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5870483
如果要选择去年金马影展两部会想推荐给身边朋友看的作品,一部我会选《美国女孩》,
另一部就是这部《该死的阿修罗》。若说《美国女孩》是2000年代的一场温柔和解,那么
《该死的阿修罗》则是属于这个世代的一次爆发宣泄,导演阮凤仪和导演楼一安,她面对
过去而他反思现在,两部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可却不约而同把整个世代给浓缩成了一出好
戏。虽然本质上《美国女孩》和《该死的阿修罗》很相像,但硬要比较还是有些勉强,而
若是要找一部更适合的比较对象,可能就是另一部入围金马奖五项大奖的《青春弑恋》了
吧,《该死的阿修罗》和《青春弑恋》其实说的东西很像、说故事的方式也很像,同样采
用多线叙事并行,然后都想在中后段向中心收拢好把剧情推至一个高潮,并且试着从结局
抛出对这整个闷世代、整个社会的种种疑问,但很显然的《该死的阿修罗》比《青春弑恋
》多了一个“回答”的动作,或者应该说导演楼一安给了观众想像答案本身正确与否的空
间,在同样的题材类型框架之下,《该死的阿修罗》用了“如果,也许...”的排列组合
,比《青春弑恋》说出了更多些的可能性。
《该死的阿修罗》另一处比《青春弑恋》处理得更佳的部分是,两部作品的主角郭明亮与
詹文同样都有家庭问题,也都习惯进入二次元世界抒发抒发自己、宣泄自己,甚至到了后
来造成事件发生。不过詹文这个角色比郭明亮来得更为饱满、是充满著血肉的,观众可以
清楚感受到他那无处安放的愤怒与不满,还有后来他跨过那条线之后“那就这样吧”的平
静,从他、从旁人或者是这整个《该死的阿修罗》,如同一篇新闻专题报导,来去理解“
詹文这个人是谁”,然后进而去对电影产生认同感。然而郭明亮这个角色被设计的过于扁
平与单薄,他缺少了能说服观众去相信与接受这一切的条件,基本上所谓的动机和詹文一
比不仅欠缺说服力,表现得也偏像是一个有着反社会人格、学电玩游戏持武士刀砍人的中
二病屁孩,于是当电影成立与否的关键、以及能不能成功引起后续骨牌效应的成败均在于
主角足不足以说服观众时,两部作品很明显的高下立判。
“我们奈何桥下见。”
我很喜欢《该死的阿修罗》的是,导演楼一安实质上的将他“如果,也许…”的想像利用
剧情上的编排来去实现,而过去在许多作品中能够看见到的、游戏比喻人生或者是替代人
生的构想,亦被他放入电影里头辅助并强化整个电影概念,让观众能够以简单且直接、明
确的知道《该死的阿修罗》想传达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包含主角詹文在内的每个人都以不
同的身份和游戏有了关系,或者是或多或少的被游戏影响了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他们的人
生,却也同时顺着剧情的推进、理解了导演楼一安赋予这款游戏的意义,从道具到关卡、
章节上的设计都是和他“如果,也许…”的构想紧扣著的,看似仅仅存在于游戏中的那把
能够斩断时空的梵天剑,还有过去了就能获得重生的奈何桥关卡,都是只有游戏玩家能够
自行选择要找或是不找、要过还是不过的限定玩法,但在导演楼一安的编排之下,看着相
同角色在前后半段因为“选择不同而产生不同过程与结局的人生发展”竟给人仿佛在玩游
戏的错觉,当察觉到了编排上的有意思之后,这才发现到原来《该死的阿修囉》是一款电
玩游戏,詹文等人是游戏里的角色,而观众则成了拿着摇杆的玩家。
“你想想看,生活在这个环境,愤怒技能还是有点的。”
我相信,总是会有那么一个时候、哪怕只是一个瞬间,你我都曾经对这个世界感到愤怒。
不论是对生活环境的不满、对职场环境的不满、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对人际关系的不满…
,而这些不满都成为了愤怒的火种,而当火种烧成了无法控制的烈火,为了不烧到自己那
就只好向外宣泄,只是有时候这样子宣泄的一个动作若是伤害到了第三者,看在别人的眼
中就成了暴力、甚至成了一种罪恶。在伤害造成之后,加害者与受害者两方家属、关系人
、新闻媒体等等,除了想要讨到一个交代,更想要知道的是“为什么”,为什么加害人要
这么做?动机是什么?只是他们为什么不一定是“为了什么”,至少对于加害者本人来说
,“为了什么”是难以解释的,甚至是根本解释不了,“为了什么”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
楚,旁边的人是怎么样也无法理解的,既然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认同,硬逼着要求一个解释
往往也是徒劳无功,就像是阿兴始终相信詹文无意杀人,总是不停的、不停的要詹文出面
解释,向社会大众道歉好换取原谅,可是詹文却始终拒绝,他说著一次又一次的“道歉就
有用吗”的平静背后,或许是他自己也明白只有他自己清楚他的愤怒所为何来,那是晓得
原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坦然,詹文面对朝他而来的疑问的反应,让人不禁想去思考,到
底这个社会要的是什么?
“那天,早几秒我就是胡智盛,就死了;晚几秒,我就是詹文,就杀人了。”
当我们跟着受害者家属、新闻媒体等的都急着想从詹文身上找到答案、找到愤怒的开端、
找到罪恶的根源时,目击整起事件发生经过的霉菌却事后回想当时的心有余悸,险些克制
不了愤怒而失手将詹文打死,差那么一点点他就从报导正义的这方,被推到了贴上杀人凶
手标签的那方,他尚未完全平复的心跳声,像在喃喃自问著,“如果他今天真的不小心打
死了詹文,成了杀人凶手的他和开枪杀死了胡智盛的詹文差在了哪里?”、“他的愤怒又
和詹文的愤怒有何不同?”,回到前面说到的,当人们对某些人事物的不满烧成了愤怒,
即有可能成为了他人眼中的暴力、罪恶,即使霉箘属于正当防卫,但跟阿兴一直持着不同
意见、认为詹文是无意的那样,霉箘的行为也有可能被人看成了的防卫过当,当无心被当
成了蓄意,是否霉箘也就跟着跨过了那条不该被跨过的界线,不管怎样都回不了头了?所
谓善恶全在一念间,决定那“一念”会成善还是恶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可原来判断这“
一念”是善还是恶的,从来都不是我们自己。
时常我们会看见新闻报导之后,主观的凭自己所想的去说“这个人该被判刑!”、“这个
人应该处以死刑的吧?”,犯人必须付出同等代价(例如一命偿一命)的认为已成基本认
知,犯人有没有得到应得的惩罚才是重要的,至于犯人的犯案动机是什么,对民众而言根
本不痛不痒,但导演楼一安似乎不这么认为。他试着从《该死的阿修罗》去探讨悲剧发生
的背后原因,他在乎著那些悲剧背后的“为什么”,于是他在电影里头不断的去问、去寻
找,然后再不断的回应、再不断的反问,就算看似找到了答案之后,他又将自己给去推翻
。而随着剧情看到最后,会想到答案其实不是很重要,因为有几个人、几种身分就会有几
种解读方式,重要的是我们认识这起事件有多少、有多深,《该死的阿修罗》翻转的不只
有这些角色的结局,更想翻转观众面对新闻事件的判读标准。
如果金马奖有像国外影展有设立最佳整体演出,《该死的阿修罗》无疑会是本项最有力的
竞争者。每一位演员都值得获得提名,在这部电影里感受不到谁是主角,每一个人都在属
于自己的篇幅里当起主角,从黄圣球、潘纲大、王渝萱到莫子仪、黄姵嘉、赖澔哲,甚至
是丁宁、张诗盈,他们都把自己的角色张到最大,在压抑与爆发之间制衡彼此,没有谁抢
过谁却也没有谁被盖住。众人在两段的故事线里以细微不同的情绪演出相似的情节,均展
现出了演技上的细腻,让人惊艳演技上的和谐与一致。
《该死的阿修罗》是近年难得从导演、演员、剧本、各项技术都在水准之上的惊喜之作,
导演楼一安比起过去同样以新闻事件为关注点的《失控谎言》,很明显的今次执导功力更
趋成熟,从小见大的细致观察均可在电影各处感受到,格局貌似不大实则议题广而深,处
理起来十足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