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挚爱的伴侣意外离世了,后来的人生,你过得怎么样呢?
身为一位父兼母职的男人,是否也承担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压力而无处诉说?
【招募邀请函】
我是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研究所硕士生
目前在王玉珍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硕士论文的研究
研究主题为“非预期丧偶亲职男性哀伤经验研究”
希望能够探讨台湾亲职男性经历非预期丧偶的哀伤经验
以及理解性别和亲职角色在哀伤经验中的影响。
【研究邀请对象】
1.现年30-65岁之男性,经历配偶因非预期因素逝世距今逾一年以上。
而此非预期逝世,可能是因事故、自然灾害或突发性疾病等,无从预先得知或能有心理准备之因素。
2.丧偶期间担任子女主要照顾者,且于其后持续养育子女和进行亲职责任。
3.有意愿回顾非预期丧偶经验,自评当前身心状况稳定,
且认为分享此段经验不致引发身心不适。
4.同意访谈过程中进行录音,并于访谈结束后协助逐字稿内容确认与研究结果的检核。
【研究进行方式】
本研究于伦理审查通过后开始招募受访者,
并于2025年06月30日前完成招募3-6名研究招募对象,
及后续电话初访、实体研究访谈以及研究资料检核。
【报名表单】
https://forms.gle/f1ii8MNrbpSwuHSx5
【研究者联络资讯】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若对研究有兴趣或有任何疑问,欢迎与我联络!
.
最后,想跟你分享我在整理国内外研究时读到的一篇研究,
也希望能让你知道,这世界依然有人好希望能听见与接住你的丧偶之痛。
“当一个男人失去了他最爱的伴侣,他还是原本的自己吗?”
Howell(2013)在他的研究中分享了一位丧偶男性的心声:
“我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这不只是悲伤,而是一种深刻的身份动摇。
.
“我很想哭,但我不敢。”研究指出,许多丧偶男性会因以下原因压抑悲伤:
●“男人应该坚强” —— 从小被教育“男儿有泪不轻弹”,让他们害怕示弱。
●“我不想让孩子担心” —— 当父亲的角色让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 很多男性不习惯用语言表达情绪,只能闷在心里。
但事实上,允许自己悲伤,并不代表软弱,而是一种疗愈的开始。
.
请给我与这个研究一个机会,让我能够透过你的经验与叙说,
为同在丧亲与丧偶之路上的我们,开创更多能够好好谈论与接住伤痛的空间。
谢谢你们。欢迎报名研究,或与我联系!
若你愿意,也非常欢迎你直接将此讯息分享给你身旁的丧偶友人或家人。
让他们知道,你在乎他们、你关心着他们的心情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