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ruff 2019-10-23 13:05:24 假设,有天您牙痛去看了牙医,牙医师在诊间只给您漱口水稍做清洁、
观察一下您牙齿的状况,然后没做其它任何处理,就接着开立处方,让您拿消炎
止痛药回去按医嘱每天服用。吃了一周、两周、一个月、半年,吃了一年、两年、
三年,您会认为您这段时间有接受恰当的牙科治疗吗?
如果可以不吃药就能及早预防、及早因应、处理的心理困扰,何以非要拖到必
须服用药物的程度才要处理?难道因为健保有给付药物费用,没有补助心理咨商的
费用(现行制度仅有少数弱势族群能申请到第三方的经费来支付费用,但次数受到
相当程度的限制),所以为了省钱,等情况严重到“医师愿意开药”的程度再说?
如此思维虽然符合人性,但逻辑似乎怪怪的。
锻炼身体可以进健身房,锻炼心理可以进咨商室。要不要试试?
全文刊登于“独立评论@天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