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许多人说无声是熔炉的低配版
我看了觉得不以为然
我觉得看完无声的震撼不下于甚至超过熔炉啊
两部我觉得算是截然不同的电影
许多人觉得无声想说的太多都点到为止
我反而觉得无声的层次更多元更饱满更留给观众思考空间
熔炉里面有很明显的坏人,那就是大人,单方面的大人对小孩施暴
无声你不看到最后,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坏人,甚至男主角也是,学生对学生的连锁反应会
让我想到国中国小
那时候权力的展现是透过暴力和关系,无声则是加了性
有人觉得无声公共汽车上那一段不够刺激跟重口味,但我看到那一幕却沉重无比。可怕的不是
性侵的行为,而是旁边许多孩子都不敢发声装作没事,甚至“习以为常”,那样的气氛让
我不寒而栗,最可怕的它是真实事件。
熔炉孩子不敢反抗仅仅是孩子纯粹无法和大人对抗或对大人力量的惧怕。但无声却演出了
聋哑人最悲哀的处境,比起在这里被欺负,去到外面的世界被当成“异类”还更可怕。当
女主角说出类似当那些欺负她的人都被抓走就没人跟她玩我特别特别的心疼。
我也相信许多人在过去小时候维持友谊的另一面往往要交换一些东西,可能是金钱可能是
扮丑可能是跑腿,对于还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那个年纪,同侪可能是最重要的。
熔炉有很完整清晰的如何打败坏人的过程,无声却跳的很快,这可能是缺点,但我觉得谁
被抓走怎么破案那并不重要。
因为这个已经是庞大的权力结构,而非真的有哪个“元凶”甚至源头也追溯不完,讽刺的
是这件事的台南真实事件坏人们都还在教职,而这就是现实。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
多角度看见聋哑孩子的困境,用影像让我们关注这个议题。
还有一点我喜欢无声把校长塑造的不像罪大恶极的坏人,反观熔炉一看校长的脸你就知道
他是恋童癖。无声的校长时常说的她一口“教育经”甚至差点说服别人,或许她自己也这
么相信着?我觉得最大的关键她不是直接的凶手,而是旁观者或包庇者。长期处在这种环
境她很可能真的以为自己没做错什么,而这也很贴近人性。
先这样有想到再补充,但是我真的觉得无声不输熔炉,它是我近年最后悔也最庆幸有去看
的电影。后悔的是那些场面让我几乎窒息,庆幸的是我能真的用影像去感受和同理21世纪
台湾还有人受着这样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