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历史剧的“斯卡罗争议”,从10年前的赛德

楼主: Goldpaper (金纸)   2021-08-22 16:55:49
历史新新闻》历史剧的“斯卡罗争议”,从10年前的赛德克.巴莱就开始吵了
廖锦桂 2021-08-22 09:00
新新闻
https://i.imgur.com/CNxLAo1.jpg
为了拍摄赛德克.巴莱,魏德圣花光了在海角七号上赚到的所有的钱,最后还负债。(文
化+)
我们为什么要刊登这篇旧文?
公视的剧集《斯卡罗》上映后,赢得许多赞誉,当然也有一些质疑。然而除了某些“文人
相轻”的酸言酸语之外,这些赞誉和质疑,大多都不在戏剧本身的拍摄品质上,反而集中
在国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对于历史的架构和解读是否正确上面。而当我们回看10年前(
2011年)上映的《赛德克.巴莱》,竟发现同样的质疑早已被提出过了。
本来无论是历史剧或是历史小说,其中有关历史的部分不用合乎史实是绝无争议的──毕
竟历史剧不是纪录片、历史小说也不是教科书。问题是台湾在本土化和追求国家独立地位
之后,这些描述台湾历史的戏剧,不免被赋予了戳破过去党国塑造大中华神话的期待。对
于这些看戏意在弦外之音的人来说,历史的正确重要过戏剧本身的情节表现。你总不希望
要人家去看某出戏或某本小说“了解真正的历史”,对方却回你“那位导演(或是编剧、
作者)说那都是他编纂的”。
这方面在《赛德克.巴莱》问题比较小,毕竟拍摄资金来自私人公司和个人,希望“戏剧
以载道”的人不满意也只能生闷气。
但《斯卡罗》是公视用纳税人的钱拍的,问题恐怕就没那么单纯了。公视用纳税人的钱拍
戏,到底是要满足“政府有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责任”这个责任、即使戏剧变得难看也要
完成“说教”的任务,只是满足戏剧工作者创作自由的圆梦计画,还是要让台湾戏剧产业
拥有全球性竞争力的产业计画,恐怕政府要回答清楚,大家才能继续讨论“历史剧的历史
能不能偏离史实”这个问题。(新新闻编辑部)
不久前选出第一位女总理的北欧福利国丹麦,国家博物馆的入门处,是一面再朴素不过的
黑色大墙。
右手矮柜上,一本本丹麦史书摊开着。有纸页早已斑驳的君王史,勇敢面对着自己曾经封
建的过去;有插画逗趣的小学历史教科书,告诉你民主扎根的未来。然后,你一抬头,就
看见它了。
脸墙。
政治人物人文素养,台湾欧洲平均值大不同
一张张尺寸不一,用色大胆,美丑兼具的脸孔画作布满了整座墙面,在你注视它时,也注
视着你。
从画中人物的衣着与环境来看,主角显然是一般平民;从多数是新写实主义、野兽派或象
征主义的美术传统判断,主角应该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丹麦人。泛黄的黑白照里,是破
落的农夫农妇、父母抱着新生儿、女儿依偎著母亲、成群的工人,或婚礼,或餐桌上的家
族。这些脸孔既不太快乐,也与古典主义的美沾不上边;但是呐喊、心酸、甜蜜、残缺,
各种情绪在这面墙上奔流。墙的一角,用英文写着几行字:
“人类书写的历史,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单纯描述,而是一系列有意识与无意识的选择与投
射的产物。
专制君主时期的丹麦,历史故事都是绕着君主跑;王的事蹟、王的战争、大人物的伟业…
…等等。
随着民主的引进,平凡的人民,也就是农民,成为我们历史注目的焦点。
福利国家扩大了我们历史书写的视野。那些过去被历史‘遗忘’的族群:女人、工人、穷
人、少数族群,现在,他们的故事得以被传说……。”
那些过去被历史“遗忘”的族群,现在,他们的故事得以被传说。
很想变成丹麦人,对不对?
3年前,我被这个北欧小国的历史视野所震惊。我在这面墙前伫足良久,原来,一个真正
伟大的国家,是这样在细节上让你看到。不是说一些华丽的政治辞藻,不是盖几座好大喜
功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外星建筑,是在细节处让你主动感受到,做一个平凡人具有无上的价
值。难怪这个人口只有台湾4分之1、土地面积与台湾差不多的岛国,会让莎士比亚写出哈
姆雷特,经常名列世界最快乐的国家。
几个欧洲朋友曾经在聊天时谈到对台湾的观察。他们说,欧洲的政治人物普遍的人文素养
是在人民的平均值上再“高一些些”,不是每个都比人民高,是平均起来高一些;但是他
们的经验里,台湾的官场恰恰相反,是below average,低于平均值,相反的,“台湾企
业家非常灵活,台湾人民也很有趣”。外国朋友说这些话时,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好奇
台湾的选举制度是否出了什么差错。
果不其然,我们的政府无法为人民带来的那一点点骄傲感,民间文化界却先做到了。
https://i.imgur.com/s6a2KYM.jpg
赛德克巴莱海报。(图/文化+)
赛德克.巴莱在台湾上映的时候,掀起了一波观影浪潮。(文化+)
3年后的台北,我跟上千名观众坐在戏院里,跟随《赛德克.巴莱》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
上只有几行字的雾社事件。1930年代,发生在台湾高山上这一段悲壮而惨烈的赛德克与日
本军的文化冲突,是台湾众多被后来政府湮灭或扭曲的历史事件之一,我想多数观众跟我
一样,对它知名,却又陌生,因为至今除了极少数的研究学者之外,普罗大众很少有机会
得知全貌。以前还曾有媒体误以为,“模范蕃”花冈一郎与花岗二郎是亲兄弟。
传递强烈人文反省,彩虹太阳分享同片天空
为了重述这一段七十年前“知名的陌生事件”,魏德圣付出了12年岁月。但是他梳理出一
个清晰的文化视角,透过考证还原的历史现场、栩栩如生的角色塑造,电影一开始就让我
们感受到,这是一个信仰彩虹的原住民族群,和一个信仰太阳的大和民族,在台湾的高山
上遭遇,并终将导致不幸的历史悲剧。
这部片子会让21世纪的台湾人感到震动的,是它既揭露又传递出强烈的人文反省:魏德圣
不仅让我们看到赛德克几乎被灭族下的祖灵信仰,是如此值得后人骄傲;让我们汉人认识
到这块土地的高山里,原来拥有这么复杂而深刻的原住民信仰,而台湾的原住民,却是这
样被历代强权从高山祖灵之地一步一步被迫迁到山下,导致今天的失语与文化的离散。片
子也让我们公平的看到,日本军也是人。
https://i.imgur.com/eqCgAMR.jpg
赛德克巴莱剧照。(图/文化+)
赛德克.巴莱让许多观众第一次深入了解台湾原住民的文化。图为赛德克.巴莱剧照。(
文化+)
全片的初衷、所有拍摄过程的艰苦与心酸都为了完成这一句话,“其实我们都忘了,不管
是信仰彩虹,还是太阳,彩虹和太阳所分享的,都是同一片天空。”
也因为这部片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视野,《赛德克.巴莱》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
一个文化事件。因为一部史诗电影的拍摄,而诞生的重大文化事件。
从《海角七号》以来,魏导演对台湾电影起死回生的贡献,把看电影变成全民运动这件事
,社会已经全不陌生。《赛德克.巴莱》在国片制作史上写下的各种创新纪录,短期内恐
怕也难有追兵,不论是7亿元成本借钱的辛酸,大场景的搭建与临时演员的动员;高达300
人的国际工作团队,在台湾深山里伤痕累累拍了10个月;还是电影竟然分成上下两集,观
众还乖乖排队进戏院去看的文化现象,都可以让这个电影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不虚此生。
公平的说,我们若能摆下所有的偏见与忌妒,就能看见魏德圣导演跟他的工作团队做出了
过去没有人做到的事;对电影、对历史、对原住民文化尊重与认识的开启。
重述一段历经几度浩劫的历史,原本就困难重重;这历史本身又牵涉族群与族群之间信仰
的差异、部落与部落之间传统的纠葛、夹缝中亲情的牵绊与族情的承担、殖民与被殖民者
的武力落差、还有对赛德克族Gaya(接近“律法”的意思)的约束,与当Gaya遭受空前浩
劫下的大反扑,在在都使《赛德克.巴莱》的诞生更加不容易。
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是在后来读了《导演.巴莱》以后,才真正了解导演与他的团队所
承受的可怕压力。若说买票进场也是一种参与的话,目前已经累积8亿元的票房纪录,也
意味着,已经有2、300万人参与了这部片子的完成。
https://i.imgur.com/YxAfRSY.jpg
(图/赛德克巴莱@facebook)
赛德克.巴莱描述民族之间的误会,造成的战争和杀戮。(取自赛德克.巴莱脸书)
从文化运动的观点来看,2、300万人,可能就有100万个观点;毕竟电影一旦上映,就不
是导演的了。观众会长出自己的观点,对导演的史观也可能未必全部买单,自然也会有人
拿着放大镜,把剧情片当纪录片来审视。这些都是民主社会的常态。
电影艺术毕竟是创作,有戏剧的元素,它从来只能启蒙,不是要提供至高无上的答案。若
有人因此而投入对雾社事件的更深层钻研,甚至愿意拍出另一个家族、另一个部落的故事
,对于文化的积累跟族群的认识只有更好,不会更坏。
静坐观看数千人名,“乌合之众”共度感动时刻
奇妙的是,在我看的那个场次,上千名素昧平生的观众却共同做出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戏
演完了,没有一个人起身,没有一个人离场。大家依然静静坐在座位上,看着全黑萤幕上
长达十几分钟、密密麻麻的赞助者“天使.巴莱”名单,与阵容庞大的演职员表。
那些名字少说也有数千,而且,绝大多数对观众来说,是不具意义的;因为并不认识,人
数更多到不可能记得住。这跟音乐厅或国家剧院表演完后观众赖著不走,是有些不同。现
场演出赖著不走,是因为知道可以“讨”到一些安可曲;但是电影院的观众都知道,电影
The End之后,只会有打扫的阿姨进来。
那么,我们那群乌合之众,图的到底是什么?
纯就电影制作本身,导演让我们看到了当年赛德克人的精神样貌,那些俐落的肌肉线条跟
行走如飞的功夫,确实跟汉人很不相同,电影这部分是很有说服力的。
只是若硬要鸡蛋里挑骨头,任何电影经典都可以找到缝隙,例如下集,有些动画效果会让
人误以为莫那鲁道被日军炸下那么深的吊桥之后竟然没死,简直是神蹟!太多的字卡辅助
,也是美学上的一大阻碍;尤其像我这类对历史有痴迷者,两集只拍到第一次雾社事件,
更悲惨的第二次雾社事件道泽群大屠杀,以及其后的黑色十月清算只能以文字交代,总是
感到一丝惆怅。
只是,我也了解到,电影跟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一样,永远有求全责备的空间。这一切,
都无碍于《赛德克.巴莱》将是一部留名历史的好片,也无碍于片中所承载的精神与价值

上千名不约而同散戏后依然静坐的观众,我相信有人是因为合唱曲《孩子,你看见彩虹了
吧!》太悲伤又太好听;有人是因为魏导演有让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得到外界重视,在
台湾“导演至上”的电影传统中,这是罕见的风范。
也许有人难免质疑,这是宣传做得太成功!不过,这是怀疑观众的智商,也低估了魏德圣
与特有种工作团队的魅力。
毕竟,若非衷心感受到这群无名英雄集体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那令人感动的十五分钟不
会发生。
黑底白字陌生名字,历史之墙挂上平凡脸孔
就是那些黑底白字的陌生名字,让我脑中浮起了多年前遥远国度那一道脸墙。
终于,在我们自己的历史之墙上,也挂上平凡人民的脸孔。有原住民,也有汉人。
这些幕后英雄的若干脸孔,我们在赛德克的前期宣传中,得以认识几位,例如第一副导演
年轻的怡静,例如更年轻的场记翁稚晴;一些脸孔,我们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得以窥见,
例如拿下“年度电影工作者奖项”、一生就是一部台湾电影史缩影的六哥,得奖无数、本
身也是一流纪录片导演的现场录音师汤湘竹,以及拿下“最佳原创音乐”的新加坡作曲家
何国杰,还有入围、所以镜头有照到的满头灰发摄影师秦鼎昌。
更多的脸孔,出现在最近阿妮导演(王嬿妮)刚剪接完成的《未尽之路|赛德克巴莱幕后
全纪录》里。
《未尽之路》中有一个场景,我过目难忘。2009年4月7日,刚好是郑南榕自焚30周年,在
湿冷的明池森林中,魏导演正在跟演员排演妇孺上吊的戏。无论怎么哄,小小孩家恩始终
哭闹不就。
最后,就在电影中那棵妇孺上吊的大树下,上吊绳索的前方,原住民演员瑞英抱着小孩演
员家恩和导演3人,跪地虔诚祷告。这是瑞英的祷词:“我们以原住民为荣,求您的保险
遮盖我们,遮盖家恩,遮盖魏导的工作!主啊,藉著这个片子,让全世界都了解我们。主
啊,也求您恢复我们原住民的身分,奉耶稣基督之名,阿门!”
(本文刊登于2011年12月16日出版的1293期《新新闻》)
https://www.storm.mg/new7/article/3890020
备注:虽然标题是斯卡罗,但内文都是赛德克巴莱。提供了当初对这段历史的电影叙事的
观点。
手机发文,排版上色有些会跑掉,已尽量修正,请见谅。
作者: ThisisLongID (长哀滴)   2021-08-22 17:43:00
比较大的问题是 改编剧喜欢用史实当宣传
作者: computer3314 (睿)   2021-08-22 23:34:00
公视不是都靠捐款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