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坠落之前

楼主: nightseer (小爱)   2017-06-27 01:09:22
网志版
http://nightseer470.pixnet.net/blog/post/167144733
如果说有什么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社会民众的思考能力,新闻业绝对是第一个被提到的。尤
其在网络发达资讯浮滥的现在,新闻已经逐渐失去报导真相的能力,沦落为当权者或利益
集团的打手,拨放剪接过、渲染过、抹黑过的内容,传递错误的讯息给民众。聪明的个体
也会利用媒体来反转情势,当狂热者,不,无知的狂信者获得了一个符合他们调性的片段
之后,就会开始大肆宣扬。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当审判者的年代。但是,该定罪的到底是谁
?是谁要为弊案、谋杀案、诈欺案、叛国罪负责?
房思琪的事件告诉我们,真相是属于懂得使用媒体的人。陈星透过影带呼吁,不要为难他
女儿,事情由他一个人承担,不需要赔上三条命。不论他女儿是为了该死的父亲或者只是
整形被揭破而同时以各种方式自杀,对我来说都不重要:该负责的从头到尾只有陈星一个
,关他女儿什么事呢?也有人说这是利用媒体来博取同情的方式,但在真相公布之前,猜
测无益。因为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陈星就是一个连自己的女儿拿来利用的人,不值得同
情,也不该被同情。他完全没有担当,如果他自己出面说明,他女儿也不会自杀。如果他
在法律上真的没有罪过,那就让媒体来制裁吧,也许这是现在的新闻媒体唯一的作用了。
如果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陈星,我只会在他耳畔轻声地说道:你杀了一个人。
媒体在《坠落之前》这本书里举足轻重。大卫就是搞媒体起家的,他一手带出的比尔‧康
宁汉是狂热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借由宣扬殉道者(大卫)来捧红自己的名嘴,利用窃听与抹
黑得到关注的无耻败类。为了让话题持续热度与有内容,编造与诱导议题朝向更有话题性
的方向,跟台湾的中X新闻,TVXS,三X,X森等等的有得比。尤其是中X,弄得我都不知道
是在看戏还是新闻了,而且写作还挺不像样的,加油好吗?在本书里面,媒体作为一个提
供“知”的角色,但是内容的真实性却要由读者判读,因为对书中的每个角色来说,他们
的认识即为“真”。
网络书店的广告书案很惊悚的写着“2017年烧脑神作《坠落之前》!凶手,究竟是谁”的
语句。的确,马赛克式的写出每位死者过去的经历与上飞机前的最后时光在想什么做什么
似乎是在给线索,但从那意识流的段落,仿佛要将某人一生的光影捕抓在一张照片中的笔
触,感觉不出来作者有要探讨谁是凶手的意思。凶手是谁真的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过程。
每个人为什么踏上这架死亡班机,他们彼此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是这些“巧合”将他
们联系在一起的吗?唯一两位生还者中的史高,一个中年酒鬼画家,最近开始振作的途中
创造了一系列以灾难为主题的作品,是与这架飞机上的所有人最没有关系的。他成为了英
雄,一个被标签、物化、丧失本质的商品,在各个平台上大肆拨放,这却只让他感到困惑
,并迫使他重新省视自我的价值。史高在这场灾难中的独特性也使他从英雄成为了嫌疑犯
:你为什么出现在那里,这个毫无相干的人?为什么画了一系列悲剧的油画?你与大卫的
太太是否有奸情?你是不是想制造灾难?他的过去会被毫无保留的挖出,像是考古一样,
他的画作甚至被扣押,做为证物。如果其他死者彼此间有一定程度的互联性,那史高跟整
件事的连结就是“巧合”。
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巧合,只有未知。巧合是回推的结果,事实上却已经且必然发生,
是无法躲掉的。史高就是这么刚好曾经热衷游泳,在最后一刻踏上飞机,然后带着湿冷的
JJ一路游到岸上,好像他此生就是为了做这一件事一样。对于媒体,对于观看媒体的我们
来说,可能的确是这样,但是史高不会因为救了一个小男孩,生命就此暂停。他的人生,
你的人生,我的人生,都不会因为单一事件而停止(除非你死掉啦),只要还活着,就有下
一段路要走。对史高来说,他在这个经验之前早已蜕变,因此从头到尾他的态度没有什么
改变,只是与其他人有了更深的连结,在最后为了保护某些人而挺身站出,面对指控他的
人,直接道出真相,与他对这一切的疑惑。
在坠落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死亡带不走它们,死亡将它们带来给我们,活在
我们的记忆里,成为咖啡杯上的污渍,文件夹上的回纹针,夹在书页里作为书签的发票。
故事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故事就是我们的人生,等著被述说,等著被了解,或者成为下一
个等待。英雄则是那个愿意为别人挺身而出,面对自己的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