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他们,为什么不打COVID-19疫苗?不同族

楼主: mithralin (工口)   2022-01-25 18:46:29
本文经版主swattw审核通过发文,合先叙明
完整标题:他们,为什么不打COVID-19疫苗?不同族群疫苗犹豫者卡关在哪里?
发稿单位:报导者
发稿时间:2022/1/21
撰 稿 者:文字/陈洁 核稿/杨惠君;责任编辑/陈思桦、张诗芸
原文连结:
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vaccine-hesitancy-taiwan-research
https://bit.ly/3rGKLic
首份台湾本土研究出炉
他们,为什么不打COVID-19疫苗?不同族群疫苗犹豫者卡关在哪里?
刊出日期 2022/1/21
文字 陈洁
摄影 林彦廷 余志伟
设计 江世民
核稿/杨惠君;责任编辑/陈思桦、张诗芸
拥有20座网球大满贯金杯的塞尔维亚球王乔科维奇(Novak Djokovic),因未接种疫苗、以
近期感染痊愈为由申请的医疗豁免资格出现争议,遭澳洲取消签证,注定错失在今年(2022
)澳网缔造21座大满贯历史纪录的机会。尽管整起事件还有其违反防疫及旅行史填报不实等
背景与澳洲政治因素,不过,藏在多数人心里最大疑问可能还是:打疫苗,不就好了?
疫苗充裕之下,仍选择不打疫苗的“乔科维奇们”其实并不少,更不是COVID-19疫情独特现
象。“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已是重要的公卫议题,201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
HO)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胁;COVID-19疫苗快速问世后,国际专家学者一路研究调查、追踪
,更疾呼各国防疫单位重视。
《报导者》取得台湾大学公卫学院针对COVID-19疫情下,首份本土疫苗犹豫质性研究,透过
深度访谈呈现疫苗犹豫族群的心声。这些人并不见得是反疫苗派,有些人是经过自身风险评
估后做出的决定,有些人则是对疫苗的疑虑没有获得解答等。研究细致归纳分析,希望促进
社会的理解、对话,也期待卫生单位疫苗宣导政策能“因人制宜”,让沟通更有效益。
====
Omicron变种病毒让COVID-19疫情再次升温,2022年初,全球一日最多新增高达近347万名确
诊者。所幸,目前看来Omicron虽然具备高传播力,但重症、死亡比例尚未增加,全球整体
死亡率也随着疫苗接种普遍而逐渐下降,疫情渐渐走向“流感化”。不过,突破性感染增加
,各国政府仍在积极宣导接种第三剂疫苗,台湾也不例外,1月20日更宣布民众前往部分娱
乐场所如舞厅、夜店等需出示完整二剂疫苗接种证明。
目前台湾的一剂疫苗接种率8成、二剂接种率超过7成,接种率不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
在1月7日宣布,因应社区风险提升,鼓励第二剂疫苗接种超过12周的民众,尽速接种第三剂
疫苗,虽然也出现“三剂抢打潮”,但最应优先强化保护的75岁以上高龄者,二剂接种率仅
68%、65~74岁也只有8成接种,始终未能有效提升。这也显示,台湾社会潜藏一群疫苗犹豫
族群,少被认真看待、深度探索。
事实上,早在2021年5月、疫苗供应尚且不充足的时候,盖洛普就曾发表一项针对全球117个
国家地区、30万人的调查显示,即便在疫苗免费接种下,只有68%的成年人同意接种,29%的
人仍表示会拒绝。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2021年3到5月针对1
5国的调查也发现,英国和以色列对疫苗信任的比率超过80%;但韩国和日本信任比率仅有47
% ,不同国家对不同疫苗品牌的信任度也有不同。这些调查和研究者,显示出疫苗犹豫的原
因复杂,研究者都希望提出公众对疫苗的忧虑状况,促使政府单位更即时、且有所依据下做
出准备和因应。
台湾疫苗犹豫族群的困惑与心声
“台湾一直以来对‘疫苗犹豫’的研究和关注不多,我很希望看到COVID-19打开这一道门,
”完成台湾第一份COVID-19疫苗的质性研究的台大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
怡受访指出,“国外对于疫苗犹豫议题的重视度,几乎等同于疫苗研发,并且发展了各式各
样的实务方法,试图更接近、理解这群人,台湾虽然相对议题被掩盖,但这群人依然存在。

官晨怡在2018年就关注疫苗犹豫的议题。“我自己生了孩子之后,也曾莫名感受到焦虑,带
孩子去打疫苗时,在网络上Google相关资讯。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当代、特定阶级社群的父母
容易产生的反应。”
去年(2021)5月,台北爆发COVID-19社区大规模感染时,官晨怡立刻在半夜写信,很快号
召16名她过去的公卫所学生“回锅”进行疫苗犹豫的研究,现已是医师、职能治疗师、社区
药师身分的他们,研究透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分析67名民众对疫苗怯步的原因,完成《台湾
新冠疫苗 众决策态度之快速质性研究调查报告》,以下是这份研究主要发现与归纳。
长者:打疫苗可能多活5年、不打也可能一样啊
台湾面对疫苗最犹豫的族群之一是75岁以上年长者,他们感染病毒容易重症、风险较高,却
是目前二剂接种率全年龄层最低、仅68%。
长者犹豫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担心被病毒感染,一方面也害怕打疫苗承受不了副作用,有人
则选择以研发较久、相对安全的肺炎链球菌疫苗来当成替代预防COVID-19的“安慰剂”,一
名80多岁的苗栗退休教师阿辉受访时便说:
“我看我们这个年龄啊都是在90岁左右就差不多了,我打疫苗也是再活5年,不打疫苗我也
可能也再活5年,所以我在这种情形下,我想不如快乐一点,不会心理上有什么负担(担心
副作用),所以我就决定不打。”
许多年长者还认为,自己都在家“很安全”,疫苗应该要让年轻人打,对于感染后重症的情
形不见得了解,“对于老年人来说,多数时候他在电视上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尽管很迷茫、
很紧张、觉得有问题,但是就维持心中困惑,也没办法做决策,”官晨怡说。此外,相对其
他族群,许多年长者也可能较没办法靠自己蒐集资料、阅读文献、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通
常都需要仰赖晚辈的转译才能增加资讯量,作为决定要不要打疫苗的参考。
慢性病患:只说疾病“稳定”可以打,但稳定的“标准”是什么?
慢性病患者与年长者的疑虑很类似,他们自知体质较弱,知道感染病毒容易变成重症,但又
担心难以承受疫苗的副作用。指挥中心过去对于慢性病患,建议接种疫苗的标准为“病情稳
定的慢性病患者就应该接种”,但对于“稳定”的定义并不明确。
此外,不少疑似疫苗接种后的死亡个案,在解剖后也仅有“与慢性病史有关”的说法,这更
让慢性患者们犹豫,只能自己去请教多方意见,如自己的医师来评估状况,50多岁的新北市
商人阿芳就说:
“像我糖尿病来说,一般来说都是讲, 欸阿你应该控制在什么样以下,或者说3个月的血糖
值,平均多少以下叫做控制好。他(指挥中心)应该给人家一个,实际的数字。譬如说我自
己本身来说的话,3个月其实血糖值(糖化血色素)大概在7、8左右。这样叫做好吗?可不
可以去(打疫苗)呢?因为我不知道说正常的(指病情稳定标准),那我们是已经很久的慢
性病者。”
孕妇:官方资讯太少,得靠自己蒐集资讯、咨询医师
虽然受访的孕妇族群,整体接种意愿倾向“有疑虑但衡量利弊后仍愿接种”,但她们认为政
府对于孕妇、胎儿接种风险说明很少,也没有明确提供孕妇施打数据以及后续追踪资料。多
数孕妇也都需要自行搜寻更多文献,与具专业背景的亲友或医师讨论。怀孕6个多月的小葶
指出:
“我最相信我的医师 这些医师都很清楚我的状况,他们会综合念到的paper(论文)和
我的身体状况给我建议。例如中医师说他有去看paper,目前整体结论是乐观的,要我不要
太担心;我担心心律不整复发,他说这当然也有可能,但相较于得到COVID-19的风险,打还
是比较好,加上我的个性比较容易焦虑,去打对我的身体,整体来说比较好。”
蓝领与弱势阶级者:担心疫苗副作用导致无法维持生计
比起长者、慢性病族群等多是担心疫苗对身体的影响,受访的蓝领阶级如小型制造业、自营
业、服饰、百货业、警卫、装潢工、长照从业者、菜贩等,则是对政府决策、疫苗基本资讯
所知有限,也影响对政府信任度,不愿多听,只透露听过一些“怪怪的消息”,因此不敢接
种疫苗。
除了对疫苗认识不足,蓝领阶级多半生活情境较辛苦,“有家庭跟小孩要顾,不能倒下”,
担心打了疫苗会有副作用,因此对疫苗迟疑。30多岁制造业的阿铁,就表示如果一定得打疫
苗,得和另一半时间错开,否则可能会影响工作:
“如果两个(夫妻)决定去打的话,她(小姑)讲说要排开,因为你疫苗打下去之后,会不
舒服,你不可能两个一起去打,夭寿(iáu-siū),两个不舒服,那工作怎么办,两个排
开,一个稳定了,好,那你另外一个人去打,至少你这段时间工作所有收入不会断开。”
另类疗法使用者:有不同健康观,对疫苗并非全然排斥
至于崇尚灵修、自然疗法、中医等另类疗法(alternative medicine)的受访者,普遍教育
程度高,对资讯渴求,有能力可以使用网络、阅读外国文献,最后再形成自己的一套见解。
例如,他们多认为疫苗的不良反应,会破坏身体的自然平衡,而持续透过运动、提高自身免
疫力,才是对抗病毒最好的方法。
不过,这些人也并非全然排斥COVID-19疫苗,而是在未出现有力论证前,多采观望态度。访
谈中有约半数的另类疗法使用者表示,愿意因为社会性因素去接种疫苗,例如工作需求、要
前往长照机构、有出国需求、观察国外大量接种后风险不高,以及担心太多人不接种疫苗导
致医疗资源崩坏等原因。
https://i.imgur.com/MxDWCxM.png
不同族群疫苗犹豫者主要的原因
民众犹豫关键,反映政府资讯和沟通未臻周全
阳明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副教授雷文玫认为,台大这份研究访谈中,多数民众对疫苗的
疑虑、副作用的担忧都很真实;即便台湾有反疫苗的族群,也不像国外的反疫苗族群积极发
声,许多民众是在染疫与疫苗副作用的风险中,进行个人、微观的风险治理。
“没有选择接种疫苗的民众,不见得是不理性的。”
在台湾,不愿接种疫苗的人,多数都偏向低调。官晨怡说,在调查初期,民众可以很坦诚地
表达自己不愿接种疫苗,但后期舆论开始转变,不打疫苗的人,担心被批评是“防疫破口”
,让这群人选择噤声。
再加上,台湾疫情在2021年5月~7月爆发、实施三级警戒后,就让原本对于疫苗无感的民众
,纷纷因环境风险提高、评估之下立刻接种疫苗;也有部分民众的疑虑,在看到身边的人接
种后无恙,进而愿意施打疫苗。
这是基于环境风险利弊的再衡量,但“民众心中对于疫苗的疑虑并没有因此消失──最明显
的是从数字上来看,每个年龄层二剂疫苗的接种率,都至少低于一剂5%,代表这些民众心中
对于副作用的疑虑并未消失,因此不愿接种第二剂。”雷文玫解释。
台大公卫的这份研究中,统整了所有受访者的5个犹豫原因,发现其中除了对政府缺乏信任
感外,其他都与资讯沟通、解答民众疑虑有关。
1.民众内心对于疫苗的疑虑,没有被好好的处理与解答。
2.对二剂疫苗感到犹豫。
3.认为保护自己就不会被感染。
4.对疫苗品牌信任度不同,例如不愿接种AZ与高端。
5.对政府缺乏信任感。
雷文玫认为,如果政府不积极沟通,长期影响就会反映在人民的“信任感”。
疫苗沟通的Dos & Don'ts:不挑起情绪、强调个人利益,更具说服力
对于打进身体里,可能会影响健康的疫苗,怀疑跟困惑普遍存在于各国。只要搜寻“疫苗沟
通”(Vaccine Communication)等关键字,就可以轻易地看到大量的资料。美国国家卫生
院(NIH)在2020年11月首款COVID-19疫苗即将问世时发表报告,指出民调数据显示,只有
约一半的美国人想要接种疫苗,四分之一的人不确定,四分之一的人不愿接种疫苗。
另一民调也提到,将近8成的美国人认为,COVID-19疫苗可以在短短一年就紧急授权,是政
治驱动,而不是疫苗真正有效。这样的焦虑与台湾的疫苗犹豫者相符:他们不见得是反疫苗
论的“基本教义派”,而是在大流行疫病之下,面对从未研发成功,却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
成的预防治疗方式,感到担忧。
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因而每3个月调查一次,英国人
民对疫苗的接受程度,了解不同年龄层、职业、种族、健康程度的人,如何看待疫苗。
“在疫情一开始,国外的公卫组织、学界,就认为疫苗犹豫的沟通跟索引,应该要跟疫苗研
发同时进行,否则疫苗好不容易做出来,大家都不打也是白做,”官晨怡说。
各国从官方到民间单位,为了理解与这群疫苗犹豫者沟通,列出细节的指引,包括各实务单
位对于疫苗沟通的“Dos And Don'ts”、针对不同族群的沟通方式、随时了解假资讯并适时
澄清、跨越政治,强调一致的消息、不要使用特定字眼挑起情绪、不要对疫苗设立不切实际
的期待等等。
和疫苗犹豫者如何沟通最有效?《刺胳针公共卫生》期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一
项研究发现,强调疫苗对预防疾病、重症的个人利益,比强调群体免疫的公共利益,更有说
服力。
“其实过往全世界长期都不太重视疫苗犹豫者,但是这次疫情一爆发,国外马上积极沟通,
这是危机带来的转机,让防疫工作更贴近当代情境,”官晨怡看到疫情后另一种公卫的觉醒

病友团体、广播电台、YouTuber 可针对不同族群设计政策宣导管道
官晨怡完成台湾本土研究后,也将调查报告递交给指挥中心,并进行5分钟的简报,“疫苗
沟通策略有没有因而改变,目前还没有看到。”
指挥中心发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长庄人祥则表示,目前针对疫苗犹豫的族群,除自1月5日
起提供200元礼券给接种一、二剂疫苗的民众外,接种率有略微上升;也为不良于行的民众
提供在宅接种;随到随打站包括车站,都已由各地方卫生局接手持续设置,原乡部分如台中
梨山也设置接种站;担心二剂副作用的民众,也呼吁他们接种副作用较低的蛋白疫苗如高端
。但他也坦言,“针对疫苗的错误资讯与谬误,只能靠多数年长者定期去医院拿药时,由医
师来帮忙做卫教。”
多数资讯转译工作,现多由第一线接触到民众的医事人员、药局药师等,自己想方设法的发
挥创意。官晨怡提到,像之前艺人钟欣凌、杨丽音拍摄,专门与长辈沟通防疫影片,就很贴
近与长者沟通的语言,很不错的方式,但可惜这类宣导没有统一的指引与动员。
“其实我觉得年长者不难沟通,是我们都没有好好做,”官晨怡说,政府好像除了在卫教影
片“讲台语”外,也没特别为长者设计的模式,“都还是用统计数据、用科学语言、让医师
穿白袍来宣导,但长者可能没办法用现行的这一套方式增加理解。”
此外,研究人员也认为,除了接收官方资讯,多数民众主要还是受到身边亲友的影响,政府
可以建立社区的经营与维持,例如跟病友团体、另类疗法医师交流,一起进行疫苗风险沟通
。也可以对疫苗犹豫者援引“通行证”的概念,如打完疫苗就能安心探望亲友、克服疫情限
制等。
雷文玫补充,应针对每一个次族群,从长者、孕妇、蓝领等等,设计属于他们的沟通方式,
做得更细腻,“年轻人找YouTuber、高龄者找同龄人,蓝领可用广播电台 ,或制作科学
宣导短片,确实揭露资讯,疫苗不是百分百有效安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值得打,好好回应
民众的疑虑。”
疫苗推动的配套:提高对蓝领、弱势、偏乡的友善服务
雷文玫指出,目前台湾民众衡量的疫苗利弊的基准太脆弱,因为现下台湾疫情比起许多国家
相对稳定,其实是靠着许多族群的牺牲,旅游、观光、餐饮业的惨澹换来的,未来台湾若走
向与病毒共存、松绑防疫政策,染疫风险可能提升,民众再考量是否要接种疫苗,评估上可
能就有所不同。“民众衡量疫苗副作用与染疫风险,是静态层次上的理性想法,但若从动态
层次,把未来与病毒共存、防疫可能降低强度的走向加入考量,就需要新的风险沟通,包括
民众个人的风险利益、经济利益、社会政策的走向,都得纳入考量。”
雷文玫举例说明,比起其他族群是在大疫情下,理性计算自己的利害关系,蓝领与弱势族群
更令人担忧,他们是因为资讯取得与解读不足,“不打疫苗未必是深思熟虑、愿意承担的后
果,而是生活状况、社会结构下,使他们成为没有疫苗保护的人,这是不公平的。”
此外,蓝领阶级也可能为求温饱而无暇考量染疫风险,因为“有家庭和生活要顾, 不能倒
下,”雷文玫说,现下的疫苗预约方式,对他们很不友善,“许多时候预约很快就秒杀,他
们当下可能就是在顾店面、摆摊贩、做粗工,怎么有这样的奢侈时间去做预约?不要说那个
时间点要去打疫苗,那是上班时间,他请假的话,一天的工钱就没有了。类似台北车站的随
到随打站可以持续下去,这对蓝领族群比较方便。”
不只蓝领,雷文玫也观察到各县市的疫苗接种率不均。目前全台湾二剂平均接种率为72.5%
,但花莲、台东、台南、屏东是全台4个低于7成的县市,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县巿有部分山区
、较偏乡的区域,由于地域的限制,让民众较难接种到疫苗,如果原本即有疑虑的人,更不
会去打疫苗。
正面回应打疫苗的风险,建立完善的补偿与支持体系
疫苗不是百分百安全有效,所以在个人风险计算之外,为了“利他”,而透过打疫苗来与亲
友往来,保护自己跟对方;另外则是“大我”,不希望自己因为没打疫苗染疫,而占据医疗
资源。雷文玫认为,“利他与团结都是两面性,一面是相较于欧洲的个人主义为重,亚洲、
台湾都将疫情控制的很好;但另一面,这是不是会成为一种压迫、对个人的不公平?”
为了避免疫苗接种变成集体暴力,雷文玫建议,政府除了要积极进行双向沟通外,“让民众
接受尽管有不便的风险跟代价,还要思考社会可以如何减轻民众的代价跟疑虑?这就需要完
善的补偿系统。”
她举例说明,对一般民众尤其蓝领,如果打疫苗发生不良反应,社会应该协助一起面对,包
括给予明确的补偿和保障,让民众可以信任,自己就算需要承担风险,背后也有支持体系。
更细致的如疫苗接种假,都是社会的“大我”来照顾个人“小我”的例子,让民众感受自己
是社会连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味牺牲脆弱的自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