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同婚两周年回顾:台湾电影中的同志元素

楼主: bradcool (布莱酷)   2021-06-05 21:59:29
网页图文版:https://bit.ly/3vYZJBo
脸书贴文版&文末有提及全部电影:https://bit.ly/34RLItk
※【前言的前言】
本文经放映周报主编同意,全文转载。
另外特别提醒,本文提及大量电影中的同志情节,会涉及暴雷,请介意者慎
读。
※【前言】
2019年5月24日,大雨滂沱不停歇,青岛东路周边挤满斗士。众人撑著伞、
相互依偎注视著立法院转播,冀盼《司法院释字第七四八号解释施行法》通
过。
久等通过之时,全员欢天喜地,朋友相拥而泣、陌生路人彼此庆贺,所有人
一同写下台湾历史新页,搭筑骄傲的亚洲同志灯塔。
截至2021年4月30日止,台湾已有5,871对同性伴侣登记结婚。
社会样貌的变化,如何反应或未反应于影视作品?而在成本规模悬殊的长片
与短片之间,又有哪些差异?
本文将回顾台湾近两年内的同志/酷儿电影,
聚焦文本中的性别元素,以期梳理出发展倾向与趋势,并提出反思。
※【金马奖/影展:同志电影的保命符】
同婚通过之后的第一个金马奖,相较香港电影《叔·叔》风光入围最佳剧情
长片与两名男主角,台湾这局稍嫌黯淡。除了《我的灵魂是爱做的》明显以
同志作为主体,讲述公民老师恋上已婚男子并牵扯HIV社会污名的混沌僵
局,其余如《灼人秘密》、《江湖无难事》仅止擦边。《大饿》是意想不到
的亮点,借由性向认同模糊的小男孩与减重未果的女主角互文对照,是台湾
电影前所未见的处理。
该年度金马影展还播映了《德布西森林》导演郭承衢的新作《巴黎单身公
寓》,该片以巴黎为背景,阐述法国彩虹公寓成员互动。在这一年的影展片
单中,有别于长片,台湾短片的虹光显得缤纷多彩。影展方策划“彩虹之
后”单元,其中囊括《偷偷》与《未命名》,前者以校园威权暗指社会对同
性情欲的不友善,后者则细腻描绘青年的自我认同矛盾与未来迷茫。两者皆
不再将出柜作为母题,而是谈更深一层的爱/欲意识纠结。
2020年是金马奖的同志大年。
《亲爱的房客》与《日子》入围大奖,《亲》 片莫子仪细腻诠释出家庭领养、
暗柜爱恋的苦痛,《日子》则大胆藉同志按摩诉说中年者的寂寞徬徨。
此外卖座电影亦包含同志元素,《无声》高难度描绘受害男学生的情欲创伤、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以破亿数字创下同志电 影票房里程碑,捧红两位男
星、电影金曲,登上串流平台放送全球,说是台湾同志电影之光,当之无愧。
尽管前述四部电影受惠奖项加持在“雅”(奖项)与“俗”(票房)皆连带
有所斩获,却不若同届入围的新加坡电影《男儿王》叫我惊艳。
《男》片灵 活将性别意识灌输在笑闹喜剧中,游走新加坡电检道德边缘,以扮
装表演揭示出传统父权男性、多元酷异社群承受的压力。如此轻松讲述性别议
题的“全年龄向电影”,竟由新加坡抢先产出,显示当今台湾电影产业的盲点
与匮乏。
※【院线电影:同志在哪里?】
接着把视角拉到这两年内无缘入选金马奖的院线电影,同志元素的呈现近乎
死水,吹不起半点涟漪。2019年与2020年仅止《破处》幽微碰触近乎友达以
上的男男情谊。
来到2021年,却是猛爆出闸,《迷失安狄》讲述马来西亚跨性别的艰困环
境、《缉魂》以轻科幻类型游走性别框架、《爱杀》以女女情欲挑战道德边
界、《揭大欢喜》以莎剧元素颠覆既定性别、《非法母亲》纪实女同伴侣求
子的艰辛现局、《多肉女子生存之道》被摄者为倡议身体平权的女同运动
者。其中埋得最深的莫过于《跟你老婆去旅行》,透过主题曲〈不完美的
我〉歌词,才能察觉未于影像文本明示的情愫。
电视电影方面,周美玲拍摄的《蕉园的秘密》,故事设定是美丽岛事件下的
台湾人与马国华侨的同性爱恋,亦为“六城彩虹计画”第五作槟城篇。不若
香港有云翔、杨曜恺、钟德胜、洪荣杰持续创作,台湾导演仅周美玲量产出
同志影视作品。究竟是台港的文化背景,抑或何种差异产生此结果,或许值
得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综观台湾电影长片一年出产约五十部,近两年共计逾百部,扣除前述提及
者,同志角色几近于无。反观欧美电影,容易出现同志配角,这差距的背后
原因,究竟是海外市场考量、主创团队的主观意识、或是性平教育未落实?
我没有正确答案,但这却是血淋淋的量化数据。
※【短片电影:多元样貌的同志】
比起成本动辄两千万、三千万起跳的剧情长片,短片成为同志题材的伊甸
园。
以年度短片盛事金穗奖作为观察场域,2020年便出现六部同志电影。除已提
及的《偷偷》与《未命名》,《她他》描绘女同学爱上性别认同模糊的男同
学、《军犬》改编文学聚焦军人的电话愉虐控制、《泳队》讲初萌爱恋。最
聪明的是《合十》,以乡野传说定调影片奇幻属性,不愠不火地夹杂同侪爱
恋与占有欲,突破同志电影的既定想像。
或许是同志已成普世人权、不再“奇观”,单纯取材同志不若外籍移工、边
缘社会议题来得“可怜”,容易打动观众与评审。2021年金穗奖入围作品,
仅止三部同志主题电影。《前世情人的情人》,导演巧妙将台语电影的禁止
自由恋爱对照同志婚姻平权,谱出今日新意。《斌斌》聚焦男同本命“异男
忘”,宛如梦幻泡泡勾勒小Gay迷恋异性恋的举手投足。《迷藏》则描述国
中生对于APP约炮的摸索与试探,贴合网络科技对时下同志的影响。
同届金穗奖短片辅导金单元,有三部同志电影。《宵禁》藉美丽岛事件背景
形塑政治情欲双向的道德辩证,《雨水直接打进眼睛》乍看为台湾最常见的
青春骚动作品,却成功将单恋的甜美视觉化。《轻松摇摆》或许最符合“后
同婚电影”,讲述同志家庭长大的小孩所遭遇的社会歧视,全片采轻松诙谐
笔触,也许是台湾少数普遍级、适合低学龄观赏的同志电影。
短片往往散落各影展,这时台湾国际酷儿影展承担起方舟角色,让文本得以
同志属性归类。扣掉前述重复作品,2019年包含:《BRidGE》、《亲亲》、
《安娜》、《游行》、《午夜陶德》、《来跳舞吧》、《俩个儿子》、《柴
哥与喵弟》、《痴情马杀鸡》、《罗比与冰冰》、《我有一支枪》、《伊卡
洛斯的翅膀》、《日安午夜,再见彼时》。2020年包含:《有鬼》、《游移
之身》、《别来无恙》、《独白留声机》、《挥舞吧彩虹旗》。
酷儿影展入选作品众多,我仅特别讨论两部电影:《痴情马杀鸡》与《有
鬼》。《痴》片讲述情欲Spa店,主角是丰腴肉体的男同志。在同志圈崇尚
体健美文化,加上电影多为商业作品,我们很难看见“肥胖的同志”现身银
幕。本片搭上《少年阿尧》风潮,在今年5月12日全国院线上映(可惜遇疫
情),成为同志短片的先例。《有鬼》主角则是华语影坛濒临绝迹的老年女
同志,本作大篇幅刻画老年同志的孤独、寂寞及面对异性恋霸权社会的不谅
解,可惜扣除议题性,质感参差不齐,未曾于酷儿影展外播映,直接上架串
流。
撇除影展,毕业制作发表是学生短片最初的起点,近期不乏同志作品。朝阳
的《等之后》讨论女大生的出柜革命、北艺大《派对之后再之后》描绘跨性
别女性渴望爱情、政大《迷失讯号》以实验影像凝视自身肉体与社会性、政
大《独白》用访谈重演男同学的性霸凌,皆呈现出当代学生对于性别议题的
消化反思再产出的过程,是最即时反映社会现况的影像文本。
跨域影像领域方面,苏汇宇持续将性别元素置入录像作品。前作《唐朝绮丽
男(邱刚健,1985)》拆解经典文本重构,情欲满溢充满酷儿性。近期《女
性的复仇》重现黑电影角色,将女性力量放大拉抬至“敢曝”(Camp)程
度,风光入选旧金山国际同志影展。另一艺术家周东彦的《雾中》,绝对是
近年华语影坛最“惊世骇俗”的作品,以VR实境再现暗房蒸气室的肉欲迷
情,口交、互打、窥淫、性交袒露眼前,堪称最大尺度的性社交文本。
※【同志电影的下一步】
既使《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与《谁先上爱他的》证明同志电影在台湾有高票
房可能,“同志题材”仍旧不构成核心与潜在(第一、第二层)观众购票进
场诱因,只能仰赖口碑发酵(第三层观众)。看看年初《迷失安狄》、《爱
杀》、《揭大欢喜》缺乏话题明星并与市场口味明显不符下,落得票房惨败
滑铁卢。
无畏前人荆棘路,杰德影音/GagaOOLala成为开路先驱,是华语影坛罕见不
断产出同志影视的制作公司。2020年西洋情人节推出LGBT喜剧短片集“幸福
选择题五部曲”、同婚周年释出婚姻平权纪录片《同爱一家》、近期制作同
志家庭育儿影集《酷盖爸爸》,未来更筹备“同志音乐爱情故事计画”,仰
赖OTT平台放眼全球市场与公部门补助,这或许是同志电影的新路。
回首来看,婚姻平权对于同志电影究竟是正面或负面?
以美国为例,婚平通过迎来八大片厂拍摄同志青少年电影《亲爱的初恋》
(Love, Simon ,2018),年轻同志观众终于在银幕看见属于自己的爱情故
事。
另一方面,看看《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2014)、《石
墙风暴》(Stonewall,2015)、《胜负反手拍》(Battle of the Sexes,
2017)、《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2018)、《幸福绿皮
书》(Green Book,2019)是如何避开真实传记中淫秽、肮脏、堕落的性,
如何净化同志使其成为伟人,让最大量观众感动崇拜且愉悦观赏。新酷儿电
影(New Queer Cinema)时期,因爱滋运动冲撞出的颠覆性几乎不再。
同志电影变得多元,或是窄化了呢?会不会婚姻平权造就自满与终点的错
觉,认为同志已大获全胜,不需要继续关注?想想美国的黑人同志、无家可
归同志、跨性别同志仍趋于银幕少数。回望台湾,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的
募款感恩会金额,近两年同婚后逐年下降。明明许多同志需求、议题尚待解
决,关注的人却少了,可是同志游行全台遍地开花、参与者仍逐年攀升。这
成为矛盾的无解难题。
综观台湾电影,同志电影、同志角色并未因应婚姻平权而增多。高成本制作
门槛、多数观众口味仍未因此改变,必须仰赖行销团队或是BL社群文化操作
拉大观众群。这使得多数创作者让同志题材停留在短片发挥。而在短片制作
上,或许涉及性别知识普及与田野调查难易度,多数文本依旧维持在青春爱
恋,更底层的同志社群不若外籍移工或是其他社会议题被细致挖掘。
我们已经昂首迈入LGBT电影的繁荣时期。比起《孽子》年代,演员比以往更
愿意扮演同志角色。然而在号称亚洲同志灯塔的台湾,我们到底想看到的是
更多帅气、美艳、体健美的同志影视故事,还是让更多身处黑暗边缘的同志
社群拉抬至银幕内呢?(如老年同志、药瘾同志、原民同志、感染者同志、
青少年同志、皮绳愉虐社群、无从结婚的跨国伴侣等等)。如何兼顾议题、
运动性、市场性、影展定位与文本故事性,亦是台湾创作者必然面对课题。
银幕上每一帧同志故事,皆孕育自台湾独有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正因创
作者获得感动的灵感乍现,才能转化为剧本拍成电影。同志就在我们的生活
周遭,同志的生活日常,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这一切必然成为电影素材与
养分。
同婚两周年,你我正处在同志政治的黄金年代,期勉更多同志再现于银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