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梦行者保罗》,你梦见过这个人吗?

楼主: a122239 (Sharp)   2023-12-08 12:05:39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6768861
《梦行者保罗》是部相当有趣的电影,某方面来看很莫名其妙,某方面来看觉得很诡异,
然而也有些时候看了很惊悚。这部由《我恨我自己》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所执导的美国
电影,不论是里头的故事情节或是由尼可拉斯凯吉所饰演的保罗他那扮相,都确实会让人
想起十多年前相当知名的都市传说“梦男(This Man)”。而对于对梦男传说隐约还有印
象的观众来说,也许自己就像是餐厅那位女服务生,忍不住问著保罗是否在哪里看过他?
那种意外的既视感是又让《梦行者保罗》多了些乐趣。即使后来梦男遭揭露是由当初最早
提起的Andrea Natella所策划的一场大型社会实验与病毒式行销,梦男形象照片也是修图
而来,可后来他也再度表示梦男并非纯编造,提出了或许不是梦男来到每个人的梦里,而
是做梦的人们正在其他空间维度里穿梭遇见了梦男的暧昧说法。只是不管真相如何,梦男
的广泛流传,依旧引起了人们对于梦境、对于集体潜意识的探讨。
在由Andrea Natella架设的网站里试着从不同理论来分析这个现象,从宗教理论、梦境投
射理论到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原型理论等,而《梦行者保罗》虽然没有明确告诉观
众电影是否参考了梦男传说,不过就整个剧情来看确实就像是梦男传说的再包装,在保罗
开始广泛出现在大众的梦中时,剧中同样有从心理学角度来切入整起事件,亦也有人用梦
境版的曼德拉效应来形容之。但即使如此,《梦行者保罗》并没有过度的艰涩难懂,相反
的我认为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似乎也没有想要带着观众去深入研究与分析,而是继续延
续著上部作品《我恨我自己》的黑色喜剧风格,把十多年前的都市传说套上现代社会滤镜
,让当年从未有人“真正见过”的梦男真的走进大众生活里,看着主角保罗因爆红后的自
我膨胀再到后来因梦境内容改变导致他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物的无所适从,反思著
在这你我都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的网络时代里,该如何去面对与调适疯狂簇拥与无人闻问
的强烈落差?
《我恨我自己》猛力讽刺著当代社会渴求关注、渴望在乎成瘾的现象,《梦行者保罗》则
对网络带起的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流行文化进行嘲讽。如同电影没有告诉观众,为什么很多
人都在梦中见到保罗?保罗为什么是那个出现在许多人梦里的男人?梦境内容从平和转向
剧烈的转变是否因为保罗的情绪起伏有关?而最后又为什么这样的集体梦见保罗的现象会
突然停止?电影没有解释,也不打算交代,因为不论是保罗还是“你梦见过这个人吗?”
(Ever Dream This Man?)所带起的流行风潮,不过都会是热度不再后的又一消逝在大
众生活里的过去式,有谁会特别去在乎保罗后来怎么了?于是这样的没理由的开始与没理
由的结束,不如说是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太过了解现代社会普遍存在跟风现象而给出的
结论,也就是“干脆让观众跟着里头的人们,追逐著保罗跑了一段路后各自解散”,至于
为什么要追着保罗跑?“喔,因为保罗现在很红。”
之所以《梦行者保罗》能这样充满戏谑感,很主要的原因是主角保罗的人设。尼可拉斯凯
吉饰演的保罗并非像梦男那样从未现身,他是你我日常周遭或多或少都有的那种不起眼的
小人物,某方面来看他似乎也有像《我恨我自己》的女主角席格娜,他同样渴望着自己能
被看到,他希望自己不论是当名父亲、丈夫还是教授,于家庭于工作、学术界都能被重视
,保罗虽然不是年轻人,但身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他和席格娜都有着存在感焦虑。然而
保罗和席格娜最大的不同是,他从来就不敢为了获得他想要的一切去实际行动、甚至是付
出代价。他不满意自己在别人的梦里只是个什么都不做的旁观者,却也不满意自己在后来
的梦境中做了很多坏事,一边说著平常的自己不会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一边嚷着
现实的自己不会外遇、不会伤人,不论什么时候总是习惯先把自己当成弱势,用可怜的受
害者模样讲些别人听来就是情绪勒索的话,反感不由自主的涌上,可又觉得自己也会跟保
罗一样。
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连两部作品都反映着当代社会某种现象,即使没有亲身经历保罗或
者席格娜所经历的,也能对身处同个资讯时代而有所感。《梦行者保罗》看似剧情天马行
空,但整个引起的话题与社会反应又都很贴近现实,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不仅让过去被
人遗忘的都市传说重新再被唤起,更赋予了此故事一个新的样子,带给观众熟悉又新鲜的
感觉。而除了那些缤纷绚烂的特效是加分项外,尼可拉斯凯吉的表演亦是亮点,他把保罗
这个说话枯燥又平庸无趣、总爱卖弄渊博学识,成名后又过度自我膨胀、脾气变得暴躁的
传统中年男子角色给诠释的很好,前后个性的压抑与爆发强烈反差。喜欢这个角色的讲话
节奏与语调,前面听着亲切,后面听着不耐,都在梦境内容转变后有了分界,那种明明讲
话方式一样,却因他当红与不红而感受不同,更把这份感受转换成对保罗的态度,一如对
于爆红却无续航力的人事物的普遍态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