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北市中正区延平南路26号
电话:(02)2314-8080
营业时间:10:00~18:00(周日公休)
图文好读版: https://jimxpplife.com/archives/2733
延平南路的街道上,老旧公寓鳞次栉比,一栋古典的欧式建筑耸立于其间,格外引人注目。抚台街洋楼,现代人给了它这么一个称呼。
抚台街,为延平南路的旧称。名称起源于过去清朝时期,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将巡抚衙门设立在现今延平南路与武昌街交叉口处,但此时还未有此命名。
日治时期,日本政府拆除原有的巡抚衙门后,在1900年间公告“台北城内市区计画”,于今北门南侧、博爱路以西、武昌街以北、中华路以东划定范围,制定“抚台街”街区,因而得名。
即使巡抚衙门的建筑已不复存在,现今在延平南路与武昌街交叉口处仍设立了纪念碑,保存这段记忆。
抚台街洋楼位于延平南路26号,于1910年落成,最早当地居民称之为“石头厝”或“大和町洋楼”。知名小吃餐厅郑记猪脚即在建筑的一旁。
日治时期,日本政府为建设台湾,引进了许多日本本土的大型营造商来台开垦,其中“大仓组”便是其中之一。
1900年,大仓组的土木事业主任“高石忠慥”独自成立了土木建筑承包商“高石组”,并于1910年兴建了“石头厝”做为办公室,以因应日渐庞大的业务发展需求。
1937年,建物改由日本贸易商“佐土原商社”承接。
直至战后,“佐土原商社”透过关系将自家产业转手卖给台湾人,屋主于1946年将建物承租给“人民导报”报社使用。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发,“人民导报”因“思想反动言论荒谬诋毁政府煽动暴乱之主要力量”罪名遭禁,社长宋斐如、王添灯相继遭到逮捕,此建物也结束了短短一年由“人民导报”使用的时间。
1948年,屋主将建物承租给“天利水电行”。
1950年,中华路上木造建筑失火,波及洋楼后方的两层楼建物,其后国防部将洋楼接管,做为警备总部的军法处军官宿舍。直至1997年被指定为市定古蹟,住户并于1998年陆续撤出。
2000年间,洋楼遭遇第二次火灾,木造部分毁损严重,于2007年修复完成,2013年由“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协会”进驻,并开放参观至今。
抚台街洋楼为两层楼的石木混合构造建筑。一楼由唭哩岸石砌成,二楼则为木造形式,外层再以洗石子面装饰。
一楼的唭哩岸石为原本台北城墙的石块,日本人拆除城墙后,一部分作为台北监狱建设之用,另一部分则用做许多洋楼的建筑。
屋顶为源自于法国,常见于大型官厅的马萨顶,另开三扇老虎窗做为通风口。
骑楼入口为四柱三间的拱廊,拱圈与拱圈交接处设置观音山石之柱帽为构件,作为承接石柱之用。
骑楼的天花板保有木材拼组而成的菱形几何图案,相当特别。
抚台街洋楼内部可分为三大展区,洋楼一楼为常设展,主要介绍洋楼的历史概况。二楼展间用以举办不定期的特展。
洋楼后方的三层楼附属建物,第一层亦设有展间,与洋楼二楼相同,主要为举办特展之用。
进入洋楼后,常设展区正在播放著抚台街洋楼的历史介绍影片,让参观者们对洋楼有个初步的认识。
展区的空间并不大,介绍文案的印刷版上,按照着年代,循序渐进的介绍著抚台街洋楼的历史变迁。
1937年,接手抚台街洋楼的贸易商“佐土原商社”,其公司代理的热销商品之一为“富久娘清酒”。
“富久娘清酒”于1681年成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墙面的一处,摆设著酒瓶的样品与当年的商品海报。
一旁的橱窗与墙上,展示著洋楼的建设公司“高石组”的衣物与曾参与的工程纪录照片。
另一边,放有抚台街洋楼的介绍手册与各类文艺讯息,供游客自由拿取。
出入口处的一旁,被规划为贩卖部空间,正贩售着明信片、纸雕等常见的纪念品。
参观完常设展区后,往后门移动,可以看见洋楼后方的附属建物正展示著当期的特展。
参观日期为2021/08/18,一楼的特展区展览主题为“台北城门几丈高?”,介绍著台北城的过去。
1950年,国防部接管洋楼后,将火灾后的附属建物陆续增改建,据说目前的内部格局即是在此期间完成。
走向另一头,可以见到通往附属建物二楼的楼梯。
此日二楼展间的特展名称为“台北不是一天造成的”,让人一窥过去台北的样貌。
展间内,张贴著过去台北开发初期的照片,与现今同地点的景象相互对比,让人回味再三。
展间中,传来悦耳的歌声,是1933年作曲家邓雨贤与作词家周添旺所重新编译的平埔族歌谣“月夜愁”。一旁的墙面上,张贴著过去年代政府的公告文宣,其中一张提醒防范居家危险的海报,让人印象深刻。
走出展间,爬上楼梯前往附属建物的顶层。
顶层为一开放式的花园,种植不少花卉植物。别过头,一旁的新光三越大楼即映在眼前。平日参观人数不多时,这里或许是个可以短暂逃离城市的喧嚣,让人稍微喘息的空间。
抚台街洋楼从落成以来,经过多个年头,历经了多位屋主与时代的更替,也曾遭遇毁灭性的灾祸,修复后,至今仍在此屹立不摇,为台北的历史记忆留下了一抹足迹。
若空闲时,不妨来此走走,体验一下过去台北的那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