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端就引起了相当大的冲击。
身为单亲妈妈的中学女老师森口悠子,
发现自己的爱女并非意外溺毙,而是被自己的学生害死的。
她决定不告诉警察,用自己的方法来报复学生。
之前有一段时间,‘死刑的存废’争论的很厉害,而其中支持死刑的一方,
有一个论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死刑的存在是为了安慰被害人家属。
被害人死都死了,不管嫌犯受再重的惩罚,都无法挽回什么。
可是被害人家属的日子要继续过下去,必须有一个管道,让他(们)可以释放怨恨。
为什么森口不告诉警察真相?因为无法真正的惩罚嫌犯。
唯有嫌犯受到和她一样重甚至是更重的痛苦,她才能
够解脱。
青少年保护法的成立,是考虑到青少年不够成熟,所以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是从青少年本身的想法看来,却可能被扭曲的解读。
就像第一章中提到的,有人会用犯罪作为出名的手段。
青少年保护法的立意是良善的,但是却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误解,
甚至会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最终产生负面的结果。
我想,是这个制度不够完善吧!不应该完全以年龄来区分,
因为每个人的成熟年龄都不同。最佳的分法,是以动机、行为严重程度......来区分。
可是这实在太抽象而难以分类,所以虽然理想却无法实行。
我很喜欢作者的写法,从第一章到第五章,分别是女老师森
口悠子、班长北原美月、嫌犯B的姊姊和妈妈的日记、嫌犯B下村直树、
嫌犯A渡边修哉的主观‘告白’。最终章又回到女老师森口悠子,
划下一个戏剧化却又令人赞叹的结局。明明是同一个事件,
但是每个人诉说的却那么不同,主观真的是很可怕却又无法摆脱的东西呢!
除了刚出生的婴儿以外,每个人都是一张五颜六色的纸,只是色彩多寡有所不同罢了。
而我们常常受限于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不自知,
造成了自以为正确的错误推论。女老师一开始认为的嫌犯A的犯罪动机是错误的,
嫌犯B妈妈的想法也是错误的,嫌犯A对他妈妈的看法也是错误的。
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抱持着自以为正确的错误在过活,想起来就觉得有些可怕。
《告白》中提到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母子关系,分别是死者爱美和森口老师,
嫌犯A渡边修哉和他妈妈,以及嫌犯B下村直树和他妈妈。其中最幸福也最正常的,
是小爱美和森口老师。虽然是单亲家庭,可是拥有着满满的爱。
修哉会选择爱美下手,除了想出名和报复森口老师误会他之外,我想,
嫉妒也是一大因素吧!因为他母亲离开了他,他失去了母爱,所以嫉妒爱美。
而直树在发现爱美没死时,会把她丢进游泳池,追根究底也是因为他母亲。
因为他母亲过度的望子成龙,造成直树的压力。因为亲子关系是先天的,出生就
开始了,所以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不管是嫌犯A修哉还是嫌犯B直树,
犯罪动机都和母亲有关系。说实话,我很讨厌直树的母亲,
因为她太过自我中心了。(忽然发现,类似的这句话好像写过很多次,
我真的超讨厌自我中心的人。)对她来说,她的想法永远是对的,
她无法接受别人的想法,直树就是受到这样的压迫。她将希望都放在小孩身上,
而且完全没有发现这样的行为,已经造成了直树的压力。直树是很爱她妈妈的,
所以很希望能得到妈妈的称赞,可是他却总是无法达到她的要求,
这点在直树心中造成很大的阴影。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导致直树杀死
了爱美。看完修哉的‘告白’,让我想到了之前曾经看过的,
关于连续杀人犯的心理研究。只不过是想要找母亲,为什么要杀人呢?
这就是我觉得修哉和连续杀人犯的相似点。对于修哉来说,
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道德标准,不受社会规范所侷限。可是这不是成熟,
而是非常的幼稚。因为他无法多方面的思考,也没办法理解这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同。
对他而言,世界就是他所认为的那样,其他都不是真的。
修哉对他妈妈有种近乎病态的崇拜,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妈妈留给他的,
他妈妈很爱有才能的这个唯一的儿子,所以一定得用这点找回妈妈。
可是,却发现真相完全不是那样。
我觉得修哉相当的可悲,说要报复母亲,可是我却觉得他只是无法接受真相,
所以想要自杀。我觉得森口的报复是相当成功的,比起让修哉和直树接受法律制裁,
让他们亲手杀了最在乎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他们俩的情况比较起来,
修哉的痛苦比直树多的多。因为对修哉来说,这世界上对他重要的人只有他母亲,
所以他宁愿选择自杀。或者说,他认为自杀,可以让他母亲永远记住他这个儿子。
我无法认同修哉的想法,但我觉得他是可怜而令人同情的,虽然他的悲惨是自己造成的,
就像他是自己按下了炸弹的引爆开关。是他将自己困在单一的思考中无法逃脱,
最终造就了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