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提及内容且具个人观点,推荐观影后再读。
本片上映已近第二周,有意还请把握。
图文网页版:
https://vocus.cc/article/66fc1967fd897800011e44f9
预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XslYUnDoA
~*-*~*-*~*-*~*-*~*-*~*-*~*-*~*-*~*-*~*-*~*-*~*-*~
共赴的远方:《雪水消融的季节》
尽管真的很想活着,接下来就交给山安排了,
但即使食物不够了,这样一直写一直写我就觉得自己不会死了,
直到这时,我才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作家。(刘宸君〈回家〉)
2017年3-4月,梁圣岳与刘宸君于尼泊尔登山受困47天,梁圣岳于4月26
日被搜救队伍发现获救,刘宸君则不幸在那3日前罹难逝世。在这趟旅途中,
导演罗苡珊原本要跟他们会合,却因病错过,再次得到消息已是天人永隔,
身为挚友,他拿起摄影机,想要完成“活下来的人要说出这个故事”的遗愿。
在观影的过程,能很强烈的感受到导演的存在;从文字里认识的刘宸君,
也能感受到其求生意志,以及独特的、生命的色彩,比当时的我更加鲜活强
烈。前段在与梁圣岳一起执行拍片计划时,可以察觉导演想要补上自己当时
的“缺席”;梁圣岳一开始的笑容虽然一度令我困惑,但想及在镜头前,
“纪录片”尽管与剧情片有剧情先行与角色塑造不同,拍与被拍之间仍有选
择与意愿,在镜头面前的“我”又有多少真实?即使真能有过同样的经历,
又如何能判定对方的情绪是否“正确”?随着梁圣岳的态度与意愿逐渐转变,
尤其在明显抗拒之时,梁的笑容仿佛随时都会破碎;当导演问:你希望怎么
样时,那句“旁观他人之痛苦”让我意识到自己好奇里的残忍。
梁圣岳不愿,故而残忍。导演的愿里有着意志的延伸,观影者随着镜头
与导演踏上前往尼泊尔的路程。
谈论过去和未来都是痛苦的,可能无法达到,回不去,不谈又不行。
这是一场因为缺席,所以必须到达的旅行,导演试图到临好友遇难离世
前所见的世界,因为他不确定,那是否是好友愿意告诉他,给他看见的心灵
风景。幸存的梁圣岳和刘宸君已然共赴他们曾经到达之处,活下来的是与刘
宸君共有的存留,以及求生的自己。或因如此,梁不愿跟导演再去一趟。而
导演去的,是自己循着好友给予的,以及自己的,共赴的远方。
影像里有刘宸君的文字与倾诉,有两人在晓明共度的日子,有对自身的
探索,那探索,像是找寻自身在这个世界的模样,必须要先是,自己能够认
可的,还没被形塑前盼望看见的可能,那样的勇敢,和很常提到的电影《碧
海蓝天》,有着相似的、亟欲抵达的执著。最终,导演进入了山难洞穴,与
自己的创伤和解,也和曾想化为一体的刘宸君道别,用自己的眼睛接受所身
处的现实。这份情谊的深刻、坚执,与自己的和解,如同雪水消融,方能走
出那个使他们生死相隔的岩穴,既是聚,亦是散。
“苡珊,你要做的便是去爱人。”
这是该片的珍贵,对生命、对山、对爱的可能与宽广,始终抱持着的爱
与敬意。
观影结束的时候,意识到我也在自己的心灵,去了那个想像的、但永远
缺席的,过去某个描摹的未来,然后回到自己。他们无论是谁到临或共赴过
的世界,大概都是我此生无法到达的细致与独一无二──即便只要慎重他人
的独特,就必能明白没有人能到达别人──所以借由创作,来呈现自己到达
的,也使他人以想像到达自己。“一直写一直写就不会死了”,生命会消逝,
旅程会结束,心灵却可以无限延伸至前人曾及与未及之地。所以在这部纪录
片里,我可以忆及某些错过的可能,然后回到真实的、必须诚实审视的现在,
未来。
旁观、观影如我,珍贵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