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会让你相信神的故事”
<<少年pi的奇幻旅程>>在开头就做了大胆的宣称。
我以为会是多坚韧的哲学辩证,所以抱着满怀期待的收看。
意外的是,电影并没有采用说之以理的方式使人信服,
而是藉Pi的经历对观众动之以情,
充分展示了说故事的力量(power of storytelling)。
“你认为哪个版本(有动物vs没动物)比较好?”
电影在结尾时鼓励观众寻求自己的答案。
接受传统西方科学训练长大的我,
理智上认为“人吃人”的故事更能合理的解释pi是如何在海上存活;
但是人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动物,
这个版本中的生还者经过漫长又血腥的船难也没有精神失常简直是奇蹟。
主角是如何在这长期剥夺人性的创伤中完整的将理智保存下来?
为什么他在极度严峻残忍的环境中没有被逼疯?
================================================
国小一年级时,
每天午休自发(没错,没人逼我)的跪在修道院学校的石头地板上向圣母雕像祈祷的景色,
至今历历在目。
当其他同龄的小朋友都在嬉闹时,
我坚持着在石雕前进行完这样的“仪式”后才会去找同学玩。
在成长为能够磨练神学、人文、逻辑etc.思辨能力的大孩子前,
小学生会先从轻松的“听故事”开始。
在那个可塑性和学习能力极高的年纪,
我轻易的接受了老师们所传递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我还没有能力将心里“低人一等”的自卑感用语言描述前,
神父告诉我们,无关性别、肤色、社会地位etc.神皆一视同仁;
当家人说外面的世界是险恶的,只有他们不会害我时,
修女们教导了我们什么是“爱”,
让我对产生对生命的喜爱与憧憬、对人性美好的一面产生信心,
支撑我日后忧郁时能持续相信康复的可能性;
当家人说不可以把家事告诉外人时,
老师告诉我们可以透过祈祷的方式向天父倾诉。
可能是因为小孩的力量太弱小,不足以改变对现实家庭不满的现状,
当时的我“想要”相信一个比现实生活更温暖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