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雨是不会停的:《青春并不温柔》

楼主: watercolor (我们同样没有名字)   2023-11-27 00:06:51
    内文有雷且具个人观点,推荐观影后再读。
    本片上映已届第五周,有意请把握时间。
    图文网页版:
    https://vocus.cc/article/656349b5fd897800013e78b3
    预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lgo9BKy_M
~*-*~*-*~*-*~*-*~*-*~*-*~*-*~*-*~*-*~*-*~*-*~*-*~
雨是不会停的:《青春并不温柔》
“现实和理想充满了落差,反抗才能觉得活着。”
“抗争是一辈子的事。”
  魏青(叶晓霏饰)对梁季微(李玲苇饰)说的这两句话,道出了“抗
争”在人生里的必然。当自我同时被外在与内在的期待所挤压,有时选择内
缩,以符合外在期待的模样;有时选择反抗,想要尽情伸展自我。当有足够
多的人对这样的压缩不满,抗争就会顺势而生。因此所有的抗争,都得先经
过内在的挣扎与革命,有了足够的意识与觉醒,才有站起来的力量──但力
量汇集的同时,亦必产生分歧。台湾电影《青春并不温柔》以1994年4
月的文化大学草山学运(亦称“文化大学美术系事件”)为背景,导演苏奕
瑄身兼编剧,试图窥视抗争其间“理想”与“现实”的妥协与拉锯。
  草山学运的发生,乃因美术系系主任压制学生言论与创作,并逼使一名
学生退学,“争取创作自由”便成为一致的目标。但窥视内部,电影里华汉
大学参加抗争者各有想法与界线,团结支援的同时也会碰撞与分歧:如果这
样无效,该不该增加强度?有立委来关切,要不要接受随之而来的关注?会
不会因此失焦或被收割?如果我不愿“顾全大局”或拒绝参与,是太自私自
我吗?为什么怎样都不成功,还要坚持吗?有人掀起了舆论,我该乘势而起
吗?我们是错的吗?只是争取权益,为什么会变成暴民?成功了会不会被报
复?失败了会不会被看不起?
  在观影的过程,不时会令我想到2014年“太阳花学运”、尤其占领
立院期间,日日看着媒体报导、参与游行的忧惧;以及2015年“反(黑
箱)课纲运动”占领教育部陷入焦著,学生烧炭结束生命的遗憾与混乱。参
与者有各自的生命历程,在种种疑虑、摩擦与冲突中,屡屡有“能量不足”、
无以为继的危机。若爬梳整部电影里抗争的过程,可以发现美术系学会会长
王毅光(张洛偍饰)与法律系的魏青,正好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每一次
遇到困难:例如学校开始严格点名、登报处理时,是魏青提议去教育部抗议;
系学会没钱,是魏青拿家里给她的钱支援;当他们被抹黑为暴民、学校以拖
待变时,是魏青去校长室绝食表达立场;公听会明显敷衍,也是魏青率先占
领系办一战成名,才有了后续教育部次长前来协商。相较于王毅光自比野百
合,更在乎的是自身的领导权与光环,反对使用激烈手段(但不抗拒利用),
更期待以政治斡旋与闭门协商来获得认可与权力,魏青则是“反抗才能觉得
活着”、“反抗要付出代价”,反对单方面的妥协,更排斥遭到利用,始终
以自身对抗不公不义。
魏青:用反抗证明存在
“在荒谬经验中,痛苦是个体的;
一旦产生反抗,痛苦就是集体的,是大家共同承担的遭遇。
反抗,让人摆脱孤独状态,奠定人类首要价值的共通点。
我反抗,故我们存在。”——卡缪
  原非美术系的魏青之所以加入对抗,表面上是“为了阿光”,实则是以
身反抗父亲代表的体制、亲权与父权。在经历初恋遭到阻挠并被情人否决后,
反抗党国权威的王毅光,不若选择彻底服从的陈尚彦,乍看之下是体制与亲
权的盟友,站在父亲的对立面;但相处日久,就能察觉王毅光的抗争是在试
图为无权者或被剥夺权益者发声的同时,亦想从社会上已然凝聚的反抗中乘
势而起,逼使掌权者愿意让步与达成协商,就如美术系主任简永行宣称:
“等你们往上爬,有了能力、有了权力,再来谈自由。”尽管看似对立(掌
权-无权),但显然同陈尚彦所言“总要为未来着想”,王毅光并不想当一
辈子的反抗者,他想得到权力来争取改变,而这也是民主政党的从政之路──
如果记得理想初衷并坚持信念,就是开启自由之路的政治家,反之就是另一
个政客或独裁者:自由与否,由我决定。
  故而魏青和王毅光看似是情侣关系,实则是权力争夺的对手。魏青有
钱、有房,有党国大老女儿的身份背景,她有冲撞的本钱与勇气,而且出身
政治世家,她更熟悉权力运作、政治妥协与夺取声量,更敢在校长室外绝食
抗议,登高一呼占据办公室,都是用肉身去冲撞;同时也是自知拥有摆脱不
掉的身份、借此反抗父亲的限制,和“女性只能成为附属品”的歧视。王毅
光则是男性被社会赋予的领导身份(同属系学会里最理智、整理公听会意见
的杨宣淇(梁湘华饰),虽与王毅光理念相近,但在那个年代,她就只能是
“副”会长),会说话(揽功劳和叫有异见的女生“听我的话”),和有魏
青这个女友。魏青付出这许多,她唯一没做好的,就是当附属品,不好好当
“女人”,站在老大的这一边。因此选择王毅光,结果与过去是“父亲的女
儿”实无二致。比起争权夺利,魏青必须克服的障碍是天生被限制只能当家
庭与男性的“附属”,无法成为自己。王毅光想要的只是她的附和,对于她
的意见均予以否决与敷衍,自然不可能了解她。
  亦即魏青所争取的,是作为“魏青”被看见的、被认同的独特性,是
“自我认同”的斗争与革命。尽管从小生活优渥,却也因此难以脱离父亲的
控制──所谓的反抗,意即排斥外在的压缩与雕塑,伸展自身在这个世界的
存在与影响力,但父亲只要她当展示品──这是所有女性自小就开启的抗争,
从“女生不应该”到“女生应该”被塑造成应有的面貌,除此之外都要被抹
除,包括是否留发束发、穿裙子、穿内衣、抽菸喝酒、行为举止或几点回家,
和“脾气不要那么大”的温婉顺从。女生和女生的恋爱也要经过双重的自我
认同,不同于男性自身的认同大多从小被大人肯定与鼓励,例如勇敢,男生
是“你要更勇敢一点啊”,鼓励男性发表意见,夸大理想,夺走女生的功劳
及贬低女生;女生则是“不要那么出头”,不要直接说出看法,更不能抢走
男生的光环,最好能无怨无悔的奉献后成为美丽或进步的陪衬。这点至今仍
旧存在,太出色的女生,仍得面对这种无形的打压和“不习惯”,或选择随
顺以分沾权力。如果再加上社会所组织的秩序抹平个人的殊异性,将会使得
那些拥有独特特质的人一直感觉自身的格格不入,就像魏青说的“想融入大
家却做不到”(这包括她的家庭出身,还有表达意见直指事实的方式都让他
们不习惯)。这些多重束缚是魏青的结,容易使人在冲撞难解的绝望后选择
自毁。
  魏青想必很早就开始叛逆,她身上同时有展现自己的优秀与自信,使她
能看准时机登高一呼,给出关键的意见与行动;但她也有习惯把自己缩起来
的受伤姿态,面对父亲更是如此,那是女性慢慢摸索出反抗的坚强与总是被
打压的脆弱。高中时和钢琴家教的初恋亦因父亲而终止,更残酷的是,她的
初恋“否决”了她们的关系──女同志的恋爱向来难以现身,同样是牵手拥
抱,男同志会因此出柜,女同志就只是“感情很好”,要认同这是恋爱亦须
经过一番挣扎,在钢琴老师否决的同时,魏青的自我认同与自信也被否决了,
可以想像她曾激烈地出柜过,否则父亲不会一眼察觉季微的不同。伤害自己
就是求助无门,只能将自己身体割开止痛的方法;她的冲撞亦使她陷入了一
种循环:我想得到别人(男性的、父权的)认同,但因为她是女人,所以永
远得不到,也不会被选择,然后在受伤打击勉强站起来之后,又陷入了“我
想得到别人认同”的循环,就像笼里滚轮的小白鼠,离不开滚轮,更逃不出
笼子。然而每一次抗争,一如卡谬的《反抗者》所言,都是用自身证明她要
捍卫的价值;魏青的外表看似冷漠,但每一次的反抗,实则都证明了她对人
世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希冀。这就是矛盾的魏青:勇于孤独抗争,怯于展现
真心;渴望获取认同,逃避确认情感;在被拒绝之前,先把所有可能拒之门
外。
季微:创作与恋爱自由的革命
  而梁季微最初会加入抗争,亦是她无法尽情伸展创作自由。男同学陈尚
彦依附系主任,也想要她当自己的附属品,当时大多男人的喜欢,首在要求
女人的听话顺从,这点无论是陈尚彦,或系主任指教她外表、绘画、问成绩
的态度皆一致。抗争一开始她没有太放在心上,因为她认为“自由”是“由”
“自”而生,即使加入也只是一种“社会化”(体制要求女性姿态)的尝试。
季微始终抱持着“做自己”的信念,这也是她对待魏青的方式,在王毅光说
魏青“太独立”的时候──所谓“太独立”就是拒绝丢掉自己,去依附、满
足男性是“保护者”的幻想(但女人拥有的资产要无条件奉献)。王毅光看
中梁季微,也是因为她美丽单纯(一开始认同他的理念),独立但不会抢他
的风头,最适合当“夫人”──但季微丝毫不感兴趣,比起分沾王毅光的光
环,她更担心冲撞的魏青会不会受伤。而她“表达自己感受”的纯粹,也让
找不到自己的魏青找到一个会向她敞开的拥抱;“滚轮上的小白鼠”比喻的
不仅是女性被关在父权的笼子里难以脱身,也象征了“创作必须得到认可才
算艺术”的威权体制。
  梁季微作为开场与引导的女主角,呈现的就是“做自己”的价值观。电
影一开始是她跟着刚拿到驾照的母亲开车前往租屋处,母亲虽然劝她“男生
会被你吓跑”,她笑答:“反正我就是这样。”可见母女间是可以坦承的关
系,母亲的劝说没有强制的成份,而是尊重女儿的自主。事实上刚离婚仍考
驾照在台北开车,就能看到季微的母亲极为独立,不是放弃自主的依附者,
跟魏青的母亲“好日子过惯了无法离开”是一个对比。之后季微因抗争与爱
情都遇到障碍,躲回家疗伤时,母亲问她为何没上课,亦未否决而是倾听,
然后问她:那你自己呢?这些细节都证明了季微何以在每一次周遭的人要她
低头或成为附属时,她都会说“我又没有做错事”,尽管她会在外在妥协,
例如上系主任的课会束发,会照他的意思画,但不改内心的界线,不自卑也
不退让,这样强大的自我认同是来自家庭教育。即使罢课,她依然画自己想
画的──艺术创作即是审视与表现内在的过程,那幅花朵盛开、层层堆叠的
油画,第一天来就动笔了,虽然说是“依感觉来画”,却也证明了她对爱情
有所憧憬──恋爱与创作皆是自我的反映与证明,与魏青感情最好时,花瓣
颜色妍丽,彻底绽放到令人害羞的程度;即使后来因为魏青一度逃避而抹去,
但心中的花未凋谢,绘画只是把内心表现出来的形式──所以魏青一开始用
“鬼画符”拒绝画画,亦是拒绝、也怯于面对自我与感情。季微则不同,即
使系主任撕掉她的画,她也依系主任的标准画了,但她还是梁季微;她参加
抗争,无论结果如何,她都会诚实面对自身,保住内心的自由。
恋爱是自我的斗争
  正是这样看似不同、却又有共同追求,想要相爱必得经过自我的斗争。
当季微和魏青在沙发上聊爱与自由,描述她所认知的恋爱就是“互相支持,
互相理解,可以自在的做自己和聊天”:支持与理解都必须出自于彼此认同,
在认同的情况下能做自己与交换想法并持续下去,就是爱的基础,看似唯心,
其实一致的价值观仍会受到外界影响,一旦无法面对自我,就无法建立恋爱
关系,魏青接下来说“爱不爱什么的都太难了”就是意识到笼子的存在,后
续拒绝季微,亦是认为季微“天真”,难以相信她的坚持──但其实都是不
能信任自己。直到最后魏青证明了自己具备学运领袖的实力与魅力,但遭到
同伴否决、彻底孤立的时刻,只有决定唯心是问的季微挺身为她说话——反
抗同伴是相当困难的事,在这个世界唯我孤独的时刻,只有季微看见、陪伴
了她,既证明了自己的选择,也让魏青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后,才能真正承认
对季微早已倾心。
  
  故而她们的感情,在彼此之间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做自己”的空间,
外在的笼子依旧存在,但她们不用再踩着滚轮,而是互相自在的陪伴──这
样的陪伴往往无声。她们之间的三个吻,亦象征了三次季微走进魏青的世界:
第一次是踏进魏青敏感脆弱的情感浪潮,涨到最高处后退;第二次在房间,
两人在抗拒、确认、靠近、允诺后的亲吻,是越过彼此身体的界线,拥抱魏
青心里未愈的伤口;第三次则在最后确认了彼此的情感与自我──她们之间
的静默往往是情感的喧嚣,毕竟她们都不愿惊动、叫唤,而是等待对方真正
情愿。
  我还特别喜欢当抗争告一段落,王毅光去魏青住处拿取系学会的东西时,
三人共处一室的片段:魏青弹琴盖过王毅光夺权成功后证明胜利的炫耀,象
征她找回自我的声音,不再一味寻求外界的认可;季微用画无声代言了她自
身的情意,两人均是缄默,自我的共鸣却足以振聋。电影片名
"Who’ll stop the rain”,意味岁月里的雨不会改变与终止,呼应着魏青
最后所言“抗争是不会结束的”,在最初共舞却中途离场的她,最后牵起了
季微的手,用画向她揭示内心的情感,与她在雨中共舞。
  青春并不温柔,追求自我认同与抗争的过程总是充满了伤害与摧折,连
同片名总会让我想到叶青的诗句“雨是不会停的,并不管你是否有伞”,但
感谢导演,为她们、也为观众撑起了一把伞,给予她们一个温柔的结局。
作者: momvic110456 (monvicada)   2023-11-27 22:50: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