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单位:台北市流行疫情指挥中心
直播连结:https://youtu.be/I0LX8UTAQJY
出席名单:
社会局长 周榆修
卫生局长 黄世杰
市长 柯文哲
副市长 黄珊珊
传染病防治医疗网北区副指挥官 璩大成
1:05 正片开始
KP:
- 中央公布疫情
不要太惊慌,发病到死亡2礼拜以上。
这次病毒看起来病程比较快,大多是长者,平均八点多天。
死亡人数和感染有时间差,重点是看趋势。
过去六礼拜行政区看起来 ->
本来万华区比较严重,12 行政区愈来愈平均
万华区快筛数 ->
昨天下雨人比较少。
阳性率 ->
阳性数 ->
疫情一种程度被压制,但没有被消灭,
相信台北市到处都有,但是是被控制住
现在要思考如何让 Rt < 1
感染人数小于1 慢慢就可以控制下来
过去五天新增的感染案例 ->
万华还是有热区,其他地方有些小群聚
在三级管制下,好像是有被压制下来,
过去几天救护车的运送都没有问题,表示医院量能够,
现在防疫旅馆大概住了一半的人,还有剩余能量支援新北市
目前是疫情有被控制住但没被扑灭,
但是因为过去半个月医院和旅馆床数扩增相当多,
病人相对没有增加那么多,所以这疾病在台北是可以控制下来,
大家心里面比较安。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它扑灭掉
现在策略是这样,图上到处都有,
每一点去消灭掉大概是我们未来两三个礼拜的重点。
台湾是一日生活圈,这图像相信在全台各地都一样,
潜伏在台湾岛上每一个角落,一放松可能会发作。
现在策略应当是如何以最低成本维持三级管制,
撑到疫苗可以来。
疫苗吵吵闹闹到现在,可以早点打是最好,
不过既然散开了,要想用疫苗作为防疫的手段围堵恐怕不切实际,
到时候疫苗进来,还是应该看人流最密切这些人要打。
还是按照中央公布顺序,医护第一防疫人员第二,
大概还是按照那顺序,因为病毒已经散开了。
结论是 在疫苗还没全面抵达之前,
还是要以最低成本维持三级管制,撑到疫苗来。
到这当中要作一些动作防止扩散,还是有两个策略,
像是万华比较严重叫作热区,应当到那地方作普筛快筛。
但是这几次经验发现,
不是开部快筛车到那边敲锣打鼓请大家来筛检,
常常是不需要来的来一大堆,该来的没有来。
还是要结合民政社政系统,一个地区该来的还是要来筛检。
这大概要透过造册手段,确保该来筛检的要来筛检。
至于其他地区所谓非热区的这种点状的,
再想办法一个个扑灭。
大概以确诊者为中心,设计一套方法来扑灭。
未来这几个礼拜台北市
1.最低成本维持三级防护
2.针对感染的case, 热区有热区的消灭方法,
点状的有点状的消灭方法
最近长照机构有发现群聚感染,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住在里面的弱势者,
坦白讲他住在里面不应该被感染,是被工作人员感染,
大概到明天这两三天,工作人员1400名,社区居服2050名,
居服员会到不同人家里去,接触很多人,
这些人为什么要打疫苗,是防止他去传染给别人
还有送餐人员也一样 45个,
身障资源中心 20个,
儿少、弱势妇女安置机构 280个,
这到明天会造册,不敢说百分之百,明天之前疫苗打完毕。
中央发下来的疫苗,这几天从昨天今天,
大概一天可以打到一万上下,
大概到五号六号,今明天疫苗就可以打完。
所以打疫苗的策略是这样,
只要中央很明确地跟我们说疫苗什么时候可以发下来,发多少,
我们就按照生产线,成本效应,最短时间稳扎稳打把它打完。
医院是第一线,健服中心还有大型场馆,
如果医院可以解决就解决,
真的一下子发下来太多,就启用大型场馆。
这些大型场馆要打疫苗有一些选择,
如果像选择小巨蛋,花博争艳馆,主要是看中它交通便利,
例如圆山捷运站、小巨蛋捷运站。
结论
台北市疫情看起来有控制,没有被扑灭,
未来两三个礼拜,还是要维持目前三级管制,
但是考虑行政成本,不希望对经济造成太大伤害。
针对热点或热区,不同情形有不同消灭方式,一个个解决掉
准备好打疫苗计划,看中央疫苗何时发下来,把它处理完。
对疫苗
美国到现在已经打了三亿剂,美国每个月产量约七万剂(???)
再两个月就打完了,它终究还是要送到世界各地去,
最差状况下,再撑两个月还是有疫苗。
现在要思考是如何用最低成本撑过未来两个月,
这大概是目前想得到的最佳战略。
大数据科技防疫
璩:
我们利用科技仪表板,加上时间轴、分布数量,
可以作出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区域,经过分析后会发现有热区,
- 热区围堵战 ->
以我手上这万华区地图来看,
我们会逐渐让它自动化、优化,
不过从图上可以看出,在中正区边境有一个带状的分布,
北万华、南万华分别有比较密集的分布,
我们分别针对这些比较密集的地方作机动的打击,
另外把边境,特别中正区、大同区部份,
把它间接开来,不让他跨界。
另外在本来的热区内,会派机动防疫队,
定期定点,或是移动式的采检。
最后本来设置的定点采检,持续把疫情一个一个消灭,
这是我们对热区作围堵的策略
- 冷区歼灭战 ->
相对万华区,有很多区域,也让大家觉得有不同的思考模式,
可以在图上看起来,它明显有两个区,
密度虽然没有万华那么高,但显然暗示著
这区域有一定的散布、传染源,或是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地方。
对于这样子相对个案数不多的地方,
我们提出的方式是精准疫调,把这些个案、感染源,
以及可能接触的人,从源头去寻找,把他向下游传染的机会逐一阻断。
- 区域联防 ->
这靠的是第二点区域联防,
要结合医疗、公卫、交通,快速地把这一群有意愿,
高度可能疑似或危险的人,把它找出来作筛检。
这部份我们施作觉得还算有些成果,
这背后当然有流行病学、感染控制,
以及资讯专业从业人员在作跨团队整合,
希望对不同的区采取不同资源整合及运用,
把热区变冷区,冷区变没有个案的区域。
媒体提问
========
UDN 三立 寰宇 民视 自由 华视 苹果:
市场人潮仍然炸锅,如何改善?
KP:
本来在后疫情产业白皮书就想说要提倡电商和物流,
所以对于传统市场,就长期发展来讲,
电商、物流或批发业,更达到经济规模,
从资本密集(劳力密集口误?)走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
但这是长期的计划,本来就有在作。
有发现三级之后一些物流业业绩成长五倍,
目前大概还是时代潮流,
所以宅经济,无现金交易,在疫情之后都会改变整个台湾。
可是人的习性也不是一下子改,
一开始我们鼓励大家一个礼拜采买两次,
后来发现跟你这样讲,你不能选择那两次一个礼拜六一个礼拜天,
这就是我们看到,不管滨江市场还是人很多。
所以当然我们监视器还是会架起来,
给大家出门前看一看,人少再去,
不过如果诉诸自动自发没有效,
从明天开始我们就开始用警察管制市场人流,
怎么作再想一下,明天就开始实施。
接续提问:
监视器画面被雨棚或雨伞挡住,也没有看到市府处理?
KP:
有抱怨就处理,今天市场处同仁就会去架好。
不可能一个市场装很多监视器,它只是让你知道大概人流状况。
我们会调整比较好的视角,叫市场处尽快把它作好。
自由:
真正作好防疫的是市有公有市场,1/4自主休摊,
但有抱怨管不动的都是外摊,为何不直接取缔?
KP:
台北市流动摊贩有三万摊,本来就是要解决的问题,
危机也是转机,我们本来有流动摊贩管理办法,
一开始是诉诸道德,自我管理,管理不好当然公权力就介入。
我们明天起就会开始处理。
台视:
有确诊者入住北市专责旅馆逃跑,是电子围篱无效吗?
33:
这是上星期二反应的,中央说会开始处理,
今天为止再去确认,是疾管署今天五点会上线,
在此之前,确诊者和快筛阳性都没有电子围篱管制,
才会有这种情况。
TVBS:
市长说死亡数也会校正回归,怎么看今日数据?
地方通报也有塞车?
苹果:
中央每次都在周六大量校正回归,是作业问题还是别有用心?
KP:
周末股票没有开市,是不是和这有关系我也不清楚。
现阶段校正回归还是会有,
因为很多资料塞车,不管是死亡还是确诊病例,
随时间慢慢改进,校正数量也愈来愈少这大家都看得到。
不过台北市为了避免时间差的问题,
我们会用台北市每天快筛阳性的数字,作为疫情监测的工具,
这不是很准,看趋势它是可以用,会比较快。
目前台北市政策判断直接用各医院快筛阳性数目作决定,
坚持要用 PCR 作确诊的话,校正回归短期内还是会有。
死亡案例牵涉到检察官、法医开死亡证明,
应该还是会有校正回归的问题。
东森 TVBS:
没有看到总统出来道歉? 如何看台北市民因疫身亡?
KP:
唉~ 这是疫情,在老年人死亡率还不低,特别是80岁以上蛮高。
我觉得是这样,作事就好了啦,大家想办法一起把问题解决掉,
太多的指责..
我每次说如果去抗议有效,我就去抗议了,
于大局无补就算了。把事情作好就好。
大爱 寰宇 TVBS 联合:
万华发现男子陈尸,北投一家三口陈尸,是否确诊? 能否预防?
社:
万华6/3相验完成,没有确诊资料。
北投过世都是高龄,没有福利身份,
也不是弱势,经济还有一定水平。
五月份万华儿子回家照顾,和父母妹妹同住,
今天确定妹妹确诊阳性,
哥哥父母相验完毕,检体采检完毕等待最后结果。
KP:
最近请大家没事不要出门,所以很多人躲在家里。
不过叫你躲在家里不是躲在山洞,
总是有亲戚朋友,彼此一个电话问候,发LINE,
发 email, 甚至有视讯,还是必要的。
这案例就这样,四个人住一起,
他就好几天家人打电话都怎么没有人接,才找里长破门而入。
跟大家讲少出门,不要人与人直接接触,
不是叫你完全跟社会不来往。
虽然要保持隔离,但是彼此之间还是要多联络,
不管电话、视讯,还是多联络。
为什么鼓励视讯,看一看总是看到他怪怪的不对劲,
该就医就赶快就医。
等到家人打电话问,没人接才找里长破门而入,
这就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这段时间在家里,但是还是多多问候,
鼓励大家用视讯来交谈。
三立:
北市机动快筛队?
33:
现在还是锁定万华区为主,
主要是会在台北市比较大的批发市场第一鱼果,
零售的环南市场,这两个大市场请他们造册,
造册好就会出动,原则上100人就会出动进到社区去,
目前很多里正在造册,只要排好,有两队就会进驻,
一天希望一队一百两队可以筛到两百人。
下礼拜开始。这两天都在场勘。
三立:
确诊家属表示没有被匡也没有收到隔离通知书,无法请领补助?
弟弟送进旅馆情况恶化没人管,四日去世,质疑疏失?
33:
媒体爆料,正在查证。
在台北市防疫旅馆死亡目前有四位,但是都有掌握,
可能要查证后再说明。
寰宇:
新北侯说医疗量能四天后会非常紧绷,
台北市专责超过1300床,市长也说双北一体,
是否有新北患者转院台北,或有相关规划?
KP:
今天转到防疫旅馆有80个,阳明山检疫所有25个,
台北市专责1300床,昨天专责防疫旅馆专收快筛阳性,
马上可以用的还有1500多个床位,
原则上是这样,台北有剩余容量就开始收新北的,
开始帮忙收。
Q:
现在其他县市都开始设立大型接种站,
台北市说要找地方,可能方向有哪里?
KP:
昨天都讲过,凡事就务实,
你弄那么大场所打疫苗,也要有这么多疫苗可以打,
没有那么多疫苗可以打,弄那么大地方作什么?
我们还是从医院打第一线,第二线健服中心门诊部,
第三线如果一下给我五十万剂,叫我每天打十万的话,
当然我就会启动大的场馆。
选场馆原则上还是用交通方便,
因为还是要用大众运输过来,
像花博争艳馆、小巨蛋、和平篮球馆,都有在规划。
重点是交通要方便,当然还有必要的设施我们会开始规划。
原则上还是第一线医院,既有的基础上作最方便。
昨天去台大癌症医院看,那个动线就规划得很好,
一天只要补足人力,可以打到一千多没问题。
用医院既有设施最方便,健服中心门诊部,
最后才是启动大型场馆。
有疫苗就打多少,没有那么多疫苗,准备那么多场馆也没有用。
计划都写好了,就看有多少疫苗。
昨天有特别交代过,预约的网站要先做。
还有一点是这样,因为从现在开始,台北市打疫苗应该都免费了,
以前还有自费还要挂号,那个行政成本更高,
每个医院挂号费又不一样,制造困扰。
既然疫苗每个人都要打,为了让速率更快,
省掉一些步骤,可以打更快,
挂号费我们就不处理了,台北市打新冠肺炎疫苗就是免费了。
我们会这样来规划。
中视:
日本124万剂,是否建议中央让疫情严重的双北分配得多一些?
KP:
一开始如果万华还没有散出去,这个战略是对的,
把万华封起来全部打疫苗。
时间已经过了,现在已经到处都有了,所以策略要改变。
当然打疫苗还是一个手段,我也在想这个问题,
不过124万还是不够,中央有很多防疫专家,
疫苗怎么打按照他们的意见,我们负责执行就可以了。
今日 中视:
民众觉得北市记者会比中央来得好? 又有认为北市在抢话语权?
KP:
我们只是透过这个平台,把台北市的现况告诉大家,
也跟大家讲我们的政策要怎么作,
主要目的明白讲,是安大家的心,
因为公开、透明,知道政府怎么作。
我们也很诚实,到底遇到什么问题,跟大家讲。
公开透明资讯,让大家知道怎么作,
市民、社会运作会比较正常,这是我的态度。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是医疗专业,讲得比较实在比较直接,
目的只是把现况跟我们要作的事告诉市民朋友。
还有一点是,改变台湾从首都开始,
我觉得台北的策略、方法,给其他县市也是很有参考作用,
可以大家参考看看。
东森:
就算六月底有疫苗再来,数量不够一般民众打,
现在成立大型场馆有必要吗?
KP:
要准备,看疫苗来的速度,
万一疫苗来的数量少少的,准备也没有用,浪费钱而已。
华视:
捷运、公共汽车减班造成人挤人,目前减班状况?
未来一周上班日是否会改善?
33:
上礼拜的确有减班,经过检讨,
下礼拜开始尖峰不会减班,离峰会看人流状况调整。
尖峰会恢复原来的班次。
市政议题
========
联合:
昨天大雨,议员指是垃圾冲到排水口,排水口设计不佳,是人为疏失。
请问市府了解状况?
KP:
台北市防洪设计 78MM/h, 超过还是会淹水。
我也蛮惊讶的,昨天大概是历史上排行第五,
主要降雨区达到每小时 129 相当多。
有人问排水阈值要不要往上提,
台北市有订2030 防洪计划,从78 提到 88,
这个牵涉到很多排洪设计要改进,还是要花很多钱。
目前是这样,台北市的设计,如果降雨量在 78mm/h 以下有淹水,
台北市政府负责,因为当时的设计就是 78。
超过还是要诚实跟市民讲,有可能会淹水。
不昨天虽然有淹水,退得很快,
每小时 78,不要连续 78,第二个钟头就消掉。
这要很诚实讲,目前台北市防洪标准就是这样,
有要提高,不过那是长期计划。
民视:
松仁路淹水,水退后路面坑巴,公家单位说周三才能修好?
KP:
强降雨、台风后都会收集问题,分门别类提改进计划,
随时都有反省改进的计划。
每一次天灾,都会一步步去解决,
建构一个更安全的城市本来就是执行的目标。
放心好了,只要有问题,我们都会去反省改进。
华视 台视 苹果:
议员指市长没有检讨治水政策,怪给老天爷,
海绵城市预算用到哪了? 还有哪里需要加强?
KP:
刚才讲过防洪设计就是78, 以下台北市政府的责任,
超过还是有可能淹水,诚实地讲。
预算都是议会有审查,哪一笔不对你们就拿出来讲。
台视:
议员质疑市长没有说明财损该怎么办?
社:
昨天有发公告,依据经济部水灾灾害救助标准,
淹水50CM未达100CM 发一万元,
超过100CM 两万元,以门牌户为标准。
实际申请可以等水退之后拍照,
向区公所申请会勘就可以来处理。
(完)
-
你多久没关心问候你的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