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6320993
虽然有在关注欧美的影奖季,不过《桥之彼端》就和电影一样低调,低调到其实我几乎没
有注意到这部作品,直到奥斯卡公布入围名单后,在最佳男配角这项目看到布莱恩泰瑞亨
利,这才回头去看许多影评人奖,发现他原来入围了不少,像是独立精神奖、国家影评人
协会奖、评论家选择电影奖等,只是就如在《伊尼舍林的女妖》中替布兰登葛里森和贝瑞
柯根感到可惜那样,有《妈的多重宇宙》关继威在前,布莱恩泰瑞亨利胜算实在不大。由
导演莱拉纽格鲍尔所执导的《桥之彼端》,一切都是如此平静的、平淡的,不论是那些偶
尔的争执、情感上的流动,或者是听来令人应该要感到恐惧的创伤源头都是,导演莱拉纽
格鲍尔小心且细腻的处理著悲伤与创伤,以极其缓慢的步调来进行愈合这件事,但就像她
在报导中说的,连她自己都知道观众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桥之彼端》上。
“妳受不了这里吧?妳可以跟我说实话。”
“对,我受不了。”
“当我在妳这个年纪时,我也受不了一直待在同个地方,我懂妳的感受,我真的懂。”
《桥之彼端》剧情基本上可以用“毫无起伏”四个字来形容,你几乎很难在这部作品中找
到一个可以称作是高潮的地方,导演莱拉纽格鲍尔精简了任何一切,就连对话都给的不多
,然而这些少到珍贵的对话,却是观众认识琳赛与詹姆士,还有这整个故事的难得机会。
《桥之彼端》选择让观众从对话里去想像他们口中过往的事发经过、去揣测他们当时内心
的想法与感受,例如琳赛在治疗师的诱导之下,道出了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时所遇到的那场
让自己被迫退役的爆炸;和母亲在院子泳池里的几分钟相处时间,透露出了她之所以离开
家与忍受不了在这个家的理由;顺着詹姆士告诉她的,她不光知道为什么詹姆士脚受伤,
也猜想到他始终没办法原谅自己并且放下的原因,而最后琳赛和詹姆士那场争执里,是坦
承了詹姆士对琳赛的感情,也似是将琳赛从不停的逃避中打醒。《桥之彼端》用对话构成
了全部,如此轻描淡写却又深刻真挚。
“妳在那里被炸伤,却还想要回去那里?”
“我只是得离开这里。”
听人总说要受过一次伤才知道痛,我想对琳赛来说或许真是如此。观众知道她离开家乡、
选择从军是因为家庭问题,可是对于具体原因却是模糊的,可能连琳赛自己也很难说清楚
自己为何想要离开、或者说是逃离这里。于阿富汗出任务时的意外造成她被迫退役,让她
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回到家乡,回到她过去住的地方,回到有她母亲在的那栋房子,漫漫
复健路给了她时间还有空间,越是焦虑着重返战场就越反而逼她得把事情看得更清楚、想
得更透彻,离开或者留下都是选择,只是全看自己给自己什么借口。同样面对着难以平复
创伤的詹姆士,和琳赛母亲相比是更能感同身受,当然也就更容易看穿琳赛的惶恐,“妳
对待朋友们和家人们的方式,妳逃避每一个人、抛下所有人,仿佛他们令妳失望,其实是
妳让他们失望。”,那道来自于名为家的伤口,到底还是琳赛给自己留下的。
导演莱拉纽格鲍尔没有刻意的去处理议题,而是让剧情很自然的被推动,然后在过程中让
琳赛自然的去察觉到她真正必须正视的是什么。与母亲、与詹姆士的对话过后,她心中的
乌云俨然已有散去的迹象,于是她低头看着其实早已成疤的伤口,鼓起了勇气去面对过去
、她逃避的开始,也就是她因吸毒和贩毒被关的哥哥。导演莱拉纽格鲍尔同样没有给出一
个明确的和解或者是原谅的戏,但短短几分钟是已让观众心照不宣,而最后琳赛尝试着和
詹姆士重修旧好,也告诉他自己对于回到军中已没有那么迫切的渴望,观众便能知道她已
经想要展开新的生活了。
《桥之彼端》是部容易被感到无趣、枯燥的电影,这是导演莱拉纽格鲍尔必须背负的风险
。没有起伏、也几乎没有什么配乐去衬,演员的表演就显得至关重要。饰演琳赛的珍妮佛
劳伦斯展现出不同于过去几部作品的较“收”的那面,平心而论的话我觉得这部比起《翻
转幸福》更值得入围奥斯卡,但或许可惜的地方在于,确实和饰演詹姆士的布莱恩泰瑞亨
利相比,她是少了可以被记住的地方,连重要的泳池转折戏份也少过于布莱恩泰瑞亨利,
她即使细腻的诠释拥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角色,可是放在《桥之彼端》里并没有特别加
到分,甚至我还觉得戏份不多的琳达伊蒙都引人注意。可不论如何,我还是蛮喜欢《桥之
彼端》带给人的平静,虽然我也觉得电影收的没有到很好,有些稍微匆促的突兀,不过整
体而言我还是喜欢的,只是回到最前面说的,这是部需要更多耐心还有得要睡饱才能撑得
住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