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美国女孩 American Girl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1-12-21 21:31:48
很久没看国片了、感谢闪光的闺蜜力邀一起看《美国女孩》!看到片头新闻广播还以为是COVID-19、看到回家拨接上网才知是 2003 年的SARS、然后才知这“美国女孩”一家屋漏偏逢连夜雨:爸爸在“不景气”又“高房价”(!) 的 1990s-2000s台湾工作攀著大陆生意、妈妈带着两个女儿已定居美国试着实现美国梦,然而随人顾性命的美国梦只属于光鲜亮丽的强者、只要一个病痛就逼你抛弃一切回台用健保!不过这种讲著英文从美国回来享用健保的、在台湾是不是也常被当好野人被咒骂“美国人”?这次家道中落的“美国女孩”反唇一句“死台客”XD
http://www.hkcd.com/userfiles/1638694694370299.jpg
我不知道现在台湾片都怎么拍(上次我看国片是《血观音》还是《大佛普拉斯》已记不清楚),但看这片对台湾种种现象不假辞色的冷眼旁观姿态有让我吓到!我自己是看得连连点头但又担心剧组被出征:这里的台湾父母生意置产濒临失败、这里的家庭教养充满怒气与暴走、这里的台湾出租车司机不是服务业而会对顾客碎念咒骂、这里的台湾学校不教开阔心灵而只务成绩竞争、这里的台湾老师见新生先给下马威再行恐怖统治、这里的台湾学生虽有人性希望却有更多炎凉忽视、怎奈少数的希望火光往往被家长压抑浇熄...
想想《美国女孩》这种以小孩为中心的多重认同戏路,在世界各国应早有很多类似题材,譬如记得今年院线就有上过 Caroline Link拍的瑞士德语片《被偷走的童年》,就是本来理想的家庭遭逢变故致颠沛流离、但小孩在流离中比较异质文化并挣扎适应探索自我的故事... 只是呢,比起《被》片这种主角经历多次迁徙认识多国人们的电影、我觉得《美》片拍的台湾更是冷酷的:这里虽然社会上有不少亲善也有不少无情、但孩子面临的第一线“学校”是极端冷酷压抑人性的、从升学体制到学校规范到老师身教到家长约束都是!
这里同校的少年同侪很呛“讲英文了不起呀”、同班的少年同学也很口无遮拦“妳考得比芳仪还低耶”,这些都是少年的童年童语本无须太过计较、但大人是有义务要指点导正的、只是台湾学校的大人做不做这件事呢?完全没有!本片里的几位课堂老师自己就没把“教育”当成一件化育人格的事业,只有各种“班级经营”与“刺激竞争”和“打才会进步”,一次次都正在身教下一代少年往某种方向行进中!美国回来的芳仪一次次瞪大眼睛倒抽凉气不可思议:这样的学校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人性 (humanity) 吗?
这里还好还有个思婷发挥着少年间的普世人性,有个新来的而且是旧识当然伸出友善之手,而且在大家都在拼升学的“新店最棒的中学”里,真正有在探索自己兴趣追寻热情事物的搞不好就芳仪呢?的确看看少年们的暑假,芳仪原本期待的美国暑假是“骑马”,别人自有别的活动去从事,而且那是和朋友一起探索徜徉的时光;但台湾中学的暑假就是“暑修”,任何人格化育性向探索与人际关系都不在大人教育在意的范围内。一个中学生真要在少年青春找到什么朋友探索自我挥洒热情,恐怕对思婷来说最吸引人的就芳仪呢?但少年火花才刚萌芽家长就忙着压抑。
很帅气的倒是芳仪的妈妈,林嘉欣饰演的罹癌苦女莉莉。她在家里如何撑持身体挣扎心理担待家庭担忧女儿自毋待言,虽然爸爸口口声声说“妈妈很喜欢美国”但她身段并不美式反而仍是很台湾的担待女子样,总是担待丈夫担待女儿独自化疗忍辱负重地... 不过她一到了千呼万唤的“亲师座谈会”,只要有家长提出“咱俩家孩子别再交往”这种反人性诉求,她爆起气来可一点也没有台式的委曲求全和稀泥!从她这个“平日台式爆气美式”的冲突身段,我也想试着推敲推敲本片没具体说的她的“美国梦”:
是否,她自己就是从小在台长大受够了这一切非人教育、而誓言尽一切努力前进美国在那养大孩子?而尽管这趟心怀理想的“美国梦”有其盲点更终究梦碎、但一种异于台湾 "Things could be done differently" 的概念已进入女儿芳仪的心中。这样的女儿尽管回到台湾极为不适应、比那些乖顺规矩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痛苦得多,但她心底仍是有理想火光的、只是仍在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痛苦挣扎尚无法圆融。这种“别生在台湾受扭曲教育”的念头我们家也曾想过!虽然我们能生的人性国度不在美国而在别国,但也必须理性认知到:那些地方虽有人性但仍并非理想国。
以我眼光看,本片芳仪的冲突历程,就是在“理想的过去美国”与“现实的今日台湾”之间挣扎着、也在“理想的昨日父母”与“潦倒的今日家庭”之间挣扎着。而挣扎的途径,就是文字的书写。本片学校戏谈了很多“课”,包含一点点数学与很多国文,但国文都关于什么呢?关于每天早上考默写、关于修辞法分类的辨认、关于各种考试与分数... 这样的“国文”到底又是学来干嘛的?有道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管这种论语启示在当代已成脏字眼?至少下一句“迩之事父”对芳仪的“事母”就有真正启发了(还好这么多老师中有一个还能引导启发):
国文与任何国家文学课,与其说是拿来考试拿分升学、或是演讲得名为班争光赢得美国机票,还不如说是拿来探索自己剖析自己并挑战自我思索改变的、而芳仪的自我挑战就是她与妈妈的冲突关系!这冲突关系关乎自身的存在:为什么,当年您带我去美国养成了个美国人、而今又抽离美国回到台湾变成个异类?要说自己喜欢台湾是天方夜谭、但真要说自己向往美国好像也未必?总之生长在哪个单一环境都可以如鱼得水、为何硬是逼我跨界两面不是人?更深层的,则关于“成长”:为什么以前让我挥洒青春过少女生活、而今一堆现实尤其“死亡”声声砸来硬逼我长大?
也许还要那匹淡水汉诺威马场的白马、才终于打碎她幻梦正视了现实:曾经以为在台湾看到美国杂志就有YA感?在民生东路(竟不是仁爱圆环?)吃了双圣就有加州风?那重新上马驰骋应该也能找回美国的青春?然而这是别人的马不是你的Splash、这里已不是美国而已是台湾、今后也不是童年而要长大了、过去可以避而不见的今日也必须面对了。要面对的,是台湾人就算到了美国仍然最忌讳的“生死”,这事浑身台湾身段的爸爸每次提到都大发雷霆忙转移话题、妈妈显然自小也没多谈这个现在补谈也很难谈下去、芳仪显然也都知道只是潜意识不想面对都化作赌气来转移。
淡水白马戏应是最终体悟的转捩点,令全片一直赌气的芳仪终于面对妈妈放下戒心,放下戒心虽要面对那不愿面对的“死亡”、却也能换来总是不当面说出口的“爱”。孩童时代,“爱”好像理所当然从不须确认、没有确认就可以忽冷忽热地挥洒任性?孩童时代更是雅不愿去思考“死亡”、仿佛只要没人说死韶光就能凝结永远过下去?但严肃面对这两者的那一日,就宣示长大了。至于全片千呼万唤的“演讲”有没讲成也不重要了,因为那准备的作文过程就是自剖与前进;至于观众为她心焦的“妈妈能过难关吗”?重点也在成长体悟、生死反倒也是次要了。
还好母亲的生死不说破之余、隔离的妹妹还是圆满回归啦!听说这片是导演阮凤仪的自己少年经验改编,她回来的那年这么刚好就是SARS吗?这我也不知,可能真这么刚好也可能是她有意编的?总之我想这无所不在的 SARS 线应该也是有意呼应我们这两年的 COVID-19 经验:我们都脱离了原来如鱼得水的舒适日子、都掉入了一个新的处境面对着危疑不定、甚至这处境宛如隔离的牢笼令我们陷入心理胶着?但不管会面对多少失去、这牢笼总会打开人生也总会走下去,尽管和我们原先的理想田园已大不相同、但那就是现实要我们坦然面对大步前行。
这样绕了一圈回到原点的“美国女孩”之旅,只是白跑一趟甚至徒惹一身腥吗?这是许多国际之子跨国认同的焦虑;然而尽管你也许两边都过得有点痛苦,但你的跨文化比较将使你更加抽离而清明!想想今日的国民教育,除了具体的“体罚”已作古之外、在“人性”方面又比本片描绘好到哪去呢?但若我孩子班上有个梁芳仪、我反而欣见孩子和她来往呢,因为一起挥洒青春亲爱精诚探索兴趣做点蠢事、那才是少年人格健康养成的一片绿洲呀!不知台湾中学老师与运将看到这片会不会跳脚 XD 总之百工各界人人都有包袱并不完美、都值得异文化的异质眼光带来新活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v=3nTnIsSkb0M
作者: momvic110456 (monvicada)   2021-12-22 01:52:00
作者: coldplay6655 (抠的普累6655)   2021-12-22 10:1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