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发现台湾-重访台湾博物学与博物学家的年代
【展讯连结】https://www.ntm.gov.tw/tw/exhibition/exhibition_d.aspx?d=222&no=25
【展览地点】台博馆本馆 三楼301展室 三楼302展室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30-17:00 ,国定假日及连续假期均照常开馆。
【参展人/主办单位】 国立台湾博物馆
==============================================================================
【展讯/新闻正文】
“台博馆新世纪常设展首部曲—发现台湾”是国立台湾博物馆(台博馆)21世纪以来首度推
出的全新常设展,同时也是本馆预定陆续推出的三场常设展中之“首部曲”。作为台博馆
新世纪常设展的“首部曲”,本展览将时间回溯至台博馆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当
时称为“台湾总督府博物馆”初创立的20世纪初,台湾博物学与博物学家擅场的“发现年
代”,重新审视那些奠定今日台博馆收藏基础、形塑台博馆风貌的博物学发现、发现者、
与发现传统。因此,这不是一部介绍台湾自然世界的博物学展览,而是一个回顾台湾自然
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学所“发现”的展览。故展名为“发现台湾”。
“发现台湾”内容主要分为三大主题单元:发现之道、台湾新象、过去的未来。
发现之道
第一单元“发现之道”聚焦于20世纪初博物学家的调查传统。透过两位传奇采集调查者:
森丑之助与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与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学家强调亲身实地踏查—即
所谓“知识是人走出来的”之调查传统。
另一方面,田野调查者所现地采集的物质凭证,构成了博物馆的“标本世界”。标本并非
调查的纪念品,而是物种的代表,许多不同标本的集合让博物馆体现出一个微型的自然界
,在博物馆里重现了自然物种的分类阶序与演化秩序。“标本中发现自然秩序”因此就构
成另一个当时博物学传统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
台湾新象
本展第二单元:“台湾新象”则以专题方式细数台博馆历史上重要的博物学者与他们的重
要发现。如首任馆长川上泷弥主导调查的台湾高山植物、台湾昆虫研究开创者素木得一所
发现的“宽尾凤蝶”、博物馆的传奇标本采集者菊池米太郎所采集的“黑长尾雉(帝雉)”
、台湾矿物研究先驱冈本要八郎发现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学者堀川安市采集的贝类
标本与其发现的新种蜗牛:堀川氏烟管蜗牛、战后首任馆长陈兼善与其学生梁润生所采集
的“国宝鱼”:樱花钩吻鲑、独帜一格的历史博物学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编器与
珠衣,还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导制作的台湾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
蒐集的“佐久间财团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万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龙宫翁戎螺”,
与1970年代台湾化石大发现出土的“早坂犀”等,馆史上重要的发现者与发现,莫不在本
单元的展场中翩然现身。
过去的未来
最后,名为“过去的未来”的本展第三单元,则始于一个问题:究竟这些台博馆典藏的历
史性标本在当代有何意义?换句话说,博物馆的标本除了能够带我们回到过去,是否也能
让我们反省当下,甚至展望未来呢?。展场里以三个物件回答此问题。第一件是台湾云豹
标本,台湾云豹的野生族群已经在2014年正式宣告绝迹,因此博物馆收藏云豹标本就不再
只是过去物种的历史纪录,同时也成为一把通往未来的钥匙—透过其中保存的遗传资讯而
提供未来重建物种的可能线索。
另一方面,博物馆里的老标本同样也能提供当代创作者充分的素材与灵感。本展场最后两
件“标本”是两件当代艺术创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织艺师尤玛・达陆的《古虹新姿》
与多媒体艺术家王俊杰的创作:《过去的未来》,分别取材自博物馆内古老织品的纹样与
各种标本的型态,衍生发展出两件匠心独具、新旧交融的装置艺术作品。在博物馆里,“
过去”也就是“未来”。
回归收藏
“台博馆新世纪常设展首部曲—发现台湾”也是一个回归博物馆收藏的展览。展场内总共
展出367件的博物学标本及文物,其中属于台博馆藏品者共计265件,在这265件台博馆藏
品中,其中不乏出自于著名发现者本人所亲手采集并标注的历史性标本,如森丑之助与菊
池米太郎在上个世纪初所采集的泰雅长衣、史前石器、与鸟类标本;更有一些虽非经名家
采集,却是属于首度亮相的“历史性首展”,如近年发现的佐久间财团在1920年代末所收
藏的莫那鲁道之贝珠踝饰。
同时,为了忠实呈现这些藏/展品作为“标本”的采集入藏脉络,许多当时采集或入藏时
的“历史标签”,都“破例”随着其“物主”一起于展场中展出,细看其上不难可发现一
些著名的调查采集者,如森丑之助、冈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亲笔墨迹,至今仍斑斑
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