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永生树 The Tree of Life (2011)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1-11-12 00:35:18
记得我十年多前晕沉沉地看过《永生树》(2011)看得雾煞煞,然后有好几年对导演敬谢不敏,直到后来充满俊男美女音乐派对的《为妳唱的歌》(2017)才对他重拾兴趣、在奥地利提洛山间田园割草的《隐藏的生活》(2019)才被他感动... 而今,看完院线热映的漫威超英片《永恒族》、并浏览一下赵婷推荐片单后,决定再回头重新看看《永生树》:事隔十年二刷竟然毫不晕沉、反而持续投入且处处有感!记得以前就有版友提过“要有点人生历练”才看得懂然后被骂个臭头,但我事隔十年再看还真觉得要有点历练才看得懂,只是这历练说来也不难,只要亲身当过一回爸妈就好。
https://fr.web.img6.acsta.net/medias/nmedia/18/83/22/48/19704053.jpg
除了有当爸妈有差外,有个爱恐龙的孩子也有差 XD 谁叫泰伦斯马利克拍了一堆宇宙太阳行星气象水文与细胞后、真正让人留下记忆讨论不停的还是那两只可爱小恐龙?恐龙这物种,在 6500 万年前那次大灭绝前生生不息“生养众多”的物种,为什么引起今人一年比一年愈发狂热地着迷?当然古生物学家都会感谢史蒂芬史匹柏拍《侏罗纪公园》系列让恐龙夯起来、片商赚票房古生物学界则赚到更多粉丝、也养出无数爱恐龙小孩成为今日古生物学中坚!我家孩子倒是爱个几年恐龙后就转向其他兴趣了... 不过曾一起讲恐龙故事钻研地球史,也许都有助于“以龙看人”的意识:
恐龙,是曾经称霸地球的物种、那时人类祖先哺乳类都在牠们脚下的夹缝中求存呢,正如今日我们人类称霸地球、万物也都在我们人文发展留下没碰到的地方求存著;恐龙内部,也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有自己肉食吃草食与大吃小的食物链,和我们资本人类内部也有恃强凌弱的生存竞争一模一样,诉求自由伸张个人能者出头的资本主义美国尤然;然而恐龙这物种支配地球的一亿四千万年中,体型是越吃越大、而且越强势的恐龙越是吃到超大!正如人类富裕者让自己生活过到超奢华、就算一般美国人心目中的“基本生活”也越来越奢华...
然而,正如恐龙迟早遭受天机不可测的“陨石”而面临危机、此时庞大者无法面对地球的意外改变、因而纷纷倒下灭绝、反而剩下小型的哺乳类与鸟类,我们今天人类也迟早将面临或人为或自然的地球危机、到那时也是本来奢华的人“由奢入俭难”、本来对生活标准期待越高的人也会摔得越重、反而本来无欲无求的人还更有机会箪食瓢饮感恩度日。本片一开始引了《约伯记》38章 4节,难道是在说人们自命一生虔诚但面对苦难时却怀疑“上帝您在哪”的故事吗?在宗教里的答案应该是上帝无所不在的,对我这种非教徒来说则是一切生灭都有其机运,端看我们如何面对了。
https://i.imgur.com/M3I4A4a.jpg
回想本片两只恐龙,那栉龙的演技是偏向浑浑噩噩的、其他栉龙听到风声都快速逃开就他睡大觉、恐怕比较像后来美国家庭戏中什么才能都半吊子只好将就过下去的主角。而那盗龙呢?他身为猎食者本该虎视眈眈、但他探出头来却胆怯犹疑、仿佛平常也是个被欺负惯了的小伙子,而他也无能去追击会跑的栉龙、就只能欺负这只睡大觉天兵、而这一脚踩下去又是什么情绪呢?在此他首先不像是纯粹猎食填饱肚子、因为他并没给天兵栉龙致命一击,反而更像踩踏玩弄发泄胸中愤懑、说穿了就是被欺负的要去找更弱的转嫁欺负啦;但他仿佛良心发现转念抽腿放对方一马?
如果恐龙也有人性契机,也许就在这一次抽腿?那6500万年后的我们人类,是否从伸张基本欲望开始学会一点推己及人、也将会是我们从“自然之道”走向“恩典之道”的希望契机?但马力克很残酷,小恐龙才刚发挥完人性准备开始信上帝 XD 上帝马上送来一颗天外小陨石,这陨石比起地球看似只沧海一粟,但就这一粟激起重重波澜与无穷后遗症,考验着地球从大恐龙到小哺乳类的物种们能不能自处。本片片头就派雀姊饰演的美国郊区妈妈开宗明义:人间有两条道路,“自然之道”伸张自我不停欲求、“恩典之道”心怀感恩无欲无求,哪种能伴人们度过难关呢?
本片开场虽是雀姊开场白看似女主角电影、甚至还从红发小女孩拍到了红发大妈妈,但不久我们才知主角还是西恩潘与小童星共同饰演的大儿子Jack,电影不论镜头聚焦他妈与他妈的童年、还是聚焦他爸与他爸的过去,通通都只作为“对父母言行的回忆”在老年Jack脑内激荡著。老年 Jack 在大都会当个日改万图的资深建筑师,他面对的难关是什么?也许又是很当代美国的文明病,犹如他年轻同事说的“又分手了在找一个”或“总是关于新的案子”、更可能是尽管住在高端中产郊区豪宅却与光鲜妻子貌合神离... 令他不禁往童年回想:我的父母面对困境是怎么过来的?
https://fr.web.img6.acsta.net/medias/nmedia/18/84/20/33/19739129.jpg
开场是妈妈,妈妈尽管一生坚守“恩典之道”亲土爱人无私付出,但老天还是冷酷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幼子也就是 Jack 的小弟R.L.,难怪令人不禁仰天呼唤“上帝您在哪里”。没办法,本片 Jack 婴孩时期的美国二战后社会、乃至他长大到十岁左右的 1950s美国郊区化社会、甚至到他与弟弟们都成年的 1960s美国越战社会,人一出生就是信基督教的、自小成长就根深蒂固相信上帝庇佑的,甚至马力克还有一段镜头专门跟拍在地上爬的小婴儿视角、有限视野中看到任何会动的事物都好奇著那是不是上帝的化身?甚至还有个镜头拍椅子自己动了起来那岂不是神蹟吗 XD
但那张椅子仍留了一个角落在镜头外、仍可能是个小婴儿还看不见的大人在高处操作... 许多人说本片是个“宗教片”、但我身为非教徒仍只觉得它也可以只是在谈一个“信教家庭”的故事。到底他们对信仰的体悟是否抓到了重点?那不是我可以判定的,但若他们有种“我虔诚信仰无私奉献、应该就会得到庇佑与拯救”的得失心态,那这信仰好像不免就有一点点投机与侥幸的味道... 当然,面对难关时痛苦仍是痛苦的,只是若有这侥幸心理时就会陷入信仰危机、若没这侥幸心理就比较能够顺天知命。本片这妈妈面临丧子是崩溃了一时,但会陷入信仰危机吗?
随着电影倒叙我想应该是不会,因为她在这之前就面对很多日常家庭小危机,还不是一次次都忍辱负重担待过来?在前半片这忍辱负重,主要忍的是家里脾气暴躁拳头很硬的严父老公,由向来演暖男超迷人的布莱德彼特吓人演出!他的戏份分几个层次呈现:第一层,是虎爸一丝不苟的军事化权威,谁叫他就是海军军官应该是打完二战退伍成家生子的,因此连在家都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孩子都如班兵各有任务等连长龟毛检查、平常只能叫 Sir或 Father 绝没有 Dad、甚至男人教育为了变强自小就要学打架... 每每打得逼真起来,到底是在拟真教育还是在享受权力已经分不清!
https://fr.web.img2.acsta.net/medias/nmedia/18/84/20/33/19739125.jpg
在我们 2020s的今天都知道,这样铁血教养累积孩子压抑愤懑后、总有一天他翅膀长硬都要讨回来!而如果他向上还是强不过爸爸或惧怕爸爸而没法讨回、那 90%会向下去找其他无辜者讨回、以填补自身无法圆满的缺憾!于是,弱肉强食的“自然之道”就这样代代相传了下去、也可想像它是代代传到今日的,要夸张点说是恐龙传给哺乳类、甚或大恐龙传给小恐龙恐怕都可通!果然本片中后段,当爸爸有时出差不在家、小男主角 Jack 开始有自由空间舒活筋骨时,当然就有样学样欺负别人啦 XD 从砸玻璃、偷内衣、射青蛙、乃至恶整弟弟吃定他不敢反抗挑衅他底线。
暴力的转嫁会往下代代相传、那当然受暴的愤懑也可以代代上溯,在此我们见识到小布的第二三层演技:第二层,是这虎爸虽狂暴起来看似大老粗军人、但细腻起来也相当文艺,吃饭时总是听古典音乐化育孩子们、也教导孩子们各自学习乐器陶冶心灵,只是当孩子古典音乐素养不够或练琴练不好时、他本来循循善诱的文艺味也渐渐面露青筋,往往从一个“学音乐不会变坏”的文明老爸、变成军事教育的残酷虎爸只要一瞬间!音乐,尤其是讲究 harmony的古典音乐,仿佛成了乱世当中沈淀心灵疗愈创伤的寄托,而这“乱世”又是什么呢?就等小布的第三层演技去展现:
老气横秋的美国老爸,总是教孩子“变强”、不能当谦逊好人而要积极斗争,因为在个人主义各凭本事的美国社会、主外男人被迫踏上的“自然之道”就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他当海军但战争结束了、海军不要他了国家也没提供保障而要自己找工作,他找了工作但赚得普通勉强撑持着父亲尊严、看了继承祖产的富裕邻居心里不平嘴上却硬气,他不知道哪来一些专利可申请只叹在商场上被人踩踏、但出差回家一定摆好环游世界光鲜形象给崇拜父亲的孩子发礼物,最后连小镇产业都被关厂给他们喝西北风时、只能怨叹唯一没踏上的那条“音乐路”可能才是好出路?
https://fr.web.img6.acsta.net/medias/nmedia/18/84/20/33/19731062.jpg
直到小布的第四层演技,我们才知这一切的失落:我这一生被人欺负了、我这一生一事无成,所以我要你从小强壮起来、我要你千万别重蹈我的覆辙,但这样跟着自然丛林法则的欲望伸张最终只是复制别人的压迫给孩子、甚至这愤懑所致的压迫很快也复制到孩子的身上... 尽管本片未必要是宗教的,但宗教故事仍能提醒我们回视这代代相传的庸碌:约伯本以为我虔诚信仰行义就能得救、却没想到即使自己的一切失去亦是上帝所为,但对这“好人也会遭遇不幸”有所体认后反能知命、开始超越生命的起起落落而追求一种更高的“永恒”。那永恒,就是另一条“恩典之道”吗?
很显然在这家庭中,主外的父亲偏向生存竞争以汲营积累的“自然之道”、主内的母亲则偏向敬天爱人以自体圆满的“恩典之道”。本片在 Jack 大多时间对声量很大的父亲之回忆中,仍每每短暂穿插声量很小的母亲,难得看雀姊演一次顺天知命的担待女人而非职场女强人还真不习惯 XD 父亲是直挺下令的、母亲是循循善诱的,父亲说不准踏入隔壁花园就是不准、母亲则讲个《比得兔》故事小朋友一点就通,父亲对行走社会的功业与面子非常焦虑、母亲则只要拥抱抚慰圆满人心夫复何求,父亲对三位孩子是有分数评量重点栽培的、母亲则二话不说“对你们三个都一样爱”。
那主角 Jack 这男孩比较像谁呢?当然身为男生再怎么长还是更容易复制父亲 XD 尽管在家庭相处上更认同母亲、但世界观已根深蒂固跟随父亲而爆气控诉“妳为什么不反抗”。只是尽管这一生从 1950s的郊区年代到了 1960s的越战年代、再到了 1990s“历史的终结”年代成为都会菁英建筑师、左思右想仿佛再怎么样这一生意识都已定下来?其实那也未必,早在片初西恩潘演的老 Jack 开始驰骋回忆与想像时、片末的海滩乐园那“应许之地”早就几次一闪即逝了!也许人生的圆满其实并不遥远,也未必要和宗教绑在一起,端看你一念之间意识翻转打开“恩典之道”的大门。
https://images.alphacoders.com/641/641387.jpg
看来还是要当一回爸爸、在人生失落一回、在亲职征战一回、和孩子伊底帕斯一回... 这事隔十年二刷的《永生树》才令我一点就通醍醐灌顶!更棒的是孩子竟也吵著一起看、一幕幕父子冲突似曾相识令人拉开距离津津有味呢 XD 爱恐龙的孩子的确常和我们“以龙喻人”、多读古生物学也常感 6500 万年前与我们似曾相识一点不遥远,也许许多观众都看到睡着或生气的《永生树》真要一点心有灵犀的缘分?我们家都不是教徒,这约伯与上帝的故事、乃至 Jack 一家与命运的故事,我们就且以“乐天知命敬天爱人”世俗理解囉,这在 1950s美国是极难、那在 2020s台湾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Az1YLh8nY
作者: momvic110456 (monvicada)   2021-11-12 00:46:00
永生树是很迷人的电影 踩恐龙那段很纠心但你两部相关比较中的4&5我资质实在感受不出来orz
作者: kaifrankwind (大师兄)   2021-11-12 11:00:00
说得很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