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乐动心旋律 CODA (Apple TV+)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1-08-14 23:08:55
昨天上架的 Apple TV+电影《乐动心旋律》,片名 CODA 不是音乐中的“尾声”、而是听障社群的“听障父母之子女”"Child of deaf adult" ,而且一般来说是专指那些没有听障的子女,他们可以是听障家庭与听觉世界的手语桥梁、但也可能夹在两个世界之间认同焦虑里外不是人。本片就来碰触这个对一般观众来说少见的题材探索其处境,由《走过炼狱的女人》与《噩梦娃娃屋》的英国童星 Emilia Jones 饰演,她如今已是 17 岁少女要演高三年纪的叛逆戏路与独立课题了,这次演的主角 Ruby 不但是位 CODA 少女已很难自处、而且她志在学习音乐更直刺父母的焦虑!
https://fr.web.img5.acsta.net/pictures/21/06/24/14/11/3810769.jpg
此片今年已在日舞影展大放异彩夺得四奖!只是看台湾宣传,很少媒体提及它的 CODA 故事是改编自 2014 年法国片《贝礼一家》La Famille Bélier。我当年看过《贝》片就一见倾心、从此也固定在追女主角 Louane Emera 的历年新歌、电影那一整组改编自法国老歌手 Michel Sardou的金曲原声带我更是听了好几年朗朗上口!抱着对《贝》片的原作期待来看这部《乐动心旋律》健康吗?我个人是有失望也有惊喜,因为尽管两片谈 CODA 少女的核心主题一以贯之,但表现手法着重取舍乃至片型定位通通大不同:
《贝》片虽谈听障社群,但重点恐怕是“唱歌”,因此是部可出原声带满满歌单的“点唱机电影”Jukebox Movie ,《乐》片则显然把重心放在表现听障社群,更像说是部社会关怀片;《贝》片三个听障角色中,只有戏份最少的小弟选角是听障演员,而且给他的戏份其实并不多,但《乐》片很慎重地为三个角色都选了听障演员,包括《悲怜上帝的女儿》影后 Marlee Matlin;《贝》片女主角 Paula学唱歌的训练过程充足、歌单很长风格统一都唱好唱满,《乐》片选曲则较纷杂、女主角 Ruby 唱歌戏份不多训练过程跳很快、不太以歌曲表现剧情、仅集中在片末两首表现情感。
也不只歌曲,连配乐与音景的使用都差很大:《贝》片歌曲脍炙人口配乐很满随时牵动观众情绪起伏、只有到最后留下一刻静谧让观众试着感受听障者;《乐》片则将配乐最小化、除了结局外几乎令人忘了配乐的存在,反而取了很多渔村与大海的环境背景音,仿佛告诉一般观众我们能听到环境音已是种幸运、就不用太奢侈地依赖配乐去烘托情绪了;《贝》片虽然非听障演员也都有学手语去做日常对话,但基本不会让手语太难太长谈到心里去,但《乐》片的手语就是重点的演技表现与感情表达,主角们与外界互动的戏份都大幅删减,留下时间让家人间的手语畅所欲言。
https://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21/08/04/12/32/2633143.jpg
但主角的核心故事仍相似:《贝》片主角 Paula是个法国酪农小镇的农家女儿,她一家都是听障人士唯她一人能听见,因此她从上学开始就常受侧目被人嘲笑,努力适应听觉社会后才慢慢成为父母与外界的手语翻译窗口;只是这一翻译竟不知不觉翻译到了 17 岁,而且仿佛出身静谧家庭更想大声怒吼般,选社团时参加了最令人意外的“合唱团”,而有怀才不遇的伯乐老师教她以歌唱抒发人生愤懑;然而她从唱歌找到一片心天空时,父母在镇上发起的农政改革也很更需要她,蜡烛两头烧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与父母互相依赖非长久之计;最后以一曲 "Je vole"挥别父母展望前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RY39ybeZo
《乐》片主角 Ruby 的经验大抵相同:她是麻州渔村的渔夫家女儿,也是自小成为听障家人与整个渔村社会的手语翻译窗口一路到了 17 岁,尤其这年父母要领导渔村合作社改革时更是依赖她翻译,但这“依赖”既绑住了她展翅高飞的机会、也限制了父母以听障人士之姿直接与他人相处的潜力、毕竟如她哥哥说“在妳出生前,我们不也成功融入这听觉社会吗?”而这年她加入合唱团以唱歌抒发愤懑展现才能,一样遇到怀才不遇的伯乐开发她潜力去考柏克莱音乐院,也一直在“家庭 vs 前程”间挣扎游移,最后以 Joni Mitchell金曲 "Both Sides Now" 道来两面心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nf46boC3I
两片具体的差别,除了选曲配乐收音与语言的“声景”规划策略不同、对听障角色的选角与手语演技表现重点不同外,我觉得社经环境背景的不同与相应的“片型”之不同、亦决定了电影调性与观影体验的差异:《贝》片在纯朴可爱的法国酪农小镇、经济产业与家计前途都有基本保障,整个以青春少女的法式喜剧呈现、在欢快与温馨当中呈现听障故事与亲情主题;《乐》片则在辛苦苍凉的美国海滨渔村、渔村经济与捕鱼前线处处现实血泪,整个以劳工少女的成长电影呈现、以痛定思痛与大破大立来与身为 CODA 的冲突人生完成和解。
https://fr.web.img2.acsta.net/pictures/20/12/16/12/14/1854489.jpg
记得当年《贝礼一家》才刚上映就大卖座并红到全球多国时、就已经有“好莱坞翻拍美版”的消息出现了,但同时也有来自听障社群的批判声浪,我印象很深的三点有:(1) 许多笑点来自开听障角色玩笑,真是大不敬!(2) 以听障社群对“音乐”的想望为主轴,这不但老套、而且不切题、甚至伤害天生听障者存在的尊严,谁说人间的身心体验中“音乐”如此神圣不可或缺呢?(3) 竟然让非听障演员演听障角色、用硬学来的半吊子手语演出、整个创作团队也缺乏听障者参与、仿佛法国演艺界没有听障社群似地... 这真是听觉社群 (hearing people) 对听障社群的凝视与侮辱!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4/dec/19/la-familie-belier-insult
-deaf-community
看看这次美版翻拍《乐动心旋律》,尽管有全新的美国编导Sian Heder、背后的制作群仍以《贝礼一家》Philippe Rousselet挂头牌,是否他在上片得到听障人士的强烈抨击后要在这片拨乱反正呢?看《乐》片,既 100% 选了听障演员来演听障角色、也将手语戏份加重表现做好做满、对女主角耕耘的“音乐”虽仍有呈现但比重减低了很多,整个配乐与音效也极小化、而取代以质朴的环境背景音,亦以苍凉的渔村社会与劳动写实、取代了酪农小镇不痛不痒的法式喜剧,最重要的是这听障家庭内部对戏大幅增加、有更多空间充分表现听障社群的忧愁焦虑与所爱所欲...
但比较可惜的是,大幅提升 CODA 女主角与听障家庭的“对内”戏份时、不免就牺牲了他们面对外界校园与社会的“对外”戏份,以致有几条剧情支线实在跳得太快超不完整。这几条戏份《贝礼一家》也通通都有,但《贝》片就有稳扎稳打照一般商业剧情片规格把它们铺陈完整堆出结局高潮、《乐》片却往往淡化处理或匆匆带过甚至直接跳过:
(1) 女主角的闺蜜,在《贝》片是一路陪伴的好友,但在《乐》片从开场后不久就变成个欲女专吃女主角的哥哥;(2) 与女主角相恋的小帅哥,从陌生到破冰到冲突到圆满,毫无渐进铺陈只有突兀赶戏;(3) 女主角的音乐训练,可说只有一次入门点通的开窍后就没再铺陈,连上课都没几次就片尾发表会;(4) 女主角与老师的冲突,本应有重要意义让她看见别人的人生,但这冲突也没改过解决就匆匆带过;(5) 渔民父母要对抗渔会率兽食人的剥削,这剥削剧情是拍了很多令人看了咬牙切齿,但他们下定决心自己成立“渔业合作社”后,这发展事业做出改变的过程戏份趋近零。
https://fr.web.img3.acsta.net/pictures/21/05/06/16/42/0881934.jpg
以我个人观察,觉得《乐》在修正前片错误而高规格改善听障呈现之余、倒把原本《贝》作为音乐喜剧片的种种大众商业元素给牺牲了。若以关怀听障社群的人类学片角度看、当然《乐》片写实得多更保障了听障的尊严,但若当作一部商业片期待暖心感动余音绕梁、恐怕《贝》片还是更加脍炙人口令人多年难忘。话说《贝》片当年得到的三大批评,《乐》片真有解决吗?第一点“开听障玩笑”,《乐》片还开更大更腥羶呢;第二点“听障向往音乐不切题”,其实两片听障角色向往的都不是音乐而是女儿所爱;只有第三点“任用听障演员”《乐》片扎实做到了。
也许“让听障影人参与听障题材”才是真关键、其他都是次要的?不过我也不是听障社群也没认识听障朋友,只觉得《贝》片与《乐》片不管呈现听障的真实性 (authenticity) 孰高孰下、我都很感谢两片替我打开一扇窗、给我一个起头让我开始认识那陌生世界。不知有没有听障版友或是版友们的听障朋友有看这片呢?期待听听(看看)你们与他们的看法。至于我这 hearing person 比较醉心的还是“点唱机电影”的听觉飨宴,以这点来说《贝》片 Michel Sardou比《乐》片 Joni Mitchell合我胃口多了... 推荐上 Apple TV+观赏!如有兴趣可顺道考古旧片《贝礼一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mfrE1YL4I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