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鬼才之道—在地狱中爆笑完怎么还在地狱

楼主: l74u11h27 (我不想问候你妈妈)   2024-08-20 18:32:22
雷文防雷资讯页
~*-*~*-*~*-*~*-*~*-*~*-*~*-*~*-*~*-*~*-*~*-*
感谢潇湘神好文分享
我觉得本篇很好的说明了地狱的心情
文章很长、有兴趣再看就好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原作:潇湘神
原出处:潇湘神脸书 https://reurl.cc/xvQok5
《鬼才之道》——在地狱中爆笑,怎么笑完还在地狱?
  记得年轻时听过一个笑话:日本的幽灵出现时,不是会说“うらめしや”(好恨啊)
吗?要怎么记得“好恨啊”的发音呢?方法是用台语记:“ū lang beh si ah”(有人
欲死矣)。(注:抱歉这边无法正确显示字型、请依脸书文字为准)
  这是巧妙的文字游戏,但其令人发噱处,在于两种语言的情境落差。一种是严肃的含
冤复仇,另一种是带着日常感的叫骂,这差异形成了荒谬感,让人发笑;某种意义上,《
鬼才之道》就是由这种落差营造成的荒谬喜剧。
  有人问《鬼才之道》恐不恐怖?当然不恐怖。某种程度上,它还消解了恐怖。现代人
习惯的鬼故事有高度戏剧性,但这类叙事有个内部矛盾,就是鬼如果要害人,直接害就好
,花这么多力气吓人干嘛?实际上,花力气吓人的是恐怖片,但恐怖片观众将这种经验融
入鬼故事——这符合迷因理论,恐怖感能强化迷因的散播速度——结果就是造成矛盾,明
明心怀怨恨是件严肃的事,幽灵却不得不吓人,费时又费力。
  而在《鬼才之道》里,此一矛盾就透过设定合理化:“吓人”是为了延续自身的存在
。就像无人知晓的传说,就跟不存在一样,越多人知道某个传说,该传说的存在感就越强

  看过前导影片的人,想必知道《鬼才之道》的主轴是将鬼吓人这件事娱乐化,或说影
视产业化;光靠一只鬼吓人太碰运气,所以要靠团队,抓时机,还要排演,像拍电影。有
趣的是,这些鬼跟恐怖片里的鬼不同,不能瞬间移动,也没有超能力,只能短暂现身,和
制造一些骚灵现象,那要怎么比恐怖片里的鬼恐怖?答案同样是效法拍电影或实境节目,
吓人前就要Set好,要安排灯光,预测被吓的人怎么走位,善用错觉的手法,还要随机应
变。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趣味很接近《一尸到底》。
  《一尸到底》可说是献给电影产业的情书。在这部电影,我们先看到一部显然发生各
种状况,有些粗制滥造的B级片,接着再用超乎想像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这部B级片到底
是用多离奇的爱与能量维持住。就像拆穿戏法原理,后半段既解开观众疑惑,暸解那些状
况是怎么发生的,爆笑之余,也原谅了前面B级片的粗制滥造,甚至带着怜爱。某种程度
上,这样的宽慰与怜爱之情,或许也是《鬼才之道》没有点明,却隐隐想要唤醒的情绪。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已明白《鬼才之道》为何不恐怖,以及其娱乐性、趣味性所在。
在我看来,《鬼才之道》可说立下了台湾娱乐电影的标准,跨类型的同时,也善用了各种
类型化元素。但不能否认,作为娱乐电影,我看完后是有些意难平,也就是标题说的:为
何笑完后还在地狱?这并非批评,反而是这个剧本很有意思、值得探讨的选择,为了说明
,以下将会暴雷,请各位斟酌。
  其实电影开始后没多久,我是有些不舒服的,因为对话间处处是对他人的贬损。我说
的不是偏见、歧视之类,而是不分阶级,可能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对“失败”的贬损。恐
怖的是,不只是失败的人被贬,成功的人也会被酸;即使成功了,过去也会被挖出来嘲笑
,那种宛如附骨之疽,不断回响的“你够不够成功”、“你是不是永远成功”的追问,可
说是《鬼才之道》的核心背景,也是最恐怖的地狱。
  柯国隆抱怨死后是女鬼的世界,男鬼根本吓不了人,对性别议题敏感的人或许会感到
不满,但这确实是重要的世界观基座;乍看之下,女鬼握有大权,能分配利益,但实际上
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因为故事中的女鬼处在高度竞争关系,动不动就要找机会把别人
踩在脚下,因此她们也不快乐。但为何竞争如此激烈?因为资源有限。什么资源?就是“
人们的注意力”,或说迷因的载体。当人们传播A传说的时候,就没能量传播B传说,因
此这是必须掠取的有限资源。为了继续“存在”,女鬼与其团队必须竭尽全力。
  然而为何大家的目光集中在“女鬼”上?因为主流叙事就是如此。更恐怖的是,这些
女鬼并不是“做自己”,而是去迎合主流叙事对女鬼的想像;女鬼不是女性死后变成了女
鬼,而是努力舍弃自我,去变成人们想像中的女鬼。换言之,这是个压迫体制,怎么不是
地狱?
  如果是好莱坞的“爽片”,就得打倒故事中的敌人。这故事中的敌人是谁?恐怕是决
定鬼以什么标准存续的鬼委会吧。值得一提的是,鬼委会的长官面对玉山小飞侠的乞求,
看似依规则办事,是官僚主义,实际上更接近人治;官僚主义可能对结果漠不关心,也可
能办事人员心怀歉意,只是身为组织的小螺丝钉,真的束手无策,然而《鬼才之道》的长
官,很明显是大家都要看他脸色。如果这是爽片,那这位长官就是最后大魔王,主角群要
用死后学到的伎俩好好教训他,解放鬼界,最后大家要开个派对,再让相爱的两人接吻。
  但《鬼才之道》没这样做,甚至问题根本没解决。明明注意到了地狱,却无法解脱,
为什么?
  我想,这是选择的结果。
  无独有偶,最近我看了一部台语饶舌音乐剧《别叫我成功:艺术界归来的儿子》,就
有部分精神与《鬼才之道》重叠。主角是剧场人,回到故里筹备以郑成功为主题的艺术节
,他在创作里质疑郑成功是不是真的这么伟大,是不是所有行为都义无反顾,还是他也有
失败,也有弱点,父亲却嘲讽他做剧场没赚钱,这么失败,居然还敢质疑郑成功有没有成
功,明明自己就没成功。
  身为郑成功后代,主角仿佛背负了“成功”这个咒缚。但一定要去银行当经理才是成
功吗?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吗?最后只差一点点,主角就能做出成功的音乐剧,却阴错阳
差,被卷进别人的阴谋盘算,功亏一篑。为什么?为什么编剧不让主角成功?
  但想想我们身处的社会,要是给出一个好莱坞式的成功结局,会有说服力吗?
  台湾社会终究跟好莱坞不同。我们对失败极为严苛,毫无包容,极尽贬低、嘲笑之能
事。这让我们害怕尝试,甚至害怕成功——因此,任何成功对我们而言都没有说服力,不
是吗?即使有些名气了,也会有冒牌者症候群,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到底怎样描写“成
功”?
  这不是打败鬼委会长官就能解决的,因为这是社会风气。长官那种居高临下、冷眼旁
观、讥笑嘲讽的态度,其实是整个社会压力的具体化,这并非个人的事。
  虽然社会仿佛对成功有一套标准,像是三十岁以前有多少存款,或有没有房,有没有
车之类的,但就算满足了以上条件,就算成功了?恐怕也不是,因为还有更成功的。那么
,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人生才算是成功?“成功”两字说来简单,实际上相当模糊,模
糊到人生几乎不可能成功。
  说到底,过度贬低失败的社会,说不定本身就不允许成功——不是有句话叫棒打出头
鸟吗?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成功了还是要被打。要持续活在成功的世界里,就等于面对
持续被贬低的地狱。凯萨琳在《鬼才之道》的最后终于坦白心声,大喊“都当鬼了,为什
么比当人还累啊”,但那真的是死后世界吗?其实观众隐隐心知肚明,那就是我们活着的
世界,我们就活在这样的地狱里。
  作为娱乐片,意识到最后地狱依旧存在,多少有些不够“爽”。但如前所说,这是选
择的结果——选择好莱坞式的成功毫无意义,但同时,这也是不得不然的选择,因为在台
湾社会,当“成功”出现时,我们只会备感茫然,不确定那到底算不算成功。
  因此用“不够爽”来形容这部“爽片”并不是批评,反而开启了值得深思的议题:对
于地狱,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否放自己一马,同时也放别人一马?以类型电影来说,
《鬼才之道》的完成度无庸置疑,但大笑过后,那些真正毛骨悚然的部分,终究是观众自
己要面对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