影、悦耳的音乐、美味的食物及快乐的社群生活。
而他的心又极乐于其中。
但现在并没有电影、音乐等以供取悦他的眼睛、耳朵等,
因此他的心就有如一只被人从水中拿出来放在干燥地面上的鱼,
痛苦地乱跳及渴望回去水中。
如今,出入息就有如干燥的地面;对他那时常渴望欲乐的心来说,
它实在是太枯燥无味了。
在坐着时,他没有专注于气息,反而把大多数的时间花在回顾过去所享受的欲乐,
或住在所期望获得的未来欲乐里。
但这只是在浪费时间,
根本无助于培育心。
即使如此修行一辈子,他也不会有进步。
所以,为了克服这点,他应当避免导致欲欲生起的因缘,而培育有助于去除欲欲之法。
在《增支部.一集》里,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净相(美丽之相)
一般如此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欲欲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欲欲。
对于不如理作意净相之人,若欲欲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不净相(厌恶之相)
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欲欲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欲欲。
对于如理作意不净相之人,若欲欲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于此,不如理作意是无益的作意,是已进入邪道的作意。
或者,它是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及视不净为净的作意。
如理作意则恰好与不如理作意相反,是如实地知见无常、苦、无我及不净。
在《如是语.第一学者经》里,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关于诸多的内在因素当中,
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如理作意一般对还未达到圆满、
而期望达到脱离束缚的至上安全处的有学圣者如此有助益。
诸比丘,如理作意的比丘能断除不善法,而培育善法。”
对于有学圣者比丘,再无他法能像如理作意般有助于达到至上的目标。
比丘睿智地奋斗,以达至灭尽一切苦。
再者,《念处经》的注释提及有六种法是有助于断除欲欲的,即:
一、学习不净观;
二、把自己投入于修行不净观;
三、守护诸根门;
四、饮食适量;
五、结交善知识;
六、适当的言谈。
断除欲欲的法一、学习不净观
断除欲欲的法二、把自己投入于修行不净观
关于首二项,不净观可分为两种:
止禅的不净观及观禅的不净观。
止禅的不净观又分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及无生命体的不净观。
有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照见自己身体内在的三十二个部份,
以及外在他人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等等,观察它们都是不清净、可厌恶的,
如此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无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观察尸体的不净,先观察外在尸体的不净可厌,
当定力加深,能够清楚地检查到寻、伺、喜、乐及一境性五禅支之后,
再观察自己内在,省思:
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死亡,死后就像外在这具尸体一样可厌。
定力加深时,就能见到自己的尸体。
能够如此观察内外尸体的不净之后,就能观察自己所贪爱的有情众生之尸体,
于是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然而,若要修行不净观或任何其他禅修业处,拥有由深定产生的光是必要的。
观禅的不净观是分析到究竟的色法之后,
省思这些色法都与不净可厌的颜色、声音、气味等相关联;
再者,身体中充满了各种虫,身体是虫的厕所、虫的医院、虫的坟场。
如此观察内外的不净之后,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断除欲欲的法三、守护诸根门
有一天,憍赏弥的乌提那王(King Udena)请教宾头罗巴拉多迦尊者
(Venerable Pindola-Bharadvaja),问道:
“巴拉多迦,怎么会这样?这些年轻、黑发、充满青春、正值生命高峰、
不曾享受过欲乐的年轻比丘是依靠什么,而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呢?”
“巴拉多迦,但心是不稳定的。有时候他们会对他们视为母亲、
姐妹及女儿的那些女人生起贪欲之念。
是否有其他原因使这些年轻、黑发、充满青春、正值生命高峰、
不曾享受过欲乐的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呢?”
“陛下……世尊曾经说过:
‘来吧,诸比丘,当观察这从脚底以上,从头顶以下,由皮包裹的身体为充满不净。
于此身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
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脂膏、唾、
涕、关节滑液及尿。
这是为何这些年轻、黑发、充满青春、正值生命高峰、
不曾享受过欲乐的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
“巴拉多迦,对于那些有修身、戒、心及观智的比丘来说,这可能是容易的,
但对于那些没有如此修行的比丘来说,这是很困难的。
有时候,当人心想‘我当视此为不净’时,却想它为美好的。
是否有其他原因使这些……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呢?”
“陛下……世尊曾经说过:
‘来吧,诸比丘,守护你的(六)根之门。
当眼睛看见东西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
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眼根而住的人,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
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
当耳朵听到声音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
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眼根而住的人,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
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
当鼻子闻到气味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
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眼根而住的人,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
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
当舌头尝到滋味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
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眼根而住的人,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
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
当身体触到物体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
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眼根而住的人,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
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
当心识认知心的目标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
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而住的人,
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
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
这是为何这些年轻、黑发、充满青春、正值生命高峰、
不曾享受过欲乐的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
这是佛陀在许多部经里教导守护六根门的方法。
众比丘应当如此守护他们的六根门,而女众也应当如此守护她们的六根门。
为了更进一步地指出守护六根门的重要性,我应当于此引用《增支部》的第一部经。
于该经中,佛陀如此说:
“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他颜色会比女人的颜色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
诸比丘,女人的颜色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他声音会比女人的声音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
诸比丘,女人的声音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他气味会比女人的气味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
诸比丘,女人的气味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他味道会比女人的味道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
诸比丘,女人的味道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他触觉会比女人的触觉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
诸比丘,女人的触觉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他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及触觉
会比男人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及触觉更能导致女人的心疯狂。
诸比丘,男人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及触觉的确能令女人的心着迷。
”
所以你应当很有正念地守护六根门。
如果你能够时时刻刻地对自己的业处保持正念,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因为如此你就能够很好地守护自己的六根门。
如果你是在修行安般念,你不应该对息感到厌倦,因为它就好像是你最好的朋友,
正在帮你去除诸烦恼。所以你应该恭敬地对待它。
如果你如此实行,你即是在向法致敬,而因此是虔诚的佛弟子。
于此,我应当为你们引用一部出自《相应部.大品》的经,
以显示如何才能作为一位虔诚、依法而活的佛弟子。
于该经中,佛陀如此说:
“
诸比丘,有一次,有一只母鹰突然间飞冲而下,抓走了一只鹌鹑。
诸比丘,当时,在被母鹰带走时,那鹌鹑哀哭道:
‘这只是我的不幸及缺少福报!(我应有此报,)
因为我离开了自己寻食的范围,而侵入别人的地界。
如果我今天还保持自己祖先的本行,即使这母鹰要跟我打斗,牠也根本不是我的对手。’
‘鹌鹑,那寻食的范围是什么?而你祖先的本行又是什么?’
‘那是被犁车耕过的田地,一处充满泥块之地。’
诸比丘,当时那母鹰也不坚持要说自己的力量,也不愿跟鹌鹑争论自己的力量,
而放开了那只鹌鹑,说道:‘去吧,鹌鹑,但即使你去到那边,你也是逃不过我的!’
所以,诸比丘,那只鹌鹑就去到一块被耕过的田地,一处充满泥块之地,
而站在一大泥块之上,向那母鹰挑战地说:
‘现在来吧,你这只老鹰!现在来吧,你这只老鹰!’
诸比丘,当时那母鹰也不坚持要说自己的力量,也不愿跟鹌鹑争论自己的力量,
(只是)伸展了自己的双翼,就向那只鹌鹑飞冲下去。
然而,诸比丘,当那鹌鹑知道该母鹰已经太过接近牠时,牠即闪身躲在那泥块之下。
诸比丘,当时那母鹰即迎胸撞碎在那泥块上面。
所以,诸比丘,当人离开了自己寻食的范围,而侵入别人的地界时即会如此。
因此,诸比丘,你们不应离开自己寻食的范围,而侵入别人的地界。
诸比丘,对于那些如此游荡之人,魔王就有机可趁。
于他们当中,魔王将会找到立足处。
诸比丘,对于比丘来说,什么不是自己寻食的范围,而是别人的地界?
那即是五种欲乐。是哪五种?
由眼识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悦、充满贪欲及诱惑的颜色。
由耳识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悦、充满贪欲及诱惑的声音。
由鼻识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悦、充满贪欲及诱惑的气味。
由舌识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悦、充满贪欲及诱惑的味道。
由身识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悦、充满贪欲及诱惑的触觉。
诸比丘,对于比丘来说,这不是自己寻食的范围,而是别人的地界。
诸比丘,你们应当在自己寻食范围之内游走,保持你们祖先的本行。
对于那些在自己寻食范围之内游走,保持自己祖先本行的人,魔王就无机可趁。
于他们当中,魔王将找不到立足处。
诸比丘,什么是比丘自己寻食的范围?什么是他祖先的本行?那即是四念处。”
因此,如果你能够修行观禅,你就应当时时刻刻培育四念处。
换言之,你应该观照内、外、过去、未来及现在名色法的特相或共相。
如果你如此修行,你即是依佛陀的教导过活。
如果你还是在修属于身念处的安般念,你也是在依佛陀的教导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