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odofsex (性爱战神)》之铭言:
: 港片全盛已过?为何如今“不见代表作” 粉丝泪:这时期才有
: TVBS新闻
: 2024年4月6日 周六 下午2:32
: https://i.imgur.com/0P26U26.jpg
: 港星周星驰、周润发。(图/翻摄自IMDb)
: 1980、90年代,香港电影主宰了整个华语圈,许多港星也纷纷来台发展、出唱片,直到现
: 在许多的经典电影,还是会在有线电视重播,让不少人相当回味,但就有网友认为,最近
: 几年港片根本没什么代表作品,因此让他好奇“香港电影是不是只能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记
: 忆?”
: 周星驰主演的《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周润发出演的《英雄本色》、《赌神》
: 等电影,都是不少人一看再看的经典电影,就有网友在网络论坛PTT八卦版上,以“有人
: 发现港片已经完全没落了吗?”为题发文表示,80、90年代港片主宰华语电影界,但有人
: 发现现在港片完全没落了吗?
: https://i.imgur.com/um5ybqn.jpg
: 网友指出,最近十年港片根本没有什么代表作。(图/翻摄自PTT)
: 这位网友提到,最近十年港片根本没什么代表作,一大票港星也都跑去中国发展了,因此
: 他直呼“香港电影是不是只能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记忆”。
: 许多人也有感而发的提到“英属香港时代才有这种背景”、“被中国磁吸,拍片也有限制
: ”、“没有成龙、周星驰、李连杰演的香港片,当然会没落”等看法。
: https://i.imgur.com/Ig7i0vA.jpg
: 《无间道》由梁朝伟与刘德华主演。(图/翻摄自IMDb)
: 事实上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题材百花齐放,票房记录不断
: 刷新,电影总产值甚至超越印度的宝莱坞,跃居世界第二位,只是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
: 国,加上不少电影公司遭到黑道把持,才让香港电影业因此一落千丈。
: 新闻网址:
: https://ynews.page.link/qC12U
推 weltanschung: 台湾资金票房流失跟开放好莱坞电影是主因 别再重复04/11 01:33
→ weltanschung: 文艺觉青逢中必反的反智观点 04/11 01:33
你这个观点只对了一点点 还对不到一半 只对了一点点
而且你对的那一点点还有一部份是错的
1.开放好莱坞
香港是什么时候开放好莱坞电影的呢??
照你这说法应该是回归后吧??
大错特错
香港电影开放美国电影在1897年 比回归还早100年
也就是说 香港从来就没有不开放好莱坞电影
问题不在于好莱坞电影没有在香港上映 因为有
问题在于西片根本打不进香港
问题在于香港人根本不看西片 而是超级爱看港产片
当时美国有两种20世纪风靡的片种 正好香港人都是不爱看的:西部片 跟 科幻片
香港人不爱看科幻片这我在本版的文章有介绍过
香港人为什么不爱看西部片呢?因为港产的功夫武打片和武侠片
满足了西部片客群的香港观众
香港在港产片黄金的70~90年代
集合各种片种 百家争鸣 淡出的邵氏 如日中天的新艺城 龙头老大的嘉禾
还有更早的协和 黎应就陈勋奇的永佳 邓光荣邓光宙大荣跟影之杰
向家的永盛跟中国星 王晶的晶艺 以至于后来的杜琪峰的银河 刘德华的天映
长城制片厂的银都 (杨受成的英皇比较晚 要到1999年了)
各种片种都有 各种娱乐故事都有
对香港的观众而言 他们已经习惯于观看五花八门的港产片了
那时候香港的制片完全不怕好莱坞电影(西片)
记得当时星际大战风靡全球 就香港港产片三大老板邵逸夫邹文怀石天没在怕的
你拍你的太空歌剧 我拍我的刀光剑影
这个情形在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才发生逆转
侏罗纪公园是香港影史中第一个对港产片产生威胁的西片
之后好莱坞敲开了消费者的心房与消费习惯
慢慢才演变成西片在香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情况
2.来自台湾的资金与票房
这点也不太对 香港电影全盛时期 是卖整个东亚+东南亚的
东亚的韩国日本 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都看港产片
台湾是不是重要市场 是 有重要到没了港产片就会没落吗?不会
记得有一年是香港贺岁片强势压台 忘记是几年了
那年新艺城嘉禾联手出击 三部贺岁动作片占据台湾贺岁档期的票房榜
台湾这边的学者电影出的贺岁片反而被压过了风头
那年是港产片在台湾票房最高的一年 但是拿总量总票房来看
也只有香港的一半
对几百万人口的香港 对港产片的票房是两千万人口的台湾的两倍
在台湾的港产片票房最高的年分 在港产片卖到日本美国的年代
真的不是什么砸了饭碗就会饿死的比例
至于台湾资金影响力就更少了
因为台湾资金投资港产片与其说是及时雨 不如说是插股
试想想 港产片黄金年代 香港本地资金就足够拍出年产量几百部电影了
香港黑道是巴不得把黑钱猛往这个池子里放 把白花花的正经钱洗出来
台资是把水勺的水注入池塘 还是往干涸的河床注入豪雨呢?
而台资在回归后撤走 反而是中资与红资进入港产电影产业的窗口
事实上是无缝接轨了 完全没受到影响
曾庆红的弟弟曾庆淮当年就是在做这项任务的
现在曾庆淮的女儿曾宝宝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真正影响港产片没落的原因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些
以下三个才是重点的因素 而且三个因素都跟中共和香港回归有关
1.竞争变多
港产片的黄金时代 亚洲是没有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与市场占比能比拟东方好莱坞的
所以港片才能外销各地 连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 最大的文化娱乐也是由东传入的港片
这是香港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时候
但是看看现在 韩国电影与电视剧崛起 是世界等级的文化现象
以"养消费者习惯"的角度已经反超香港久矣
回归后中国磁吸大量港台影视幕前幕后人才 搭配自家艺术底子深厚的科班与幕前幕后
在短时间内于影视方面快速成长 不但品质成长 量是也海量
对华人市场的瓜分更是攻城掠地 直接分薄了港产片的比例 成为港片最大竞争者
印度宝莱坞崛起 以强烈的歌舞特色与浮夸演出效果保住南亚一隅 并且向外发展
连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也都发展出自己的影视产业
台湾没能发展出与香港竞争或取代的国片市场 但跟东南亚各国一样
依然保有相当程度的国产片产业 同时受好莱坞大片影响远远超过港产片消费
前有虎 后有狼 隔着太平洋还有美国飞来的老鹰
港产片面临的威胁跟竞争 与黄金时代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
2.人才磁吸 幕前幕后人员外流
如果说上个重要因素 中国影视只是最大竞争者这个角色
那这个因素 中国就是直接影响者了
97回归后 大量香港影视产业人才 灯光 美术 布景 道具 武指 动作 剧本 统筹 特效
被中国以高薪与高待遇吸引至中国拍戏 而且还出现过以剧组为单位移动的现象
这当中有不少人最终究选择定居中国 或是大部分时间留在中国工作
所以港产片面临过一波人才荒 在人力资源的角度面临了青黄不接的阶段
打个比方 你各位喜欢臭的抗日神剧 其实很多都香港导演拍的
他们去中国拍戏 发现待遇好 拍著拍著就接了十几套戏了
不知不觉 他们比小粉红更抗日了 这点中国的网友也笑过
说抗日神剧都香港人拍的别老赖我们
这就出现了很尴尬的现象:你有戏想拍 还不见得找得齐人
拍戏是重度人力集约的模式 必须有一组几十人到几百人的团队
在一段时间中集中合作生产才能完成
所以少了一半的人 你会少拍超过一半的戏
打个比方数字不一定精准
邵氏如果有300个可以互相支援的幕后 可以组成10组人
互相排班支援 可以在90年代的三个月内拍出20部预算中上的戏
那剩下100个幕后的天下一 在今时今日 三个月内是拍不出7套戏的
可能能拍出三套就偷笑了
这就是人力规模的优势 也是现在港产电影人才荒的劣势
更别提 现在拍电影比以前难拍多了 以后有空我再介绍
你戏都拍不出来了还怎么卖??以前一年几百套戏 就算大多数粗制滥造
依然可以承接发展出成熟且旺盛的消费群体
现在一年最多20套戏 超过一半都冷门 要怎么发展??
3.创作力枯竭 中共害的
说这个这位朋友就不舒服了 但是是事实所以还是得说
中国有个机构叫做广电总局
以前广电总局审港产片的模式是这样的:
香港拍片 上交广电总局 广电批核 不满的地方要求改进 改好后把把改正版
(通常是删剪版或结局正向版) 广电核可发版号 然后这只片在中国戏院上映
所以你会发现2000年初期一堆港产片有两个版本
通常那种看X版的在网络上看到的跟我们在戏院看的不一样
我们看到马军明明被洪金宝摔死了 怎么他看X版的王八蛋马军最后在吧台喝酒?
就是这个原因 X版来源是广电版
这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创作自由还没有被荼毒得很厉害
勉强还算是维持了一个一国两制的模式
而香港自己的影业还能勉强维持自主跟自由
差不多到了2010年代中期 15年16年的时候
最后的自主在尔冬升主席的金像奖颁奖中飘散了
尔冬升当时说 有时候我们最需要恐惧的 是恐惧本身
这句罗斯福的名言 其实背景是2016年一部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的"十年"
这部电影相当不和谐 讲了非常多未来香港"可能"会变成怎样的寓言(如今证明几乎为真)
让当时的主办奖项的香港电影协会与各大娱乐新闻风声鹤唳
担心什么时候中共与特区政府会封杀这部电影的入围资格的氛围下而说的
2016年香港电影金像奖 尔冬升说了这番话
同时"十年"荣获2016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年度最佳电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之后就是港中冲突加剧的年代 作为香港文化传播的标兵 港产片被力求"自律自肃"
电影人的创作类型逐渐向几个主要安全类型缩拢
所以歌颂警察的警匪片 跟 缅怀过去时代的人物传记片变成安全的类型
只要最后正义必胜 正义的警察赢了 邪恶的贼匪输了 就可以安全地拍
香港电影变成单极化 越来越多的片种被限缩在"安全"的创作范围
而人畜无害的小清新作品 例如沦落人 麦路人 妈妈的神奇小子
以及苟延残喘的贺岁喜剧跟报复性消费下高票房的黄子华片
也成为了"安全"的剧种
故事最怕的不是一个故事被说几百次
只要是个好故事 即使重复被说几百次 都会有人欣赏
故事的死亡 在于明明是全新的故事
但是观众已经像是看过了几百遍一样 能预言接下来的发展跟结局 乏味与陈腐
当故事再也无法给观众带来体验与感动 这才是故事死亡的瞬间
像是现在香港电影的创作方向一样
也像是越来越容易预测的"警匪片"一样
这才是香港电影创作力枯竭的原因
上头明著压 下头搞自律 上下一起炒好这桌样板的大菜
这才是港产片风华不再的主要原因
竞争激烈 人才凋零 创作枯竭
其实还有小因素我没讲 就是能带动票房的演员枯竭的问题 算是第二项因素的延伸
不过我觉得这篇文章够长了
总之香港电影的衰落不是单一因素 但是全部因素 或多或少都跟香港面临的
整体社会与产业的困境 以及这个困境的元凶
程度不一的关联 有的稍有影响 有的千丝万缕
把这个"房间里面的西边大象"排除在外 你永远无法知道为什么港产片会沦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