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影为支点辩证世界70年——法国电影月刊《电影笔记 Cahiers du Cinéma》
https://i.imgur.com/TOrNtst.png
《电影笔记》的历年封面。
日期 2023/07/18
文字 / 林颖宣
摄影 / Andrew Wyke
编辑 / 黄铭彰
核稿 / 郭振宇
1951年创刊的法国电影月刊《电影笔记》(Cahiers du Cinéma),发行70年来,汇集无
数重量级评论人,不但见证,甚至影响法国影史的发展。一路走来,这本经典电影杂志如
何不断积累影响力?本期《VERSE》来到《电影笔记》位在巴黎的编辑部,一探这本老牌
杂志的生存之道。
2021年是《电影笔记》创刊70周年。创办人之一巴赞(André Bazin)为法国影迷自古至
今的精神领袖,几位早期的年轻影评人——楚浮、高达、侯麦等——后来拿起了摄影机,
创造了影响全世界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稍晚一点的李欧卡霍、曾来台拍摄纪录片《侯孝贤
画像》(1997) 的阿萨雅斯(Olivier Assayas),也都是从这里的影评人成为重要导演。
从评论书写到作者导演,超过半世纪的《电影笔记》,可说是全球最知名的电影杂志。
2020年由于出资人联合收购,《电影笔记》彻底改组了编辑团队,由法国偏左派的解放报
(Libération)影视评论主编,同时也是演员、短片导演的Marcos Uzal担任总编辑,并
由两位责任编辑各别负责影像与文字的编排沟通,以及在月刊易主后,自先前团队留下的
三位资深编辑,和多位自由评论作者等共12位的编制,不仅致力延续《电影笔记》逾70年
的辉煌历史,更要揭开新页和新世代展开对话。
https://i.imgur.com/TcQPkmc.png
《电影笔记》总编辑 Marcos Uzal 。
以电影为圆心,画世界的圆周
《电影笔记》办公室位在巴黎的第十七区,同栋大楼还有多间主流影视大厂进驻。办公室
的功能除了存放过往70年来的文件记录,更是一个象征性的场域,让来自不同领域的评论
人能够在此分享观点,展开每一期的主题讨论。总编辑Uzal每周召集作者讨论当月主题,
并以丢接形式刺激团队辩证、思考和碰撞,甚至以“清单”逐一条列当月每位评论人的内
容总览,来展开及收敛每一期的主题方向。
“我们想讨论的从来就不只是电影,而是借由电影给我们的启发,去和社会当局、甚至是
政治产生更深的连结。”虽然接任总编辑不到两年,但是Uzal非常坚持“电影”与“评论
”和当代社会的对话空间,尤其是透过超过半世纪历史的《电影笔记》具有的影响力;
Uzal更希望能透过新血带来刊物的全新气象、开发新的阅读族群,同时也要延续《电影笔
记》创立至今最可贵的价值:独立精神。
https://i.imgur.com/pZXJKvW.png
存放于办公室内超过70年历史的出版典藏。
随着数位时代的高速运转,即使是阅读人口相对高的法国也都受到显著影响,不仅纸本刊
物日渐式微,热爱评论的民族性更使“评论人”这项专职受到更多挑战。在《电影笔记》
执笔超过20年、在Twitter上有极高能见度的资深评论人Vincent Malausa则认为,纸本刊
物的转型实为必然。例如,在2020年因公司结构变动全员改组,随即面临的是全国封城、
戏院关闭、电影不断延后上映档期等不可抗因素影响编务,一本固定出刊的电影杂志,必
须要突破旧制的系统化架构,才有可能继续发行。
法国2020年第二次封城,让总编辑Uzal 和团队很快发想出“戏院外的电影笔记”(Hors
Salles)专栏,以线上串流平台的电影、影集为主题,不论主流或非主流,只要是值得讨
论的影像作品,都是这个全新专栏的书写对象:“对于很多传统的老影痴而言,‘电影’
或许是一种神圣的仪式,但我们选择去讨论电影院‘之外’的影像作品。除了是一种视野
的开拓,也是一种野心。”
Uzal对于全新的《电影笔记》有他自外界累积多年的解读与想望。而曾经在90年代做过台
湾、非洲等国外专题,以“文字行旅”为志业的Malausa更是相当有感:“法国总共经历
了三次封城,我曾经一度无法写作。是这些线上的影片资源带我神游,才让我走出这个灵
感干涸的黑洞。”
COVID-19的反复肆虐,对法国带来的影响巨大,除了欧洲境内以外再也无法如常远游,
Malausa尤其想念韩国、日本和台湾,以及令他最醉心的非洲当代电影文化。但立足在巴
黎这座艺术之都,有着世界密度最高的大小戏院每日上映冷门电影、回顾影展等,《电影
笔记》还是能够屹立在电影刊物的龙头宝座,所触及的两万名读者族群,更是从年纪古稀
的老影迷到千禧世代的电影系学生都有。
https://i.imgur.com/mBxhf2k.png
从一个人的片单到众人的观影指标
《电影笔记》的“年度十大排行榜”对于全球影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当一部电影可
以从极低成本、使用iPhone 拍摄的规模,到上亿元的大片,作为评论人究竟要如何选片
?Uzal解释,自创刊号就成立的“年度十大片单”传统,是由编辑群中每位评论作者的个
人片单中决选而出,宛如一座迷你版的坎城影展,不管是未能上院线的超冷门纪录片,或
者是拿下上亿超高票房的钜片,在《电影笔记》的会议室里,超过七十个寒暑的票选和汇
整,这些来自不同书写领域的电影评论家,都相当赤裸地从各自的看见和评选,分享了一
种独到的世界观。
Malausa 参与片单逾20年,对他来说,每年的选片都像是一场“时事总览”,在讲究独立
性的编辑原则下,由于没有任何选片限制,与其说是一场选片盛会,更像一场年度的重点
回顾。“今日的电影早已不只在电影院里。”Malausa 一句话道破了《电影笔记》在重组
之后的重要任务——打破菁英阶级的阅读窠臼,以“电影”之名向世界呼声。
除了年度十大片单,Uzal 也特别介绍海外限定的“读者来信”(Lettres étrangères
),这是一个收集海外法语读者来函的专栏,分享他们在当地对文化和电影的观察,可以
是一位新秀导演、一部新作、一场电影节,或是因电影而启发的一次时事讨论。
https://i.imgur.com/p4RnIyo.png
资深电影评论人 Vincent Malausa 。
在这个让外国读者可以自由发挥的篇幅里,《电影笔记》邀请所有爱电影的读者一起书写
,“我们从来不觉得评论是一个人的事情。”Uzal 分享道,他认为“评论”应该是透过
个人的启发,引起更多人的共感与观察,因此,为了让“评论”的意义和门槛普及化,《
电影笔记》除了12人的编辑群团队,也特别聘请一名机构外的校阅人员,以“公众视角”
在杂志初稿完成后首先校阅,并标示出语意不详、过于艰涩的段落,让评论人的书写能够
更平易近人。
写世界文明的进化过程
《电影笔记》目前仍以单一法文版发行的月刊为主,也有提供线上阅读版本。除了《电影
笔记》,在法国也有由几位元老级的《电影笔记》评论人在隔年(1952年)创办的电影评
论月刊《Positif》,是更加聚焦于资深影迷的评论刊物。作为自由评论人,Malausa的文
章散见于不同媒体,“我从来就不只是写给爱电影的人看,我想写的是世界文明的进化过
程。”Malausa感性地说。例如这一期讲的是“法国”,下一期谈的是“奇幻电影”,但
透过不同的单元和电影触及的领域,每一位作者都能够从评论电影谈及更多议题,藉而透
过文字的渲染力启发更多的思考与线上、线下的深度讨论。
Maluasa认为若要用三个字简释“电影”的意义,会是:影像(image)、旅行(voyage)
与拼贴(collage)。没有绝对的因果排序,因为电影的魔法正是在于影像的跳接之间不
断变化的叙事与情感,而这样的独特魅力也是《电影笔记》发行至今的最重要基础。
https://i.imgur.com/kw5OGBu.png
对于今日的《电影笔记》来说,如何在历史的包袱下找到属于刊物独一无二的全新定位是
首要之务,他们也期待透过更宽广的评论角度,让明日的《电影笔记》能够凌驾电影的象
限,在评论书写中表露更多对未来世界的想像。
“我们想讨论的从来就不只是电影,而是借由电影给我们的启发,去和社会当局、甚至是
政治产生更深的连结。”——《电影笔记》总编辑Marcos Uzal
VERSE
https://tinyurl.com/ym4d88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