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刻印石

楼主: hmml (hmml)   2014-08-03 11:06:44
  属玉篇的延伸,加上宝石中的血石和鸡血石很容易因字面混淆,有名冠鸡
血石,里面描述的却是血石。其中对石质的描述,也很适合做为物件的简介内
容。
印石
说明:
刻印用的材料。鉴赏印石应把握四个度:
 1.通透度:能透光的称为冻石,不能透光的称为粗石,名贵的印石都是能透光的冻
  石,大多如油冻、肉冻、水冻、晶冻之状,石章的通透度应越透越好!
 2.纯净度:石越纯净,品质越高。
 3.色彩鲜艳度:无论红、黄、蓝、白、绿,石色要鲜、艳、正为上。
 4.块度:质量同等的名贵印石重量越重,体积越大,其价值就越高。形状当以方章
  为佳,有裂之石跌身价。
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鸡血石、内蒙古巴林石并称四大国石。
而鸡血石、田黄石、芙蓉石又称印石三宝。
*有些石材并非一地独有,主要系以名气最盛来归类,如:鸡血、田黄。
-=-=-=-=-=-=-=-=-=-=-=-=-=-=-=-=-=-=-=-=-=-=-=-=-=-=-=-=-=-=-=-=-=-=-=-=-=-=-=
-=-=-=-=-=-=-=-=-=-=-=-=-=-=-=-=-=-=-=-=-=-=-=-=-=-=-=-=-=-=-=-=-=-=-=-=-=-=-=
寿山石:
颜色艳丽,品种众多,尤以田黄最为珍贵,被誉为“石中之王”。
寿山位于福建福州北郊的寿山村,矿石成份主要是叶腊石、地开石、高岭石等,特殊
的生成条件使寿山石具晶莹滋润的丽质与五彩斑斓的色彩,以田黄石、芙蓉石、荔枝
冻等为代表。质纯者色白,微含其他成份者五彩。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呈
珍珠光泽、凝脂光泽、玻璃光泽,绝大部分有滑腻感。种类大约有160余种。
田坑石简称“田石”,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外形殊异,多有红皮,红筋成格
,肌理萝卜纹。质地脂润,温柔可爱。靠深挖田土收集而来,其中以黄色最为珍贵。
水坑石产于寿山乡东南3公里处的坑头占山麓,因矿脉很陡,长期受地下水浸渍,易生
成晶冻类珍品,有坑头洞、水晶洞等著名矿洞,顺其延伸至溪涧,故多透明状,光泽
好,质细腻,系寿山石之最佳者。
山坑石产寿山、月洋两乡。矿布10多平方公里,产品极多,质地差异较大,变化也复
杂。
 田黄石(Field-yellow stone):
简称“田黄”,因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
为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它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广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
”,狭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中之发黄色者。
石材呈黄、白、红、黑色,其中以黄色为最常见。具有珍珠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
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光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
其肌里隐药可见萝卜纹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表面时而裹有黄色或灰黑
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为田黄石所独有的外观特征,素有“无纹不成田”、“无皮
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之称。诚然,从石质来说,仍以纯净为贵。
它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
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故称之为“帝石”
田黄冻石:田黄石中最上品,全石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
 银裹金:银裹金田黄似去了壳的新鲜鸡蛋,外表生著一层浅色白皮,光泽明亮,甚
 为名贵。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产自上、中阪。白田石色非纯白,多略
 呈淡黄或蛋青色,似丰脂玉,萝卜纹明显,有红筋,格纹如血缕,以质灵、纹细、
 格少者为最佳。
 金裹银:田黄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块,外表色著一层鲜嫩黄皮,皮与肉形成鲜明的
 色彩反差。
 橘皮红田:主要产于上阪和中阪。橘皮红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鲜艳通明,称“橘皮
 红田”。但也有人认为橘皮红,并非正红,应属田黄中的最上品,真正的红田应色
 如丹枣,均极为罕见。
 鸡油黄:出产于上阪区和中阪区的交界处,质细密坚实,湿润凝腻,石之表面色有
 一层似鸡油的皮。
 橘皮黄:刻石出产于中阪区,色泽艳丽,黄中略带微红,质地纯正。
 黑皮田:亦名“乌鸦皮”,色泽多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
 外表黑皮和里面的黄色,反差尤为强烈。
 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于寿山溪中,或农耕露出的石头,被顺手丢入溪中的
 田石,主要积存于中阪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称为溪中冻。这种田坑石因久蕴
 溪水中,石质相当灵透莹澈,色泽略淡,皮层极薄或无萝卜丝纹。
 硬田石:凡质地粗劣、温润不足、不通灵、多杂质的田石,统称为硬田石,是田黄
 石的下品。
 芙蓉石:
又称白芙蓉、白寿山。上品芙蓉石天生丽质,雍容华贵,微透明而似玉非玉,手感特
别好。前人形容其“如脂如膏如腴”、“拂之有痕”,这是形容人们对芙蓉石非常珍
惜,唯恐有所损伤,仅仅“拂之”当然不会“有痕”。与其他坑石相比,芙蓉石的主
要特征是:凝结脂润、细腻纯净,而且品玩最容易上“包浆”。寿山石长期在人的手
上、脸上摩挲,石与皮肤的摩擦已增加了亮度,而人体的油脂与温度又使石质更加润
通灵,火气褪尽,老到成熟。这种特殊的光亮谓之“包浆”。
芙蓉石的另一特点是含砂多。名贵的芙蓉石夹在坚硬的围岩之中,肌里有黄色、白色
或灰色的块状砂团,这种砂团或砂线的分布没有规律,在石中穿来穿去。看起来大块
的芙蓉石剔除砂质后,可能所剩无几;而有些表面石质很好,雕刻到里可能会发现有
砂线或砂团,常常使艺人感到头疼。所以块度大而纯洁的芙蓉石章或圆雕作品十分难
得。通常含有黄砂的芙蓉石质地最好,含有青色砂的多为老性芙蓉石的结晶体。芙蓉
石中还常有粉白色的斑点,称之“卧虎屎”。
-=-=-=-=-=-=-=-=-=-=-=-=-=-=-=-=-=-=-=-=-=-=-=-=-=-=-=-=-=-=-=-=-=-=-=-=-=-=-=
青田石:
温润的青色和被文人推崇的适合走刀等特色尊享“石中君子”之美誉。
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山口镇,故称之为“青田石”,属于叶蜡石中的一种。启功先生的
一句诗文“青田印石千秋誉”,道出了青田印石的身份之高。
青田石不但有青如玉的封门青,还有各种色彩多、纹理奇的冻石,穿红着绿,不施粉
黛,如江南小家碧玉,十分讨人喜爱,这是青田石的一个显著特点。按色彩和品名可
分为十大类100多种。
十大类分别为青色、黄色、棕色、白色、红色、蓝色、绿色、褐色、黑色、多色。品
种名称既有历代文人、印家所取的富有书卷气的雅号,又有当地采石工人、雕刻艺人
随手拈来的具有乡土气息的俗称,还有一部分按石质、色彩、产地而取得叫法,名称
五花八门、异彩纷呈。
其中有在中国石中独一无二的“蓝星、蓝带”石;有灵气十足、石中君子之称的“封
门青”;还有天生奇石“龙蛋石”;而在龙蛋石中的“竹叶青”更讨人喜爱。
-=-=-=-=-=-=-=-=-=-=-=-=-=-=-=-=-=-=-=-=-=-=-=-=-=-=-=-=-=-=-=-=-=-=-=-=-=-=-=
鸡血石:
似牡丹般娇艳华贵,为“石中皇后”。
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西50余公里的浙西大峡谷源头海拔1300余米的玉岩山。昌化
石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
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按色分有白冻(透明,或称鱼脑冻)、黄冻、桃花冻、牛角
冻、砂冻、藕粉冻等,均为优良品种。色纯无杂者稀贵,质地纤密,韧而涩刀,少含
砂丁及杂质。
昌化冻石中有“血”者为上品“鸡血石”,所谓“鸡血”实是辰砂,即一种特殊的汞
矿石,呈金刚质光泽,分布不匀,最名贵者“大红袍方章”,其印石六面红或四面红
,红色鲜艳、纯净、光泽亮度高,纤密坚韧,几乎无“地子”。
当然大部分鸡血石是有地子的。地子越灵透纯净越好。如:
 大红袍:含“血”量大于50%~70%。极为难得,以冻地鲜红血最佳,很稀少。
 红帽子:上部为全红,下部为冻石,含血量约占三分之一左右。
 红云篇:“血”在“地”中常常不连续,而呈云雾状图案,非常珍贵。
 玻璃地鸡血:“地”通透,内外含“血”叠映生辉,价值极高。
 桃花地鸡血红:遍体艳若桃花,鲜艳夺目;
 白玉地鸡血红:质地月白如素,无杂色,血色淋漓尽致;
 刘关张鸡血石:红、白、黑三色相间,极富特色;
 
 豆青地鸡血红:地子似豌豆青色,微透明,血色鲜艳;
 荸荠糕地鸡血红:其特征为透明度相当强,血呈红斑,片片诱人眼目;
 牛角地鸡血红:质地乌黑纯正,血艳,呈流纹,动感很强;
 藕粉地鸡血红:质地若冲泡而成的西湖藕粉,呈粉红色,鸡血醒目;
 肉膏地鸡血红:产量较多,质地有透明不透明之分,其红色似鸡血滴入石中为佳。
鸡血石作为昌化石的代表,被誉为“稀世珍宝”,一是珍贵,因为它有很高的欣赏价
值和收藏价值,长久保存而不褪色;二是稀有,上等精品独产于临安昌化一地。
-=-=-=-=-=-=-=-=-=-=-=-=-=-=-=-=-=-=-=-=-=-=-=-=-=-=-=-=-=-=-=-=-=-=-=-=-=-=-=
巴林石:
通透灵动,色彩斑斓,为后起之秀。
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玛雅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巴
林石色彩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适于刀刻,宜于表达意境。早在一
千多年前就已被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
。巴林石分为巴林鸡血石、巴林福田石、巴林冻石、巴林彩石、巴林图案石等五大类
,并命名了上百个品种。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