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冠抗疫政策要“个案清零”还是“与毒共

楼主: skyhawkptt (skyhawk)   2021-07-29 02:02:00
完整标题:新冠抗疫政策要“个案清零”还是“与毒共存”背后的经济考量
发稿单位:BBC News 中文
发稿时间:2021年7月28日
撰 稿 者:
原文连结:https://is.gd/CGfbz6
https://is.gd/LStPZn
中国在去年二季度已解除国内封锁。
身处英国或者中国的闹市区,你可能根本无法感知疫情的存在,大街小巷似乎已经恢复了
疫情之前繁忙景象:车水马龙,交通堵塞,商店开门迎客,人们摩肩接踵。
7月19日,英格兰防疫限制几乎全盘解除——社交疏离要求被取消,公共活动不再有人数
上限;绝大多数公共场所不再必须戴口罩。
中国则在去年二季度就已经解除国内封锁,但维持着严格的入境检疫措施。
但相似的场景背后,则是两个国家几乎截然相方的防疫政策。而防疫政策的大分流正在欧
美和亚洲地区分别发生,相应的经济后果则可能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防疫政策大分流
包括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特区在内,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及越南等亚洲地
区的政策都是目标疫情“清零”,这意味着极其严格的边境管控,以及面对新增个案的强
力反应。
但英国在全面解封之际,仍然面临传染性更强的德尔塔(Delta)变异毒株所带来的日均3
至4万的新增病例。
看似不合理的政策背后,英国也有其理性的考量:疫苗的广泛接种改变了一切,新冠病毒
已经不像之前那么致命了,从60分之一,降低到千分之一,入院率也从十分之一,降低到
40到50分之一。
“新冠病毒永远不会消失,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我们的余生中,都将不可避免地反复感
染它,”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教授保罗·亨特称,再等下去可
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将病例的退出潮延长到秋季,届时学校已经复课,流感季节也开始
了。
英国首相约翰逊对此表示,会有更多的新冠患者住院、死亡,但是综合考虑到疫苗、季节
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现在是时候了。此时不解封,更待何时?”
1200位医生联署在《柳叶刀》发文,谴责英国政府正在进行一场“危险且不道德的实验”
,完全放开后的大面积感染可能酝酿新的抗疫苗型病毒变种。
https://is.gd/KfTMqs
英国解封后,群众可以一起不用戴口罩参加运动比赛。
不过,目前来看,数据似乎在支持英国这场实验——解封后确诊病例已经连续六天下降,
不过依然在2万例左右。
相比之下,实施“零容忍”政策的中国,在南京发现数十例后,短时间内进行了2次,针
对全部近千万人口的全城检测。
中国和英国在控疫上是处在两个极端,美国则在防疫政策上有些摇摆,此前一度逐渐放开
,但在变种病毒的超高传播力下,又开始维持限制措施。
路透社援引白宫一位官员称,由于对高传染力德尔塔变异病毒的忧心以及国内新增病例数
上升,美国不会在“目前”取消任何现有的旅行限制。这也意味着美国航空及旅游业者正
在竭力挽救欧洲等受限制地区旅客的夏季出行市场,但他们的努力几乎要化为乌有。
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后果
防疫政策的大分流,可能在后续的经济复苏中带来持续影响。
经济学人智库(EIU)发给BBC中文的一份报告中预计,亚洲部分国家及城市对新冠病毒疫
情“零容忍”的政策取向将变得难以持续。假如这些国家及城市未能恢复通关,将可能令
本身的商业中心的地位永久受损。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一年多,对内部病例“清零”使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特区,以及
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及越南等亚洲地区,收益颇多。
经济学人智库认为,到目前为止,这种政策取向为这些经济体带来经济效益,它们的表现
在疫情大流行期间得以优于对手,因此在2020年亚洲的衰退程度比其他地区更小。
但随着英国全面放开,包括北美和欧洲在内的大多数其他国家,新冠病毒已成为风土病,
当地居民已习惯与之共存。
经济学人智库认为,随着大规模疫苗接种和逐渐达至群体免疫,这些国家正取消社交距离
限制并减少边境管制,这可能会释放大量被压抑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病毒零容忍的政策在经济上难以持续。”经济学人智库表示,相关地区则
可能削弱经济活动,剥夺这些经济体从国际旅客及学生流动恢复中获益的机会。
https://is.gd/x3mDcP
各地的出入境防疫政策存在很大差异。
此外,商务旅行及营运方面的挑战,或令企业选择投资其他市场;严格的边境管制也将影
响这些国家吸引和留住外国人才的能力。
事实上,这种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新冠病毒的德尔塔变体在上述亚洲地区已经开始出
现,使各国都加强了检疫限制,不允许航运的船员上岸。
这使得船长无法轮换疲惫的船员,约有10万名海事人员在海上滞留的时间超过了原本规定

国际航运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秘书长普莱顿(Guy Platten)向
路透社表示,正处在船员轮替危机的危机之中,而对全球供应链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时刻

鉴于全球约90%的贸易都由船舶运输,船员危机正在扰乱从石油和铁矿石,再到食品和电
子产品在内的一切供应。
https://is.gd/PQo1EJ
疫情对货运也有很大影响。
正因为如此,经济学人智库认为,香港、澳门、新加坡这些极为依赖国际贸易、商业和旅
游业的经济体,对于“零容忍”政策带来压力最大。如果他们长期无法作为枢纽城市运转
,企业可能会选择回流本国。
而相比之下,中国大陆“零容忍”政策带来的压力最小,持续时间也可能最长。一方面,
中国因为本身经济有较大的自给自足能力,因此对恢复通关最为谨慎,官员们此前已表示
,最早2022年中才迈向正常通关。
“而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将在2022年秋天召开第20届全国代表大会,届时政治局常委将换届
,因此恢复通关日期有可能进一步延长。”经济学人智库表示。
短期来看,随着欧美持续放开并适应与病毒相处,经济需求将被释放;与此同时,实施“
零容忍”政策的亚洲经济体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即如果不放宽限制,经济地位可能
会收到实质性损伤。
长期来看,世界经济格局会如何演化?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在近期一次公
开演讲中表示,至少未来十几年内,全球秩序将处在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在经济上,
各国极度相互依赖,且这种依赖不会因为贸易、政治对抗而发生实质性的逆转;但在政治
上,又相互不信任,高度对抗。
“本来,相互越依赖,越需要政治上信任,但现在偏偏是越依赖,越不信任。这就是今天
国际秩序中的悖论。”施展表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