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游记] 津轻海峡的海上铁路:青函连络船八甲田丸

楼主: comet115 (绿色彗星)   2025-06-18 09:26:04
※ [本文转录自 Japan_Travel 看板 #1eKWPlTd ]
作者: comet115 (时光土场) 看板: Japan_Travel
标题: [游记] 津轻海峡的海上铁路:青函连络船八甲田丸
时间: Wed Jun 18 08:21:00 2025
网志图文版:https://milkyrailway.blogspot.com/2025/06/2025_17.html
结束山形县的旅程之后,我搭乘隔天一早的新干线北上,前往本州最北端的青森。本来的
计画要去放在旅行清单上已久的弘前城,但偏偏因为锋面接近,一路上的天空都是单调的
鱼肚白。想着去弘前城拍照也不好看,于是决定改为阴雨备案来到青森,拜访曾经的青函
连络船八甲田丸。
https://i.imgur.com/D4URBCr.jpeg
海运与铁路转运的节点
青函连络船指的是由铁路单位营运,联络青森与函馆铁路运输的船舶。19世纪末期,从上
野起始的东北本线通车与日本邮船青森函馆航路开航,青森就此成为本州面向北海道转运
要冲。接着在20世纪初期,从函馆经由札幌到旭川的函馆本线也全线通车并完成国有化。
为了加强往来本州与北海道之间的铁道运输效率,打造从东京到旭川一条龙的运输骨干,
当时的日本铁道厅于是在1908年引进比罗夫丸加入青函航路的营运,成为青函连络船的滥
觞。
除了让客货运能够一票到底之外,青森车站也配合青森港的扩建,增建联络天桥,让乘客
得以直接从月台直达候船室。1925年联络铁路与船舱的可动桥启用,更是让货运车辆能连
车带货上船,省去货物从铁路转载至货船的麻烦。从青森车站东口往过去的第2岸壁方向
走去,还能看到这座于1950年代改建的巨大钢钣梁桥耸立在眼前,连结陆地与视线尽头的
黄白色的连络船。看着可动桥桥面上斑驳的铁轨,不禁让我幻想桥的另一端是不是也有一
条漂浮在海上的铁路,串起往返津轻海峡的火车们。
https://i.imgur.com/LaL9pVv.jpeg
回到海陆联运时光的八甲田丸
青函联络船的船名多半是取自北海道及青森的地名,如第一代的比罗夫丸、津轻丸、洞爷
丸等等,现今系留在第2岸壁旁的八甲田丸则是取自青森市东南方的名山八甲田山。1964
年竣工的八甲田丸总吨数超过5000吨,旅客定员数达1330名。八甲田丸下水后持续服务青
函航路,直到1988年青函海底隧道通车后才随着青函连络船运输结束而退役。
八甲田丸退役的同年,便由青森市与民间合作接手改造成博物馆船,目前是由青森市委托
的非政府组织协助营运。我拖着笨重的行李厢走上阶梯来到二楼,在柜台买门票和寄物便
开始这次的连络船巡礼。船内甲板共有四层,主要的静态展示在三楼的游步甲板。除了有
用蜡像重现青森港与车站周边过往小贩叫卖与搭车风景的青森world,也有展示大量曾经
航行于津轻海峡的连络船模型、铁道文书资料及文物的青函连络船记念馆。在窗边的一角
还保留着当时的特等席,让游客仿佛回到搭乘连络船跨越津轻海峡的岁月。
继续爬上四楼的航海甲板,这里曾是驾驶船员们工作的操舵室与通信室。操舵室有如八甲
田丸的大脑,操作台上除了船舵之外,还有密密麻麻的指针与许多的电话。为了祈求航海
顺利,在操舵室后方的墙角上还有小小的神龛,我也不免俗地和神明打声招呼。走出操舵
室来到户外,上方写着日本国铁缩写JNR的烟囱直立在甲板上。顺着烟囱内的楼梯往上爬
,从跨港大桥、青森车站在内的青森港风光全都尽收眼底。虽然阳光在白浊浊的云后若隐
若现,不过看着远方的海平面,心情也放松了不少。
深入船舱内部
才刚享受烟囱上无死角的视野,接着参观动线引导我搭乘电梯来到完全封闭的一楼车辆甲
板。以前搭乘台华轮去澎湖的时候,乘客得从车辆甲板下船,还记得那时候下船前看到船
舱内载满了要和乘客一同渡海的小货车、汽机车。不过,八甲田丸的车辆甲板可不是用来
装载乘客的汽机车,而是火车!
在四周没有对外窗户的封闭船舱地板上铺设了3条股道,最多可以承载48辆15吨级的货车
。目前的船舱内陈列的车辆包括一辆ヨ6798号守车、两辆邮政行李车、DD16 31号柴油机
车、キハ82 101号柴油特急车,以及过去用于调配火车上下可动桥时重量使用的两辆ヒ60
0形连结车。为了避免航程过程中摇晃导致车辆倾覆,车上与轨道间都绑着专用固定索,
轨道末端也有缓冲器来吸收冲击力。
https://i.imgur.com/WNDnsxU.jpeg
绕了车辆甲板一圈之后,参观动线导引我继续往下层走,最后来到八甲田丸的机械室。若
说四楼的操舵室是大脑,机械室肯定是这艘船的心脏了!八甲田丸的左舷与右舷分别配置
了4台柴油引擎,每台各有1600匹马力的引擎在狭小的空间中一字排开,颇有机械工业时
代独有的壮观氛围。
现今的我们生活在有青函隧道的时代,甚至可以从东京搭乘最高时速300公里以上的新干
线列车抵达北海道,打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过去得搭船前往北海道的铁道旅行记忆,更不知
道过去有多少艘船遭遇船难而消失在这条113公里的青函航路。幸好有青森的八甲田丸与
函馆的摩周丸保存下来,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才有管道去理解这条海上铁路的历史,感受时
代所带来的交通进步与时空距离的缩短。
造访日期:2025.5.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