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 专访 金马奖影帝 莫子仪

楼主: bradcool (布莱酷)   2020-11-26 00:35:53
原文图文版: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898
内有《黑风筝》首度曝光剧照&莫子仪16岁参演《野麻雀》剧照
※前言的前言
本文经放映周报主编同意,全文转载。
不过本文有一些参考资料与注解,碍于格式,烦请有大家有兴趣点入内文查阅。
※前言
真挚而清晰,温煦而暖和,是我对莫子仪的印象。他思绪明确,对作品概念了若指掌,崇
尚“表演”宛若信仰般坚守,或能变成恒星,照亮注视他的旁观者。
首次见到莫子仪,是公视新创短片《黑风筝》的开镜仪式。
拍片界约定俗成的传统中,剧组人员上香拜神,摄影机先用红布盖住,祭拜完后掀开红布
,才宣布开机。一般会朝四方各拜一次,莫子仪不仅于此,他重复拜了第二轮。
我对此询问,莫回:“这是以前老人家的习惯,拜两次,我一直这样子。”
仪式是重要的,牵连己身的尊重跟谦卑。开镜拜拜是仪式,是感谢土地赐予空间让我们得
以说故事,更是保佑众人平安健康努力完成创作。
这是莫子仪,一言一行,皆是细心与珍视。
※致自由:寻觅自我价值
在电影、电视剧乃至剧场表演,莫子仪挥洒才华,他的企图心总不在胜负,不在物质报酬
,不刻意为了突破而突破。一路蜕变进化的莫子仪,最初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出生万里,莫子仪小时候在山间长大,成天脚踩烂泥巴,在田里面跑来跑去,他笑说:“
小时候就是山上长大的野孩子”。
伴随成长,从“野”转为“叛逆台客”。高中年少轻狂,翘家、抽烟、染金发、打台球到
留校察看,差点被退学,毕业时足足被当了7科。升学主义下的绝对价值,莫被标签为“
没前途的坏学生”,师长责骂“你以后没救,你没用了”。
近乎自我放弃边缘,戏剧成为扭转一切的救赎。
“我一开始接触戏剧就是高中的戏剧社,那时候(演戏)非常地开心,对我来讲是一个自
由,我终于知道,人不应该是只有这样子的评价”,回忆当时朴拙的快乐,“它等于是给
了我一个自由,给了我一个对‘生而为人’的认识,应该是有很多不同的价值。”高中生
莫子仪,参与黄铭正执导、杨雅喆编剧的短片《野麻雀》,首次在银光幕前亮相,生动诠
释青春男孩的同性情谊。宛如寻觅到人生道标,莫考进台北艺术大学,延续对戏剧的执著
与热情。
北艺大时期的莫子仪渴望知识,大量阅读、接触文学,虔诚地信奉表演艺术,5年修了近
220个学分。当信仰碰撞市侩遭逢挫败,为环境所囿以致厌恶,内心冲突无解时,莫提笔杂
记、散文及诗句宣泄。
在散文集《失眠的人》写道:
“我常常失眠,只是因为除了表演,我只有自己。只有这两个世界,像白天与黑夜。”
曾自我定义为“悲观消极边缘的表演者”,莫子仪逐年调整心态,早年的他厌恶商业宣传
,采访不语,笃信报导应关注作品,而非演员花边八卦;今日的他转念,配合活动出席与
摄影机位摆拍,“可以借由我让电影被看见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只让大家看到我,就不是
我要做的事情。”明
白存在的意义,建立与作品的连结,这是莫子仪的一路成长。
※致生活:表演即生活
舞台灯光下人群簇拥,镁光闪烁前纸醉金迷,气质忧郁的莫子仪是个特异的存在,绝缘于
外。他百分百投入表演,思考如何让自己融入作品,调适角色的发声视角,咀嚼消化文本
底蕴,向观众倾诉故事。
在《黑风筝》拍摄现场,我近距离观赏过莫子仪表演,常有意料外的惊喜。
剧本中有一幕丈夫回归家宅的戏码,莫子仪先是长时间直视妻子10秒,再不由自主地低头
。凝视与低头动作在剧本内是没有撰写的,可见莫自行设定角色背景,在允许范围进行“
再创作”。莫子仪回应:“这就是从一个演员去诠释角色,思索每一场戏他当下的心情跟
反应电影是剧本、导演、画面、美术、声音所有元素聚集在一起,如果你让你的表演太超
线,盖掉其他东西,那你反而没办法产生更漂亮的火花。”
演员是帮助导演创作的主要元素,具备意识在作品里调整表演,共同成就影像语汇。
明白笔耕环境不易,莫子仪尊重剧本创作。2018年莫子仪凭《台北歌手》获金钟奖戏剧节
目编剧奖,亦出版散文集《失眠的人》,具备作家身份。“如果这个创作者非常珍视他写
出来的每一字每一句,我会很尊重这种创作者。不会修改或是去更动,因为我知道这是他
的创作。”将创作决定权交付编剧与导演,当摄影机运转,他就谨守界线,以演员的身份
去执行。
影视表演外,莫子仪倾心剧场,参演大大小小的剧场演出,时常与剧场名导王嘉明、Baboo
、林奕华合作,至今维持每年一档剧场的频率。
他常常不顾体力、时程安排,只为聚光灯下展演纯粹,像是2014年拍摄电影《爱琳娜》,
下戏便赶赴排练《孽子》舞台剧;2020年《亲爱的房客》上映跑宣传,他则在两厅院演出
《物种大乐团》。
频繁穿梭于舞台与影视之间,在电视/电影取得成就的台湾演员中,实属罕见。
莫子仪解释,剧场工作好处是不断面对自己,透过戏码排练检视表演、质问生活。毕竟演
员活在虚构角色里,若缺乏时间与对话,难以感受真实生活,“重新跟世界产生连结,不
要一直活在虚拟当中,这是相对重要的。”
这或许影响到莫子仪金钱观,他不追求高额片酬,衣物裤鞋数年未换,机车骑了整整22年
,正因“生活”构筑演员感知。
“好好地煮一顿饭,看看自己煮饭的速度跟力量,你自己煮的是什么东西。这也是自己重
新跟自己亲近,生活互动的一个过程。”
※致创作:一切以角色为主
跳脱创作者的立场,莫子仪亦从评论者角度审视表演,曾于2018年桃园电影节担任台湾奖
评审团召集人,过程中大量观影台湾新锐导演作品。他表示年轻创作者对于镜头语言掌握
充满新意,可见台湾电影产业未来无可限量。
不过他提出担忧,当代愈来愈少人喜欢Old School的东西,“譬如说很简单地说一个故事
,完全没有用一个花招,一切以故事角色为主。”
理解创作者期盼作品充满力度,莫子仪提醒“我们可以去反思生命是不是一直都是丰富饱
满”,若故事刻意填满,反而缺乏灵魂。当创作者追求炫技,某种强烈的情感,反而会过
头,忘记生命当中的平淡。
莫子仪神情认真吐露:“我觉得生命更长远的感受,是它可不可以让风吹过,可不可以看
到里面的海在流动。戏剧它当然可以变成是刻意的戏剧性,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是要关
注到生命本身不是这么戏剧性的东西,有更多的片刻,那个才是生命的美。”
以这份生命力的表演论检视《亲爱的房客》,格外精准。莫子仪在片中饰演爱人过世后、
为他照顾家庭的男同志林健一,深刻融入角色的生命历程,将矛盾的内心世界以细腻自然
、深具感染力的方式精准表达。
※致电影:成为林健一
《亲爱的房客》非莫子仪首度诠释同志,从《野麻雀》、《艾草》、《孽子》舞台剧一路
走来,他用表演悄悄把所有人的生命经验兜在一起,献给反复挣扎的青春鸟们,给予无尽
的爱与支持。
《亲》片以林健一为视角出发:与男友交往共居,共同养育幼子,经历伴侣逝世后扶养其
母其子,因故面临社会与法律的审验。角色的心恰如黑洞,隐匿一条条故事轴线,莫子仪
向内挖掘,牵引出角色的痛苦伤痕。莫子仪解析角色:“心里被伤害的痛还有恨,我觉得
这个是最重要的。”
由恨转化为愧疚,由愧疚萌生对他人怜悯跟爱,这是林健一的情感进程。在形塑角色的过
程中,莫子仪时常停下脚步,思考角色该有的感情、温度以及味道,再用声调、肢体动作
,带领观众踏入林健一充满怀念的顶加爱居。
电影采用倒叙回溯,许多情节跳跃留白,例如林健一如何向伴侣母亲周秀玉(陈淑芳饰)
坦承性向与山难经过,片中从未拍出,留给观者自判。莫子仪表示皆有与导演、淑芳阿姨
讨论人物轴线,建立角色背景。过程中曾讨论,是否拍摄角色在事件后返家下跪道歉,或
是丧礼上偶遇幼子生母道歉等等,“如果要细究所有的情感流动,需要更多时间碍于篇幅
,若所有东西都要放进来,这部电影会失去重心。”种种讨论之下,最终呈现出当前版本

有一场戏,林健一至宾馆约炮,发狂与尤士轩(王可元饰)做爱宣泄后嚎哭。与前段温文
儒雅的模样判若两人,究竟是真实模样的浮现或是欲望高涨的假象?
莫子仪保留解读空间回应:“其实人都有很多面他现在要进入到这个家庭,甚至后来要变
成这个小孩的爸爸的存在,那他就要改变自己。”成为人父后,约炮成为背底里释放,“
他就是想要找人做爱,不管他是对逝去的人的思念,或是说对自己的压抑,或者说像他每
天在屋子里生活,就是一直承受淑芳阿姨对他的责难、责骂、责备,(可是)从来没有看
过他发泄”。内伤难愈,思念浸泡眼泪,情欲悄声成为背阳面的私领域秘密。
尽管角色为男同志,《亲》片几乎未在旁白提及“同志、同性恋、Gay”等标签字眼,唯一
出现的一次,是林健一绝望向王立维(姚淳耀饰)坦承的昔日报复行为,他说:“我跟你
太太说,你是Gay!”强化下的对白,堆叠出让人崩塌的压迫。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件还满伤心、气愤又可悲的事情这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还满可怜的
。”面对异性恋霸权的压力,林健一被迫共享已婚之夫,“对他来讲是完全无法理喻的事
,你到底把你自己当什么?同志有那么糟吗?”林健一憎恨王立维死守暗柜,但为了秀玉
、为了悠宇(白润音饰),再因内疚感,他被迫踏入柜内,“你看他自己这么恨,最后必
须要变成这个样子,他有多压抑,牺牲多少”。
当健一的身体与生命步入毁坏,悠宇成为那盏生命里的微光。
诚如经典对白“有你我会比较快乐啊”
悠宇温热健一死去的寂心。
莫子仪诠释出内敛却澎湃涌动的情感,凭借《亲爱的房客》获得金马影帝的殊荣。
※致平等:演员的责任
莫子仪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感性发言:“谢谢所有幕前幕后,以及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所有电影工作者们。谢谢你们。最后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赋人权、致电影、致创作,致
生活。”
这句话在典礼后,席卷社群平台、报章媒体,莫子仪成功实践作为演员的责任。
什么是演员的责任?
莫子仪在访谈中曾跟我提及:“自己做一个演员,可以对这个世界有什么贡献?就是会多
想一些社会责任的事。”
他尽可能协助演艺同行,给予支持聆听,甚至出版《失眠的人》阐述镁光灯下的幽暗情绪
。莫自嘲自己虽低调又与世隔绝,但只要在剧场/拍戏遇到年轻演员,皆不吝分享经验,
“我很能了解他们(年轻演员)的感受,我觉得他们在那些时候,没有一个人可以听他们
说话,或是说没有一个人可以陪伴他们。”
《黑风筝》同剧演员张寗反馈:“子仪哥教了我很多东西,他跟我分享了他的过往经验,
很真诚地,热情地这对我来说是很难得、很珍贵的。”
作为一名演员,莫子仪拒绝独善其身,给予后辈分享与陪伴;给予编导多样性跟可能性去
使用,“实话来讲,台湾平均演员的素质还没有很好,那我自己作为一个演员,我可以做
什么来提升台湾演员的素质?那不是去教,而是实际去做。”他让自己成为榜样,“所有
形塑都是功课,都是你可以去做的事情。譬如说更大一点,可以再到社会。”
无畏政治巨兽,莫子仪经常在粉丝团上发声,他强调自己不是要成为教主,而是期勉社会
大众拥有思考、评断、去接受其他存在的能力。“我觉得这很重要。有些议题上不去盲从
,反而是更好的选择,不要跟着所有的媒体”,生活万事就好比戏剧存在多元性,皆有不
同层面观感。“现在我能做的,譬如我这个演员的身分,我可以做的事情,再来我可以触
及的事情,一步一步。我可以拒绝去做的事情,我就直接拒绝,大概是这样。(笑)”
没有标准答案,是莫子仪给的答案。
一段准备充足的得奖感言,让我们不是单一一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人的集合体。
“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赋人权、致电影、致创作,致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金马奖影帝,莫子仪。
作者: serenitymice (静鼠)   2020-11-26 08:25:00
我的天,五楼那个小莫好嫩好Q
作者: minnie080900 (57)   2020-11-26 16:22:00
小莫的思想很有深度内涵QQQQQ之后也继续用表演的热忱活跃下去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