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性别论点谈《当男人恋爱时》

楼主: bradcool (布莱酷)   2021-04-24 11:54:51
本文以两性以外的“性/别”观点审视《当男人恋爱时》。
※ 有雷!包含结局雷!
※性别论点A:与同志电影相同的主命题“孤独”  
单就表面与生理性别检视《当男人恋爱时》,无可否认它是典型的异性恋电影。然而浩婷
(许玮甯饰)却与多数同志电影主角笼罩在“孤独”。
受制于异性恋霸权藏匿于暗柜,同志电影的主角往往明白己身性倾向与主流大众不同,渴
望爱情滋润,借此由孤独一人转为两人陪伴抵抗世界。毕竟 99% 的同志在人生遇到另一
名同志之前,都曾深陷于孤独,因此加倍渴求爱情。这造就过半的同志电影,实质为“同
志爱情电影”。
无论是去年火红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引领台湾青春风潮的《蓝色大门》
(2002)、《盛夏光年》(2006)皆是如此聚焦在“孤独感”,在青少年角色、时空背景
设定于 1990 年前的电影最为明显。因为“孤独感”驱动爱情或友情,《墨利斯的情人》
(Maurice, 1987)中主角才会转爱上家仆家仆 Scudder、《药命俱乐部》
(Dallas Buyers Club, 2013)的 Rayon 才会愿意以男装跪求父亲拯救主角。最聚焦同
志孤独感的电影,莫过于坎城影展酷儿金棕榈得主《湖畔春光》
(Stranger By The Lake, 2013),在结局中,主角宁愿找死都不想承受独自一人的孤寂

单就孤独感,同志与浩婷如出一辙,渴望爱情陪伴,却因性身份/债务而只身一人。浩婷
外型甜美、拥有稳定工作,因父亲久病在床累积庞大债务无法谈恋爱。邮局的一幕戏,欧
巴桑介绍儿子给浩婷,浩婷吐露欠债,欧巴桑落荒而逃。浩婷瞳孔映照出孤独,仿佛这辈
子爱情注定远离。后半段剧情不多谈,阿成(邱泽饰)努力追求浩婷,浩婷阿成终成眷属

去除生理性别框架上,这份孤独者寻觅到爱情,在感知(sensibilty)上是与同志电影相
符。因为如此,同志观众亦能被《当男人》所触动。
※性别论点B:爱情之后的婚家
受限于家庭主义、父权体制中的生殖取向情/性欲,婚姻在国家规范与种种机制下几近成
为义务规范。在华人社会下根深蒂固的儒/孝道,婚姻后的“家庭”被无以名状地放大,
宛如诅咒束缚、箝制着人民。这一点在《当男人恋爱时》更是明显,基于孝与家庭,浩婷
为回报养育之恩,必须放弃生活、梦想、爱情来维持父亲生命延续。
这究竟呈现浩婷是个守法好国民,知道不理会病父触犯刑法遗弃罪,更或是风序良俗造就
子女要孝顺呢?
这份名为“家庭”的诅咒同样体现于男主角阿成,他爱哥哥、孝顺父亲,但这般的“爱”
与“孝顺”究竟根源自于何处?与其批判后续的家庭劳务压迫女性,我们是否该归根究底
检讨更上层的“亲情”、“孝顺”这类“阴魂不散的家庭主义魉魅 ”。倘若没有婚姻、
家庭的道德伦常加诸,《当男人》后半段怎可能出现把我爸爸送给妳当爸爸这样的荒谬剧
情。
与其聚焦在女性压迫,阿成这位男性角色同样深陷在另一种性别压迫。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也因为多数观众买单感动,因为多数人都服从、认同家庭与婚姻,所以这类叙事才会奏效

毕竟多数人就是“家庭诅咒”下的被诅咒者。
※性别论点C:罗曼爱情的受众
随着《当男人恋爱时》大卖,有论者开始斥责排山倒海的观众,强调本片是资本父权爱情
故事,故事情节以父权结构为骨架等等;这种观点在我眼里老派且教条,完全忽略观众的
主体性以及电影的娱乐性。
像台湾 70 年代的琼瑶电影,用罗曼爱情抚慰了数以万计女工。琼瑶电影给予观众做梦的
权利,也给了劳动女性片刻享乐的幸福滋味。这观点在《我们的那时此刻》(2016)有所
呈现,而琼瑶电影当年却被多数知识份子与电影评论者所批评“逃避现实”,直至近年随
著修复与论坛重新赋予正面意义。
这类知识份子贬低通俗爱情的观点基本比比皆是,举凡《暮光之城》、《格雷的五十道阴
影》这些流行小说/电影,核心皆围绕着罗曼史,反映当代女性在对于爱情、欲望的想像
,却被部分观众(尤其是死异男)所鄙夷。
《当男人恋爱时》用通俗爱情包装文本。这样文本的确是父权产物,台湾国际女性影展选
映电影《浪漫喜剧麦搁骗》(Romantic Comedy , 2019)曾爬梳浪漫爱情喜剧片演变。除
批判里面的人物再现,受访的女性影像工作却纷纷“坦承”喜欢这样的电影,并乐在其中
。这证明女性主义与享受浪漫爱情并不冲突,仅为视角观点差异。
以女性主义、性别社会学批判电影是父权,了无新意。女权、平权、多元包容很棒,但是
绝大多数观众进电影院追求的是娱乐、是通俗浪漫。愈不切实际的罗曼爱,愈让观众以爱
情幻想对抗残酷现实。
以知识份子的高位阶去批判,只显得自己与多数人的差距,仅止在同温层拉抬声势,无法
阻挡观众掏钱捧场。
※结论:创造两性以外的多元论述
本篇文章并非在于打脸评论《当男人恋爱时》的写作者们,
而是提出声明:性别论述并非限于“男女二元性别”。
随着性别主流化,多数人都懂性别是多元且流动。然而追求平权、诉诸运动时却反而因为
政治目的、简化诉求而更加限缩、不多元、不流动,例如斥责电影主角不该如此如此,批
判导演怎么可以这样塑造角色等等,当这些二元性别评论集结,反而煽情化且趋于一言堂
。到底怎么样女人才是好女人、怎么样电影才是性别平权电影呢?现代女性能不能渴望被
男人保护?现代女性能不能把男友爸爸当自己爸爸?
真正的“自由”是在不妨碍他人时可以做任何的事。真正的“多元”是好女人跟淫贱女人
都能够被观众同等喜欢。当我们斥责电影不该怎么做的同时,是否该反思此举是否以“进
步自由”之名箝制他人的自由呢?
此外,一部电影可以被任何解读,观众可以重新赋予电影意义。
就像是那些小众的 Cult Film一样;
或是许多男同志把异性恋情歌解读为同志国歌等等,这就是阅听众的主体性。
真理要愈辩愈明、而非愈辩愈窄化。
当论述可以多元观点、观影可以多元解读,
容纳所有的异声、接纳各式叙事文本,才是真正的多元自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