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瑞士钟表师

楼主: jygiant0330 (小祯)   2022-11-02 16:53:02
雷文防雷资讯页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即便现代人越来越少戴表,讲到制表精工,瑞士还是大家第一感的想法。出生自制表世家
的导演,透过电影纪录下瑞士钟表崛起初期的秘辛与阿嬷的人生故事。
瑞士钟表制造工业初期,制造商和模具师针对“时间”发生冲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各凭
本事各持己见。
电影的大时代背景设定在瑞士无政府运动时期,此时正处于制造工业发展初期,工厂开始
实施工人专业化与任务分工化。工业革命后30几年,人民的生产模式渐渐从家庭代工转为
进入工厂“上班”。生产手表的过程非常复杂,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即便专业化后劳动力
看似容易取代,但片中的劳动意识高涨,工人们也都积极参与劳工运动。
虽说故事内容讲述的是瑞士的制表精工,《瑞士钟表师》做为八大艺术之一,最美的地方
就是细致的灯光、构图与摄影,也让它夺得北京影展的最佳摄影奖与最佳艺术贡献奖。片
中的制表工人运动约在爱迪生改良钨丝灯泡之前,所以全片几无夜间场景,观众无从得知
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人类是否已能使用煤油灯与蜡烛之外的夜间照明。
《瑞士钟表师》多采用柔和的自然光,灯光师打出富有时代感的光,再利用场景里的大片
玻璃或户外景使这些光线自然流泻,形成美丽的光影。构图上主要以特写与远景为主,不
论是钟表或人物的特写,都能清楚感受到各个零组件与表情的一举一动;远景采用广角摄
影,且人物总是位于镜头构图内的边边角角,暗指人不过是整个大社会的一个小螺丝钉、
小齿轮,虽不至于不重要,但绝对称不上主角。
既然主题为钟表,片中看到不少时钟与手表的场景。有趣的是,当时的“时间观念”是多
元且有争议的。以《瑞士钟表师》为例就有电报时间、工厂时间、市政时间与无政府主义
时间四种。或许当时的技术还不够好,导致各个时钟间的时间差幅度很大,因此还需要定
时对时。比较令人好奇的是,不知道对时人员看的是用来确认相差秒数的马表还是工厂产
制的手表。若为后者,又为何手表的时间能准确,时钟却不能呢?
在《瑞士钟表师》里,无政府主义无所不在,除了工厂作业员们参与无政府运动组织之外
,连制图师都标榜自己绘制的是“无政府主义地图”。从工业革命前的个人与家庭本位,
进入家国意识与以团体为重的思维,再到个人主义重新崛起,这些参与运动的男男女女被
社会认定是比较“新潮”的一群人。女主角约瑟芬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结识制图师彼
得,虽然电影对两人之间的情愫并没有太多着墨,但彼此聊得来且对对方的工作感兴趣是
肯定的,也为美好往日与这部作品留下一点想像空间。
当时大家开始建立“时间观念”,虽说还不是人人都戴得起手表的年代,但若听到有人不
戴手表才会惊讶,就像现在听到有人不用智慧型手机一样惊人。
重视时间观念固然是好事,但也被资方拿来当作控制员工的工具。电影中的制表工厂,每
天都测试员工组装一组手表的速度,并以此作为加薪或解雇的依据;计时人员闲暇时,又
或是该说这本来就是他们工作的一部份,还必须计算厂房内各条路线的耗时,以得出效率
最高的工作动线。
当人连走路都被规定只得走直线,只为了节省两秒钟,那真的是与机械无异。前面提到当
时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时间并行使用,这对于利用午休时间前往邮局办公的员工来说很是
不便。片中就有一名工厂工人,由于邮局使用的时间非工厂时间而迟到,甚至还得为此扣
薪水,完全得不偿失。
除了全片主题的制表精工之外,在那个电报、时间测量与摄影等新技术兴起的年代,大家
对“照片”这种能够“捕捉当下”的魔法很是着迷。不但名人或有钱人会透过照片来彰显
自己的地位或纪录下重要瞬间,就连市井小民也会向摄影师购买照片,不管自己认不认识
影中人,反正只要拥有一张照片就是潮。女主角约瑟芬与彼得之间若有似无的恋情,也是
透过买卖照片的过程增添真实性。听到顾客闲聊八卦的摄影师,将两人照片的价格抬高,
除了符合供需理论之外,可能也是最早的八卦小报雏形吧。
作者: momvic110456 (monvicada)   2022-11-03 00:06:00
写得真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