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抗击疫情:“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12-07 22:48:28
完整标题:抗击疫情:“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发稿单位:美国之音
发稿时间:2020年12月7日 20:02
撰 稿 者:杨明
原文连结:https://bit.ly/2Itboow
华盛顿—
COVID-19疫苗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战胜新冠病毒大流行开启了希望。但是,回顾过去一年
来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人们不禁反思,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各国政府和科学家
未能阻止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扩散?如何吃一堑长一智,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病毒大流行做好
准备?
2020年11月27日,美联航一架包机满载美国辉瑞同合作伙伴德国生物新科技公司研制的
COVID-19疫苗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飞抵美国的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
COVID-19疫苗带来希望
本月早些时候(11月9日),辉瑞宣布,他们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有效率高达95%,并向美
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申请紧急使用授权。
一个多星期后,全球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制再传佳音。美国莫德纳公司11月16日宣布,他们
研发的新冠疫苗的有效率高达94.5%。莫德纳11月30日也已经向美国和欧洲申请紧急使用
授权。
在获得紧急使用授权之前,医药公司、航空公司和疫苗供应链的其他环节已做好万全准备
,一旦获得美欧政府放行的“绿灯”,将迅速投入在各地分发疫苗的工作。
11月24日,牛津大学和制药公司阿斯利康也宣布,他们联合研制的新冠疫苗试验结果“非
常振奋人心”,有效率可以达到90%。
除此之外,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效果。
疫苗的研制成功,给世界各国全力控制笼罩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努力带来希望。然而,
在人们看到走出疫情大流行阴霾的曙光之前,全球已经在这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大流行中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根据美国权威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数字,截止到12月3日,全球累计新冠病
毒确诊病例超过6,472万,死亡人数超过149万,经济损失数以万亿计美元。
反思疫情的扩散和大流行
回溯大约一年前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与1918年流感大流行相比,为什么在科技、医药等
方面如此进步和发达的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未能及时阻止新冠病毒扩散到全球,
从而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流行,让全球蒙受百年以来空前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呢?
美国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研究员盛宗梅博士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的采访时说,抛开政治原
因不谈,仅从科学上而言,当一种新型病毒出现时,科学家一开始对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
,因此要发现并且应对病毒是很难的。
她说:“因为在流行病学上,就不单单是这个新冠病毒,就像我做的1918病毒的研究,在
1万2千年前,就有各式各样的病毒会突然地出现,因为科学家对病毒一点也没有经验,不
知道病毒出现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因此我觉得,一开始要阻断病毒的扩散非常难。”
盛宗梅研究员说,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全球化,加速并且加剧了病毒扩散的程度和范
围,致使各国政府无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终导致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博士对美国之音说,与导致4千多万人死
亡的1918年流感大流行相比,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死亡率要低很多,这多亏了过去数十
年来的科技进步,尤其是抗生素等药物的研制,降低了肺部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据黄严忠介绍,在2003年的萨斯(非典)之后,很多国家开始建立核心的监测和反应能力
,并且加大对公共卫生设施的投入。在2014年爆发埃博拉疫情后,世卫组织专门成立了专
项基金,应对可能出现的全球范围的疾病流行。
黄严忠研究员表示,尽管全球各国和世卫组织做了很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但
是在全球化和供应链相互依赖的情况下,这次新冠病毒,因其以“喷气式速度”的快速传
播,而不是100多年前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时的马车或轮船速度,以及其极高的传染性,尤
其是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的高死亡率,因此其传播速度和范围超出
了各国及时、有效应对的能力。黄严忠研究员说,各国政府的应对能力也是未能及时阻止
新冠病毒扩散的原因。
黄严忠说:“如果遇到一种病毒,特别是一种未知的病毒,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政府的反
应能力。我们以前认为,发达国家的反应能力很强,即使从这些国家全球健康安全应对能
力指数来看,在疫情爆发之前,发达国家的指数都是在前面的,但恰恰是这些应对能力很
强的发达国家,他们在这次疫情面前都打了败仗,没有很好地有效地应对疫情。”
黄严忠说,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能力如何,是否重视并领导国家全力应对病毒,也关系到能
否成功阻止病毒的传播。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大利对美国之音表示,这次全球对新冠病毒的应对,建立在
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科技成果基础上,其中包括美国等国家目前已经研制的疫苗。但是他
指出,这次全球未能把新冠疫情扼杀在摇篮之中,是一个世界科学家需要全面、认真审视
的问题。
他说:“实际上,COVID-19这种病毒很狡猾,传染性非常强,而且在1月中旬病毒发生变
异后,传染性更强,这就非常难以阻断其传播。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发作时,恰好在冬季
流感季节,COVID-19的很多症状跟流感很相似,因此,让卫生体系能够在新发病毒出现时
及时发现,并且控制住,是非常困难的。”
体制不同与应对疫情有关吗?
中国是最早大规模爆发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国家。在去年12月前后疫情初发时,中国当局
极力淡化病毒的传染性和人传人的危险性,并且封杀李文亮医生等“吹哨人”,导致病毒
在武汉及其周边城市井喷式爆发。
面对前所未有、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当局不得已采取封城措施,严禁人们
外出,以此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染。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极端封城措施,以及全国医务工
作者驰援武汉等城市后,中国目前的疫情,除了局部零星病例和输入型病例以外,已经从
整体上得到了控制。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国家和全球研究副教授埃拉娜·尤瑞斯基日前在接受澳大利亚新闻网站
“对话”采访时说,在没有安全、有效地治疗和疫苗之前,中国通过早期检测、隔离、治
疗和追踪密切接触者等手段,成功控制了感染源,并阻断了病毒传播渠道。
有观察人士称,中国成功地控制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专制和威
权体制。中共当局可以一声令下,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否则不仅官职不
保,还可能因此受到惩罚。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说,新冠病毒对于中国等极权国家可能比
较敏感,但是对像美国这样的联邦制度不一定有效。他说,即使美国的总统领导能力很强
,但是美国的政治体制规定,联邦政府不能领导州政府层级的疫情应对,因此,美国的疫
情控制跟州政府层级的领导能力和应对能力有直接关系。
但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大利认为,民主体制与非民主体制,或威权体制、独
裁体制之间在应对疫情成功与否方面没有必然的联系。
他说:“既有一些威权体制的国家,包括中国,控制住了疫情,也有许多没有控制住。民
主体制的国家也是一样,有的国家控制的很好,有的也控制的不够好。新西兰控制的非常
好,澳大利亚也控制了、台湾到目前为止控制的非常好。很明显,能否控制疫情跟政体关
系不是很大。”
杨大利教授还说,疫情的控制,一方面要靠科学,还要靠政府的能力和执行力,此外还要
靠全社会人群的配合,三管齐下,同心协力,才能取得好的防控效果。
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
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各国政府和科技医学人员
将如何吃一堑长一智,做好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病毒的大流行?
美国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研究员盛宗梅认为还是以预防为主。她说:“我们个人卫生,比
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这都是将来任何一种传染病发生时,都必须要采取的
措施。因为这样做,至少可以防止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从预防来讲
,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汲取的教训。”
美国兰德公司流行病学家黄志环博士对美国之音卫视《时事大家谈》节目说,在广大美国
民众接种疫苗之前,我们只能够靠公共卫生的措施,来应对这种传播这么快的新冠病毒。
她说,我们需要至少三样东西马上到位。第一是要通报病毒的传播,把这个消息非常快地
告知公众;第二,就是要有一个非常敏感,而且能够反应迅速的监测系统;第三,需要国
家能够有能力把这个资源搁在最关键的地方。
黄志环博士说,美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大流行还面临很多挑战。首先,如何运用法
规来保护公共卫生的资源不受其他的投资的影响;其次,就是建立一个不受政治影响的应
急系统,把疫情通报、监测系统、国家资源等该做的东西做到位。她说,这些都是国际健
康和各国的公共健康科学家们所应该考虑的问题。她希望这次血的教训能够带来一些革命
性的变化,能够让这些科学家把最好的系统搁在首位,不太受政治方面的影响。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说,在痛定思痛之后,各国政府未来要加
大对公共卫生能力提高的投入,增加公共卫生体系的应对能力,增强政府与民众有效地沟
通机制,最大程度上获得民众对政府抗疫努力的配合和支持。他说,这次应对新冠病毒疫
情的成功经验是早发现、早反应、早检测、早隔离、早治疗。此外,他强调,一个国家的
领导人的政治意愿直接关系到抗击疫情的成败与否。
黄严忠说:“但是另一方面还有政治意愿的问题。领导人一定要有一个政治意愿,在遇到
未知病毒的疫情时,能够做出有效的反应。不能在一开始时就去隐瞒,去淡化疫情。这也
是非常重要的。”
黄严忠研究员还表示,在国际层面,要建立应对疫情的机制,未来一旦出现大范围流行病
时,各国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此外,他说,国际组织,尤其是像世卫组织这样
的国际组织,必须要有公信力和领导力,有效地协调各国应对疫情。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大利指出,对于这次殃及全球的新冠病毒大流行,科学家、公共
卫生体制和应急体制,要深刻反思,并制定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病毒大流行的预案。此
外,杨大利也强调,人类和大自然的接触和关系,也值得深思。
美国COVID-19疫苗的研制成功,为人类阻断病毒传播带来了希望。但是,由于目前疫苗供
应极为短缺,美国政府抗击疫情的一个咨询小组12月1日建议,第一批疫苗的分发,应该
给全美大约2100万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和300万养老院中的老人和工作人员。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说,疫苗可能是消灭新冠病毒的最终解决
方案。他说,在理想的状态下,疫苗在成功研发,大规模生产,有序地配送和接种后,在
新冠病毒疫情消失之前,就能控制住疫情的大流行。他说,COVID-19疫苗,可能是在人类
在消灭天花之后,第二次通过人工的方式,把一个病毒大流行控制住的手段。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大利认为,在各国人民逐步接种疫苗,逐渐形成的群体免疫
后,新冠病毒的发作可能就会被控制住,即使有偶发的病例也仅限于局部,但这需要一个
过程。他说,目前看来,疫苗相当有效,能防止病情的发作,但是疫苗能否阻断疫情的传
播,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