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好雷] 《桥之彼端》,轻描淡写却深刻真挚。

楼主: a122239 (Sharp)   2023-01-31 19:54:44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6320993
虽然有在关注欧美的影奖季,不过《桥之彼端》就和电影一样低调,低调到其实我几乎没
有注意到这部作品,直到奥斯卡公布入围名单后,在最佳男配角这项目看到布莱恩泰瑞亨
利,这才回头去看许多影评人奖,发现他原来入围了不少,像是独立精神奖、国家影评人
协会奖、评论家选择电影奖等,只是就如在《伊尼舍林的女妖》中替布兰登葛里森和贝瑞
柯根感到可惜那样,有《妈的多重宇宙》关继威在前,布莱恩泰瑞亨利胜算实在不大。由
导演莱拉纽格鲍尔所执导的《桥之彼端》,一切都是如此平静的、平淡的,不论是那些偶
尔的争执、情感上的流动,或者是听来令人应该要感到恐惧的创伤源头都是,导演莱拉纽
格鲍尔小心且细腻的处理著悲伤与创伤,以极其缓慢的步调来进行愈合这件事,但就像她
在报导中说的,连她自己都知道观众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桥之彼端》上。
“妳受不了这里吧?妳可以跟我说实话。”
“对,我受不了。”
“当我在妳这个年纪时,我也受不了一直待在同个地方,我懂妳的感受,我真的懂。”
《桥之彼端》剧情基本上可以用“毫无起伏”四个字来形容,你几乎很难在这部作品中找
到一个可以称作是高潮的地方,导演莱拉纽格鲍尔精简了任何一切,就连对话都给的不多
,然而这些少到珍贵的对话,却是观众认识琳赛与詹姆士,还有这整个故事的难得机会。
《桥之彼端》选择让观众从对话里去想像他们口中过往的事发经过、去揣测他们当时内心
的想法与感受,例如琳赛在治疗师的诱导之下,道出了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时所遇到的那场
让自己被迫退役的爆炸;和母亲在院子泳池里的几分钟相处时间,透露出了她之所以离开
家与忍受不了在这个家的理由;顺着詹姆士告诉她的,她不光知道为什么詹姆士脚受伤,
也猜想到他始终没办法原谅自己并且放下的原因,而最后琳赛和詹姆士那场争执里,是坦
承了詹姆士对琳赛的感情,也似是将琳赛从不停的逃避中打醒。《桥之彼端》用对话构成
了全部,如此轻描淡写却又深刻真挚。
“妳在那里被炸伤,却还想要回去那里?”
“我只是得离开这里。”
听人总说要受过一次伤才知道痛,我想对琳赛来说或许真是如此。观众知道她离开家乡、
选择从军是因为家庭问题,可是对于具体原因却是模糊的,可能连琳赛自己也很难说清楚
自己为何想要离开、或者说是逃离这里。于阿富汗出任务时的意外造成她被迫退役,让她
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回到家乡,回到她过去住的地方,回到有她母亲在的那栋房子,漫漫
复健路给了她时间还有空间,越是焦虑着重返战场就越反而逼她得把事情看得更清楚、想
得更透彻,离开或者留下都是选择,只是全看自己给自己什么借口。同样面对着难以平复
创伤的詹姆士,和琳赛母亲相比是更能感同身受,当然也就更容易看穿琳赛的惶恐,“妳
对待朋友们和家人们的方式,妳逃避每一个人、抛下所有人,仿佛他们令妳失望,其实是
妳让他们失望。”,那道来自于名为家的伤口,到底还是琳赛给自己留下的。
导演莱拉纽格鲍尔没有刻意的去处理议题,而是让剧情很自然的被推动,然后在过程中让
琳赛自然的去察觉到她真正必须正视的是什么。与母亲、与詹姆士的对话过后,她心中的
乌云俨然已有散去的迹象,于是她低头看着其实早已成疤的伤口,鼓起了勇气去面对过去
、她逃避的开始,也就是她因吸毒和贩毒被关的哥哥。导演莱拉纽格鲍尔同样没有给出一
个明确的和解或者是原谅的戏,但短短几分钟是已让观众心照不宣,而最后琳赛尝试着和
詹姆士重修旧好,也告诉他自己对于回到军中已没有那么迫切的渴望,观众便能知道她已
经想要展开新的生活了。
《桥之彼端》是部容易被感到无趣、枯燥的电影,这是导演莱拉纽格鲍尔必须背负的风险
。没有起伏、也几乎没有什么配乐去衬,演员的表演就显得至关重要。饰演琳赛的珍妮佛
劳伦斯展现出不同于过去几部作品的较“收”的那面,平心而论的话我觉得这部比起《翻
转幸福》更值得入围奥斯卡,但或许可惜的地方在于,确实和饰演詹姆士的布莱恩泰瑞亨
利相比,她是少了可以被记住的地方,连重要的泳池转折戏份也少过于布莱恩泰瑞亨利,
她即使细腻的诠释拥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角色,可是放在《桥之彼端》里并没有特别加
到分,甚至我还觉得戏份不多的琳达伊蒙都引人注意。可不论如何,我还是蛮喜欢《桥之
彼端》带给人的平静,虽然我也觉得电影收的没有到很好,有些稍微匆促的突兀,不过整
体而言我还是喜欢的,只是回到最前面说的,这是部需要更多耐心还有得要睡饱才能撑得
住的电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