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iu2007 (薯)》之铭言:
: 刚刚看到捍卫战士的幕后宣传花絮
: 看到这几个画面
: https://imgur.com/hmK4Jlx.jpg
: https://imgur.com/8pfKuuc.jpg
: https://imgur.com/6Ro93yq.jpg
: 很好奇为什么摄影机会有这么多裸线?
: 为什么没有设计一个外壳保护这些线路以防有什么意外受到拉扯
大家好,我是臭拍片的
难得不是被气到回文,今天来心平气和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TGM用的摄影机是Sony Venice
https://reurl.cc/GENgXx
以下引用Sony官网的图,Venice的纯机身长这样
https://i.imgur.com/AiDlO4g.png
https://i.imgur.com/ymBYBoI.png
虽然以它来举例,但其实所有的“电影摄影机”都是这样,会预留很多接孔
那是因为拍片是一个需要灵活应付不同需求的情况,且高度分工,各个技术组负责不同的部分,各自追求技术的极致细节。
就像一般手机都做得到的录音,在电影拍摄中会由收音组来负责;录音组会用无线mic送一轨参考音回到摄影机、方便同步。
以下讲一下最基础摄影配置中,会需要用到的裸线(因为每次拍摄配置都不一样,为了保持灵活性而使用裸线)
1.机身萤幕
除了摄影机原厂Viewfinder以外,机身上通常会再装一到两台五吋或七吋萤幕,给摄影师或摄大助(跟焦师)看。
一台萤幕最少会需要:
供电线×1(从电池系统→萤幕)
讯号线×1(从机身→萤幕)
2.影像传输相关
给各组(灯光、导演、收音、制片、现场后期)实时监看的讯号,通常会装一台无线发射器在摄影机上,透过2.4G、5G讯号无线传输。
一台无线发射器会需要:
供电线×1(从电池系统→无线发射器)
讯号线×1(从机身or小萤幕→无线发射器)
3.供电
电影机的屁股通常就是电池插座,使用V-mount或gold mount
https://i.imgur.com/S3llXDM.png
https://i.imgur.com/PCJOvJl.png
但像这次TGM为了把六台Venice塞进战斗机的机舱,就把供电系统、甚至机身都拆开外接,只留了Sensor和镜头对着演员。
https://i.imgur.com/Yu3Q6lT.png
此外为了上Steadicam方便平衡,也有可能把电池系统外接
https://i.imgur.com/VUqsvzy.jpg
这样会需要:
供电线×N(从电池系统→机身)
→机身上的各项配件
4.跟焦专用
很多时候摄大助(跟焦师)是自己持一个5吋或7吋萤幕,使用无线接收器接收机身的画面来跟焦,使用无线跟焦器,或许再加上微波或雷射测距仪。
这样通常会需要在镜头旁边加装一个无线跟焦马达,而需要的最少线材有:
供电线×3(从电池系统→无线跟焦马达)
→无线跟焦器主控盒
→微波/雷射测距仪
https://i.imgur.com/0d6dcUu.png
5.收音组相关
收音组会送一轨参考音回到机身,方便同步,所以会在摄影机上装一个无线接收器。有时为了对同步会再装一个时码器。
这样会需要的线材有:
讯号线×1(从无线接收器→机身)
讯号线×1(从时码器→机身)
6.其它
例如现场后期合成需要的对位器、遥控开机线、镜头跟机身之间的资讯传输线、外接录影机等等,这些就不是每次都会有,必须依需求增加。
短时间大概想到这些,供大家参考;基本上电影拍摄的摄影机一定会装成一大堆裸线的状态,因为这些电源和讯号线随时都可能要拆装。
https://i.imgur.com/HEO3o2Z.png
此外大概七八年前的台湾,文中提到的所有无线设备,都是要走线的,又更多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