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杀精、跌倒流产哪学来的?学校避谈性 小妈妈看乡土剧学性知识
http://www.storm.mg/article/213259
2017年01月16日 08:30 风传媒
被问到为什么会怀孕,方瑜(化名)先是被社工吐槽“他们家保险套好像都不够用,”后
来才害羞的说,男友不喜欢戴保险套、所以发生性行为时没有保护措施,“但他会买事后
药给我吃,”像是要捍卫男友形象的方瑜连忙补充,但却立刻被社工抓出破绽,认为男友
买来的药太便宜、可能都是假货。手中抱着2岁孩子的方瑜听了倒也不计较社工的指责,
只笑笑的和社工耍赖:“我那时还没认识你呀,哪会知道这些。”
20161215-风数据专题-俞欢采访花莲小妈妈。访谈过程中,小妈妈一岁半的儿子亮亮不时
拿起记者的录音笔把玩,显得相当好奇。(苏仲泓摄)
方瑜(化名)在怀孕后决定生下孩子,成了大家眼中的小妈妈。图为访谈过程中,方瑜1
岁半的儿子不时拿起记者的录音笔把玩,显得相当好奇。(苏仲泓摄)
没人教导性知识 小妈妈避孕靠偏方
在花莲县,每年每1000个未满20岁的女生中,就有124人像方瑜一样选择生下小孩,生育
率千分之12、高居全台之冠。在励馨基金会花莲分事务所工作的杨蕙瑄自嘲,每年回报县
内小妈妈怀孕人数及怀孕年龄,主管看了总会吓一跳。深究原因,杨蕙瑄认为,花莲市以
外的乡镇商店分布较不密集,住在部落里的孩子可能得骑半小时的脚踏车才能碰到一间超
商,超商里打工的还可能是同部落的邻居或亲戚。当保险套、验孕棒难以取得,生活中又
没有人能教导他们正确性知识及避孕措施时,青少年只能靠着私下流传的可乐杀精、事后
冲洗法等偏方来解决冲动、好奇的后果。
20161220-SMG0035-风数据/小妈妈、未成年怀孕专题。城乡差距。切割图4
类似错误的性知识并非只出现在花莲。善牧基金会新北市区主任侯雯琪苦笑,自己接触不
少个案,都是看29台(一般为三立台湾台)认识怀孕跟流产,因此在发生性行为后就会试
著滚下楼梯,跌倒、在下体灌可乐等,“希望”就此避孕,有些甚至还会拿尖锐东西戳下
体,以为这样就等于刮除胚胎。
超过8成有避孕 官方数字你相信吗?
理论上学校并非什么都没有教给这些青少年。1998年开始,教育部将两性教育列为九年一
贯课程中的重大议题,2004年公布《性别平等教育法》,2008年订出性别平等教育的教学
课纲,要求学校除了要教性别平等,也有身体自主、尊重自我与他人权益等内容。而就在
课纲纳入性别教育及身体自主教育后,卫福部的问卷调查结果也“相益得彰”,指出调查
中2成有发生过性行为的高中生,已有超过8成有避孕。(配表)
20161220-SMG0035-风数据/小妈妈、未成年怀孕专题。“安心”的数据。切割图5
尽管两性教育已是国家规定要教的课程,励馨基金会新北分事务所社工游大钧仍坦言,青
少年若怀孕 代表一定有性行为,但在台湾的教育环境中,性或感情的议题仍很难被好好
讨论,“有性行为”这件事也普遍被视为是不检点。“大家总认为,未成年就该好好读书
就好,不应该去讲这些有的没的,”她举例,当基金会与市内的贵族高中连络、希望到校
分享性知识时,学校直接要求社工不准提及戴保险套和流产等话题。“他们觉得我们讲了
就像在鼓励孩子怀孕。”
学校谈性等于鼓励孩子发生性行为吗?
当学校谈性谈得保守,只会将更多行为推向大人搆不著的角落。善牧基金会新北区主任侯
雯琪指出,学校表面上讲性教育,却很少提及身体界线及如何尊重对方,当孩子对身体没
有意识,自然很难理性面对自己对性的好奇和冲动。此外,学校不正面谈性、关系、或感
情,就算孩子不愿意怀孕,真的发生了也通常不会第一时间找老师或父母讨论。
“我们对性教育的层次想得还是太浅薄了,”励馨基金会督导曹宜蓁也叹,社会太害怕孩
子知道资讯会为所欲为,却不知孩子还是会透过网络等方式吸收偏面、偏颇的资讯。若学
校没有提供平衡观点、为孩子建立性的整体结构认知和情境演练,则相同的情境即使课本
有写、还是会照样发生。
20161220-SMG0045-001-高校学生上课、教室配图。(取自松山家商网站)
教育部2008年订出性别平等教育的教学课纲,要求学校除了要教性别平等,也有身体自主
、尊重自我与他人权益等内容。图为上课示意图,与报导个案无关。(取自松山家商网站
)
性教育漏网之鱼 以为精虫是爬虫类
没有经常待在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学校两性教育的漏网之鱼。侯雯琪提及某次曾和一位不
常出现在学校的女高中生讨论性事,当她向对方说明“只要一只精虫进到你体内就会怀孕
”,平日作风强势、拿化妆包打人还要人赔化妆包的大姐头,竟然当场哭了起来:“精虫
不是爬虫类吗?我很怕虫,牠们爬到我身体里的话要怎么办?”
侯雯琪直言,大人常常觉得学校会教,却往往忽略不在学校、或在学校吸收不好的孩子,
最后学校即使有教、他们也接收不到。此外,不爱上学的青少年,没在学校的时间多在社
区里面跑,累了就去住男女朋友家,当他们在感情中寻求对爱需求的同时、却没有人能提
醒孩子身体界线,很容易就会在没有避孕的状况下发生性行为。
“学校应该把小妈妈留下来”
“学校应该更积极的把孩子留下来!”经国管理学院护理系副教授李德芬则建议,学校与
其消极面对学生怀孕议题,不如积极提供学生怀孕弹性放假、补课等措施,把怀孕小妈妈
留在学校。如此不仅让学生不用因怀孕而离开校园;当其他学生看到大人愿意接纳这些非
“正常”怀孕的学生,自然也会愿意把更多只敢私下流传的怀孕、避孕知识提出来讨论。
20161215-风数据专题-俞欢采访花莲小妈妈。访谈最后,小妈妈一岁半的儿子亮亮,时而
向记者摆摆手,像是道再见一样。(苏仲泓摄)
学者建议,学校与其消极面对学生怀孕议题,不如积极提供学生怀孕弹性放假、补课等措
施,把怀孕小妈妈留在学校。(苏仲泓摄)
此外,即使青少年真的怀孕了,大人也该试着给孩子从中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只单纯把怀
孕视为亟欲抹除的错误。妇产科医师苏仪宁回忆自己接触过的青少年产妇,发现她们进到
诊间都面无表情,多是一旁的父母焦急的询问医生能不能把小孩拿掉。“这些小朋友看起
来都只像工具,”苏仪宁说,小妈妈当下也许惶恐、无助,但在家庭甚至是社会结构中,
她们已因为未执行预期的角色而失去话语权,爸妈认定他们“犯了错”、“都不懂”,因
此迳自帮他们做决定。
让孩子负起责任 父母别帮小妈妈决定一切
励馨基金会督导曹宜蓁也指出,许多小妈妈多年后觉得遗憾,不是因为留下小孩,而是不
觉得被父母尊重。许多父母在与青少年讨论养育抉择时,直觉认定他们“太年轻、都不懂
”,或是犯了错还敢表达意见。然而,当孩子的声音被淹没,很可能无法借机学到新的一
课,许多青少女更因此觉得不受尊重、“反正大人会处理”,不断重蹈怀孕行为。
曹宜蓁建议,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生育事件里负起责任,不应帮他决定一切,而是
与孩子一起讨论、思考他想要什么、为了想要的目标可以牺牲付出什么;如果想要宝宝,
以他的年龄及家庭的支持系统,可以怎么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