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有雷且具个人观点,推荐观影后再读。
图文网页版:
https://vocus.cc/article/658a2bc1fd89780001d037a5
预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yLzlWmy6jI
~*-*~*-*~*-*~*-*~*-*~*-*~*-*~*-*~*-*~*-*~*-*~*-*~
信念把他们关进了里面:《饿之必要》
在一所菁英寄宿学校,来了一位教授营养学的诺瓦克老师(蜜雅娃丝柯
思卡饰),教导不到十位学生如何进行“意识饮食”,并承诺会满足他们想
要实践环保、保持体态、意志控制、自我觉察、均衡营养及提高分数的要求。
然而随着饮食份量逐渐减少,状况也逐渐失控……
诺瓦克老师教的意识饮食,是专注于所吃的食物,确认身体所需的份量,
进而借由减少食量对抗消费主义,达成环保减碳的目的;长时间的断食,能
利用身体“自噬”作用帮助细胞内部自我修复与清理;在精神上则能强化自
我克制、发挥潜能,都是流行、正向,且个人即可实践的理论(断食需咨询
营养师),对怀有理想、却对未来不安的菁英学生来说深具吸引力。尤其诺
瓦克老师年轻美丽,充满自信,不吝在赞美里塑造独有的价值感,并时时关
心“进”度。那些获得称许的学生,在老师无处不在的“关”怀,与同侪竞
争、不愿落后与排拒的压力下,将这些进步、赞美化为塑造自我的价值。
意志力强、掌握人生、成功、优秀、进步、独特、理想,这些标签连成
人都难以抗拒,正值塑造自我的青春期学生又如何能抵挡?只有“自主选择”
才能证明自由与独立,若与自小教育的观念、围绕身边的关心相违,又没有
人倾听、理解、引导,就会轻易成为亟欲推开的幼稚、传统、保守、盲从。
尤其学生各有烦恼:艾尔莎是家里、也是学校的小公主,为了维持美貌与身
材,因爸爸“关心”而多吃的食物就得去厕所“处理”;身为跳床选手的拉
格娜必须进行饮食控制,父母的建议对她来说如同束缚,为了不被好友艾尔
莎看轻,她极力忍饥耐饿;出身单亲家庭的班有个爱做菜给他吃的妈妈,为
了得到奖学金减轻负担,他一开始对意识饮食相当抗拒,但在老师的关爱与
心仪同学的鼓励下,想要得到归属感的渴望促使他选择加入;佛莱德有糖尿
病,父母醉心事业与弟弟待在加纳,独留他住在寄宿学校以便养病和就学,
他必须维持舞者的体态与灵活,同时持续稳定病情与成绩。诺瓦克老师的鼓
励与陪伴,以及初始减食对身心带来的益处,让他们更加积极。电影的配乐
与仪式加厚了信念的围墙,处在同温层里获得归属与尊荣,销融了异议、疑
心,直至必须排斥原本认同的价值,才能全心拥抱选择的信念──从减食、
断食到绝食,当行动愈趋极端引来校长的关注,他们表演了切割和进食,然
后把没有入口的食物连同惜食与环保的价值一起倒进垃圾桶里;他们互相诉
说绝食如何使身体轻盈、头脑清明,直到艾尔莎每食皆必催吐,拉格娜不再
能跳床,佛莱德也无法跳舞,甚至因自认毋须注射胰岛素,险些丧命。
诺瓦克应是第一次当寄宿中学的老师,过去虽然小有名气也有推出饮食
产品,但显然是孤身一人,便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学生身上;佛莱德因为家人
远隔,对老师产生依恋,两人私下去看歌剧被佛莱德的舞蹈教练发现,成为
家长不安要求离职的理由。到了这里,尽管学生的身体已经出了问题,但绝
食产生的价值感已经根植意识,过去把教育责任全数交给寄宿学校的家长没
有能力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只能维持命令或宠溺的教养方式,换来他们的
轻视;将诺瓦克老师解聘的决定激起他们的反抗之心,也更激烈绝食。拉格
娜偷吃食物被佛莱德发现,罪恶感使她无暇重视饥饿的需求,只能愈陷愈深;
艾尔莎更在呕吐之后,把呕吐物吃下去,宣称只要有意志力,什么事都能做
到──为了巩固信念,他们背弃了过去的价值观、抚育成长的家庭,和理应
最重要的身体,以“忠于自我”。
这样的抵抗,反而证明了他们被世界隔绝于外,此刻承认错误,等于否
决过去的判断与决定。诺瓦克老师也无法抗拒被学生认同与崇拜的价值感与
信念,故而再次聚会,她称许了他们的选择,宣称他们都是归零俱乐部的成
员。圣诞夜,他们各自回家吃了大餐,然后留书离家(艾尔莎还留下她吃巧
克力蛋糕的呕吐物),和老师一起去了他们向往的荒野。电影的最末,因为
和家人去瑞士滑雪而被留下来的海伦,与所有失去孩子的家长聚会,海伦说,
如果你们能跟他们一样绝食,或许就能了解他们了──只要你们信念够坚定。
最后海伦直视镜头的画面一度固定,在播放片尾名单时又开始互动回归
日常,令我忍不住揣想:“自我”是固定的吗?显然自我是和时间、环境一
起流动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脑部不同区域甚至会有互相矛盾的资讯,所
以才需要信念。我认为诺瓦克老师原无推广邪教之念,而且自认出于善意,
但她在强化信念的过程越了界,用积极指导排解自身信仰的不安,再将学生
的成果巩固信仰,所以她不时加强他们的认同,进而将引导化为操控──电
影里除了茶不曾进食的她,贪婪吞食学生的信赖、认同与依恋,进而产生类
似共生的关系。尤其这所学校的家长把教育的职责都交给了老师,无法陪伴
孩子;现今教育强调的“潜能”、“天赋”,也让“努力”与“认同”几无
边际,成就感与成功却毕竟有限;加上这些孩子年纪尚轻,阅历与经验限制
判断的能力,却有尝试的勇气,更容易陷入偏执──那是一个无法填满,只
能不断坠落的黑洞。
诺瓦克老师与这些学生的努力,正证实了信念的主观,以及相应的脆弱,
所以才需要仪式、价值,和足够的归属感反复实践与证明。至于及时退出的
两名学生,或许就因拥有其他更重视、足以与此对抗的价值与支援;海伦因
与家人关系更紧密,也错失了成为“天选之人”的机会。每个人都想拥有不
受限制的自由,却容易为了证明自身价值,陷入共同建构的主观框架里,反
而看不到同温层外的事实与可能,而且陷入愈深,就愈失去拒绝与改变的勇
气。
《饿的必要》是一部有趣的电影,鲜明的色调和配乐节奏融合童话与诡
谲的风格,精准嘲讽了环保与教育徒具形式、忽视人性与现实的进步价值;
陷入集体执迷的过程乍看之下极其荒谬,对照现实却又真得不可思议:只要
拥有主观且想要推广的信念,并与现实碰撞磨合的挫折,或许都能从中找到
熟悉的、不知不觉把自己关在进面的信念──在大脑与同温层的墙里,“断
食”与“暴食”或许只是左右两手、就足以巩固自我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