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负雷] 神奇大队长

楼主: Dollying (*Lara*)   2021-05-23 17:09:45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们经你而生,但非出自于你,
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别把你的思想也给他们,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们安身,但无法让他们的灵魂安住,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里你去不了,哪怕是在梦中。
你可以勉强自己变得像他们,但不要想让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驻足于昨日。
—《孩子》纪伯伦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最近看了《神奇大队长》这部片里,看里面父亲在执念,走向极端主义的菁英教育,成为美丽的错误的崩塌。
其实感觉到里面孩子的无辜,就是在没有选择下的状况,接受父母灌输的思想。
所谓的民主,也只是在父亲允许下的开口和压力下的放弃。
在山林里生活,父亲安排了攀岩、运动、猎杀、阅读指定满满的行程,文武双全也是在一个严厉没有选择的安排下的结果,却缺乏了与世界和谐共处的能力。
来到城市,父亲言行也开始处处走筋,(如:进入城市,父亲即开始用扭曲的角度来介绍美国消费生活。女儿不愿射杀驯养绵羊,就被父亲说肚子饿却不射杀羊做食粮,再以任务之名带孩子偷窃。说可乐是毒药,然后大吃蛋糕在嘴里灌奶油,带孩子喝酒举杯。女儿使用世界语时,施压她们使用大家都能懂的语言。与阿姨争执教育时,当众羞辱两个外甥)森林的哲人皇帝,到达城市也揭露了他只是一个理想化主义者,以致于孩子开始意识到,以前的生活并不适用于森林以外的世界。
就像大女儿谈到萝莉塔的心得,中年男子,对于爱的执著,违法的浪漫,却让人同情又憎恨。
如同大儿子所说:“你把我们变成了怪咖!”
孩子被教育成一群“聪明的动物”,而不是“人”。
父亲没有去重视孩子的情绪和理解,在压抑许久的前半部,两儿子的爆发,直到女儿因为一个遵循父亲的不合理任务下,差点失去性命,才幡然醒悟,为了孩子们的爱,在资本主义和极端主义乌托邦中找到一个较平衡的选择。
这样的事件,其实在社会中常常可见。但多少的家长有醒悟呢?
可是孩子被灌输的一些思想,却仍然在最后孩子去完成母亲遗体的遗嘱时表现出来,
在电影中接近后段,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说出:“要把母亲挖出来,不然她就要躺在这些狗屁话(基督宗教墓碑)之下。”
孩童演员的逼真演技之下,说话语气活脱脱就是父亲的翻版,让人觉得很可怕,对于这个世界的其他存在,缺乏了尊重,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去贬低。
孩子真的需要这些思想吗?如果他在自由的探索和适度的父母引导下,还会有这样的言论吗?
或是父亲对刚成年大儿子临行前的告嘱:“如果你要跟女生上床,如果你不爱她,也要尊重她。”
也是非常美国式的“看似合理”告嘱。
为何,孩子不能够在自由探索下,成为他们自己本身呢?在一个你认为最好,单一的管道,没有选择的状况,因为父母的期望和认为对“你”较好的选择下成长,换到成人之后需要找寻真实自己挣扎。
2014年时,曾看到一念行者《家庭道场:做一个非教育者》的文章:
“我对我的小孩“大放心”,放心到我可以完全不必管他,而没有我的恐惧。通常一般的家长做不到,他们自己心里生了自己的恐惧,然后把这份恐惧加在孩子身上——然后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改造他、改变他、改革他,努力地在使他不是他。孩子变成了一块被雕琢的大理石像,而你成了一个工匠。在你塑造他的过程中,两人都受尽了辛苦。你干吗要费那劲?都是因为你的恐惧!因为你没目睹过你想法之外的世界。
……
我对我的小孩没有教育目标,也没有教育方法,一切他自己达成——缺了我,整个宇宙都在合成他需要的。我的缺席也是一种给予,也在为合成他的需要做贡献。我在家里是一个无为的父亲,无为到我什么也不对他做——当然,他向我请求帮助,我会尽我所能。我是一缸装满琼浆的饮料,如果他渴,他自己舀来喝。我不推销给他我的方法、我的方式、我的知识、我的饮料。我做一个清闲的父亲,他做一个自由的小孩,如此做父做子,赚了双倍。
在对小孩的教育上,我领悟到,似乎你对他投资越少,收效越好,而不是相反。我对我自己投资,我做一个无论穷富、无论生病与健康、无论如何都没问题的父亲,他也必然是另一个我。有什么能比“我教育我”,更能教育他人的呢?我找不到能比自我教育是更好的教导他人的方式了。”
不约而同的,印度智者萨古鲁提到教育自己的女儿,也提出了类似的论点:
“在她大约十二、十三岁的时候,一天她回到家中,她因为看到的一些事而不安,一些学校里发生的事。她说:“你教大家那么多东西,你却没有教我任何东西。”我说,“看,我并不主动提供任何教导。”你来问了,现在坐下吧(笑)。我说,这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你永远都不要仰视任何人。”她抬起眉毛,“那你呢?”我说,“特别是我。”
……
所以绝不要仰视任何人,也绝不要轻视任何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如其所是地看一切。只有你如其所是地看一切时,你才能轻松地前行,不是吗?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你如其所是地看一切时,你才能不费力地穿越人生。你需要给到你孩子的就只有这个能力。”
最近,看到一位嫁到奥地利的台湾女生的粉专《奥地利山边小屋里的Zero Waste乐活》,她常常分享与四位孩子的生活,每位孩子都活的自在而美丽,更留意到这篇文章:
“身为对琐事不上心的妈妈,这方面几乎不越界。因为对孩子的信任与放任,他们拥有很多空间及自由。
比方说,妈妈连他们大考时间与科目都搞不清楚了,当然就不会盯成绩或囉嗦这方面的事。
考前,我通常只说“祝福你啦,睡饱点”。其余生活诸事,也不太干涉。
孩子们都说,我与另一半,是他们认识的父母里最开放,给小孩最多自由的。
逸安与迪安要做任何事,也几乎不用征询我们同意,只是会事先“告知”与“倾诉”。
他们都表示,宁可自己辛苦点,事事自行盘算计画,承担责任,也不想要有周到仔细但紧迫钉人的爸妈。
虽然放任孩子像任由我家小院子杂草乱长一样,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背离生命韵律。而我不关照课业,四个孩子在校却都是平均或全科第一的特优成绩。”
这些不带着父母阴影,而真正成长成自己的孩子们,让我知道原来非教育的自由,才是孩子真正的需求。
原来,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才是父母最大的功课。
或许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养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平和且真正快乐的人。
这类型以男性为主视角的成长电影,多着墨于前段理想主义隐含的种种问题,经历事件与挣扎然后在挫折中重新站起,虽然制造了剧情张力,后段只做了一个改变的小小铺陈,可惜没有在改变后的教育多给予时间和画面,走出一条新道路后,父亲可能大幅转变自己的个性吗?孩子与父亲关系是否有不同的变化?对于现实家庭会遇到的阻碍,可能性的拓展与描写,不是像童话一样停在问题解决后的happy ever after,或许是更具有实际意义的。
分享一段我喜欢的话语:
“然而意识的觉醒并不意味着自我边缘化,
把自己孤立于主流世界之外,
像很多六零年代嬉皮那样过著所谓的
另类生活逃避面对现实,空谈“爱与和平”,
享受自己创建一方天地里的小世界。
那些真正有勇气去改变这个不美好世界的人,
是停止空谈和抱怨,敢于投入洪流,
用自己力量去真正做些什么。”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42.77.154.185 (台湾)
※ 文章网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21760987.A.FE2.html
※ 编辑: Dollying (42.77.154.185 台湾), 05/23/2021 17:34:45
作者: RachelMcAdam (瑞秋卖灯丝)   2021-05-23 17:40:00
类似题材可以看玻璃城堡,我觉的比较有趣一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