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
感受有点深,到今天持续在想着剧情内容
结合生活体悟的一些心得
雷文防雷资讯页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与其说史诺"黑化",我觉得他比较代表普通大众的路线
史诺的本性本来就不是以"善良"为设定
先列例子,后面我再说明
1.在一次学院讲课的场景中
普林西(史诺的同学)谴责饥饿游戏的存在合理性
学院院长海咖(权游小恶魔饰)顺势建议让游戏走入历史
结果主角史诺马上岔话打断,并向戈尔博士提出炒作饥饿游戏流量的建议
出发点是为了让游戏续存,好让他可以借此争取奖学金
2.竞赛的夜间,普林西闯进饥饿游戏现场悼念同贡品时
史诺其实不怎么想自身犯难进去营救
最后是戈尔博士向史诺提出会向高层(普林西爸爸)美言
帮史诺争取个人利益
史诺才决定走入现场
3.史诺流放当兵后还是心念都城生活
并以都城"有秩序"作为形容
实际上这个秩序只是将他所属群体的利益最大化的秩序
那里的秩序是靠着其他阶层族群的血汗维持
说明
不是要强调史诺有多么不善良
而是人物初始设定就是把他设定成"一般人",而不是"好人"
他甚至明显是个两面投机者(在其他同学面前说他只是表面跟普林西要好)
他见过战争的残酷
最重要的是
他需要在社会上竞争、他需要赚钱帮家里缴房租
这就是社会上的一般人,需要见人说人话
(甚至当个稳定上班族也不足以完整改变他家的环境,所以他需要力争上游)
回到上述的第一个场景
那时看到那个桥段真的他X的超级有现实既视感 带入感
我曾经在政府中央机关工作过几年
工作环境是"揣摩上意"、迎合拍马屁文化相当严重的地方
看过数次
上层下达、研拟一些专案及决策
第一线执行人、中阶干部们多数皆清楚其中窒碍难行及不切实际之处
会对机构整体造成无谓负担及冲突,或会耗费超巨额资金(千万、亿的等级)
本来有机会再商议是否适可而止
结果有些职员为求表现、计功计奖升官
他们选择顺着长官的意、迎合、"先射箭再画靶"
推动办理,帮助长官讨好他的长官
而这些当初促成专案执行的人
等到当年度计到奖点后或升迁后
再想办法把创出来的棘手专案交接给状况外、天真无知的学弟妹
因为他们清楚早晚会想办法把专案甩推托交接掉,所以他们敢于促成这个专案
(这些专案也让这些人升官,专案也确实是昙花一现、后续只能作假资料包装
在后面几年也搞得后进人员相当痛苦,做不下去离职也不在少数)
回到电影剧情
为什么史诺会希望饥饿游戏存续?
因为他可以借此争取奖学金,最最最重要的是"他只需要当一届的导师"
后续拍拍屁股走人即可
如果这个"导师"职位要担任个20、30年到65岁退休
以史诺这个初始设定普通人的个性
绝对也很难认受这么多性命要在自己手上消亡
史诺象征的是一般人走的社会路线 见风转舵、个人利益至上
比较接近现实中汲汲营营寻求走入权力、决策圈层的一群
他的同学普林西象征的就是中产阶级以上的理想主义族群
这类人成长在中产阶级家庭,受良好教育且具修养,满怀正义及理想
不竞争不求升官也能舒服过日子,不像史诺需要去竞争
积极以自身投入实现理想,就会像剧情中的普林西
普林西让我想起在历史中为理想投入社会运动的学生、年轻人
夙夜匪懈为弱势发声、默默无名不求登版面留名
但最终回过头
发现自己在意的社会议题,只是被政党势力利用作为打击对手的工具
且你亲近的战友伙伴当中,有人只是想借此获得政治职位及利益
在电影中就如同第三阶段
普林西被史诺利用、举报,作为史诺向上邀功的工具
发现自己是"被身边的人利用"、"被身边的人所害"
整部电影,当史诺和露西葛蕾私奔走入原野丛林后
伴随两人的相互猜忌
那时才真正有进入"饥饿游戏"的感觉
史诺和普林西的同班同学们也代表着各类不同的人
包含出身于权贵、天生鄙视其他族群的傲慢人士
喜爱挑拨是非、批斗新人、挑衅欺负人的女性(被割喉的同学)
汲汲营营在长辈面前求表现的模范生(被蛇咬的同学)
查了一下
饥饿游戏小说史于2008年
《鸣鸟与游蛇之歌》小说则是撰于2020年
这系列的推出其实相当符合国际、社会环境的时空背景变动
10至15年前,国际及台湾社会运动蓬勃,非营利非政府组织活跃追求公理与正义
饥饿游戏这样的文学出现,体现当时的社会情境
10多年过后
当初的街头抗争者
有人走入了政府决策圈(史诺) 换了位置,变成高层的利益共同体一员
有人在历史洪流中默默牺牲消失(普林西)
也正是在这几年推出《鸣鸟与游蛇之歌》这个前传
很感谢这系列电影
本身朋友比较少
且每个人职场上、社会上的生活经验很难让他人完整理解
即便在我前述所讲述的环境中,多数人也是人云亦云不会自觉正在做什么
能跟文学、电影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
算是有满足感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