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观后感想及解读

楼主: IanPan (旅行为下一次出游找灵感)   2020-10-04 17:43:42
一部作品可以引起这么多讨论基本上就算成功了
更不要提 在商业票房上面也算横扫告捷
至于好看不好看 则是个人感受 很难强迫别人接受自己观点
为了负雷在底下骂人家看不懂 因为好雷说人家是工读生 其实都没有意义
毕竟电影好看不好看 还是很主观的
当然 也有一些客观标准可以判断 所谓的电影语言:运镜 剪接 节奏 等说故事的方法
这一部分就牵涉到个人的美学训练 或审美标准 每个人注意的部分各不相同
作品完成后基本上就不属于创作者了 诠释/再书写旁落于观众
观众用各自经验或想像去理解作品 使用的是 创作者留在作品中的线索
电影 应该是第一 然后才是小说 剧照 或其他诠释剧评
如果电影本身的表达能力不足以说服观众 必须事后做功课去补齐缺失的部分
那么要说服别人这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 其实是困难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带着迷妹眼镜 腐眼看人基 自带粉红泡泡滤镜
然而 电影的素材如此多 导演最后选择留下些什么 让他变成什么样的作品
其实也是经过通盘考虑的结果 若因此造成缺漏 也只能说遗憾
然而孩子已经生出来了 就会有自己的人生 需要接受不同的批评
不过 在批评别人长的丑之前 是否应该先思考 自己有资格要求别人符合自己的审美吗
如果世界上所有东西 都跟你想像想要的一样 就完全没有惊奇跟乐趣了
你可以自己去拍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你会发现 同质性太高而没有对话空间
正是因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样子 才会有那么多的差异 才有乐趣可言
由于不符期待 可以骂几声后转身离去 但也可以停下思考 为何不符期待
为何 导演最后选择把作品以如此样貌呈现 是否有其他的考虑?
喜欢王家卫的很喜欢 但不会有人要求 王家卫的作品中应该要加强某些剧情或主题
因为 作为一个作者论符号明显的导演 我们都很清楚享受的是其中那光影音乐的变化
讨厌蔡明亮的也很讨厌 但也说不出来 要怎么样让他的作品更容易入口一点
然而就是日常的琐事如蚂蚁啃咬著皮肤下神经 让你无法平静
一位导演不熟悉出现 我们自动带入 类型电影 的范畴去寻找标准
因为唯有标准化的模板出现了 我们才能够去分析批评 理性归类
所以有了 同志电影 戒严电影 等已经存在的审美需求出现 期望他能完成点新高度
但 也许 人家根本不想去爬那座高山 只想着小确幸的岁月静好 就够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 就是刻在心里的名字 但不要侷限地定义为同志情
任何时代 任何背景 都会有在不对的时间地点遇见对的人的故事
不是每段相遇都可以 日出日落午夜这样下去 很多时候是麦迪逊之桥 或是铁达尼号
彼此曾经如此短暂交织出火光 然后如两条直线在相交后错过 越来越远
其实只是这样简单的初恋小故事 几句话就可以交代完毕
然而对当事人而言 却是史诗般的壮阔 所以如同伊利亚德 奥迪赛 摩诃婆罗多
不厌其烦地岔题出去 描写所有记得的细节 由于太琐碎 以至于迷失了眼 看不清主题
前言结束,下面开始讲人话,有雷,慎入。
其实我是反对以小说或解说来补足电影的,因为那是导演选择割舍的部分。
既然割舍了,就要接受情节缺漏,说好听点是留白。
但实际上,就是看不懂,或是会产生误解。
看了写真书里面的演员功课剧本,发现其实拍摄脚本是非常细腻,
对话都经过设计,环环相扣,并且也都照着拍摄完成了。
所以导演手上其实有很多素材可以剪辑,最后却选择删除很多部分,只留下现在的版本。
没看过北影版,但听说是故事完整的"悲剧",虽然佳构,却缺少些什么。
于是导演重新剪辑上映版,删减支线,保留更多脚色间的互动,专注讲情愫暗生这件事。
(诠释方法不同,故事会有完全不同样貌,比如谁先爱上他的,就是被剪辑救回的电影。)
所以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诚意之作,因为他删除了更多的故事情节,
只留下导演觉得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试图去保留所有情节让电影完整。
所以电影中的很多人物脚色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连功能性都称不上。比如哥哥跟女友。
因为电影早就拍好,无法完全避免这些人物出现的片段,只能保留下来。
取舍,是几乎所有导演都会遇上的事情,尤其是产业生态改变后,
监制或出资方的大手常常喜欢伸进来搅和一下,有时会让故事完全转向。
然而,有些部分被加进来后,会前后呼应让感情更明显。
比如妈妈调整风扇、看着两人相拥,困惑却明白的表情,北影版是没有的,
但由于这个片段,后面看着争吵时,哗啦瞬间留下的眼泪变得更有说服力,
脚色也更立体,比起女角班班,相信大家对于王彩桦的印象更深刻。
母亲的眼泪自然是因为知道事实,想到小孩未来会受的苦而留下的,
就如BIRDY嘶吼哀求时留下的眼泪:"你可不可以不要是咖仔?"。都是为了阿汉而流。
而阿汉的眼泪也是为了自己而流的,他是标准的当局者迷,
虽然看不清,却幸褔,因为被爱着,被自己的母亲、被BIRDY,深深地爱着。
然而那时谁真的懂爱了?阿汉为自己无法得到回应而哭,其实只是不服输。
就像<青蛇>说的:"你连眼泪都不知道是什么,等你知道的时候,你会好痛苦的。
当你觉得自己好多事情都赢定的时候,你怎会有眼泪?"
阿汉真正哭的时候,是一年后在电话亭,他终于懂得失去是什么滋味了。
他从索要的孩子长大了(摩托车 BIRDY的爱),开始懂得放手、懂得爱的不同样貌。
可惜的是,为了壁面过度煽情,只能在MV中看到阿汉哭喊的片段,正片中没有。
而且导演也拿掉了引起观众笑意的,爸爸的问句"什么是咖仔?",让情绪比较不会中断。
对于一个北部观众,确实不懂什么是"咖仔",其次是,真实生活本来就是泪中带笑,
为了符合传统电影美学的情绪堆叠,移除这个片段实在可惜。
因为它可以让观众在饱满的情绪中有喘气的空间,迎接后面更强的冲击,
也可以为脚色在澎湖回归后,没有变成孽子被赶出家门留下说明。
当然,这是每个人审美向度的喜好问题,也许大家更喜欢一路高潮到底。
导演既然做了这个选择,让作品用目前的样貌呈现,其实也挺好。
BIRDY的部分在北影版也是偏少的,在正式版本加回许多眼神之间的互动。
由于视角是从阿汉出发,围绕身边小事展开、家庭冲突、情欲探索与认同之类的。
但,说到这里,不觉得上面这些命题,已经在台湾做了三四十年了吗?
总是家庭或信仰冲突,总是认同困扰,总是在情欲流动试探越界.....太过KITSCH!
如果想看这些命题,完全可以从往年的同志电影中翻出一堆片单来。
难道不能跳脱同志电影的命题,就简简单单做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
关于那懵懂青春时,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情愫,怎样成长又因为误会而夭折的故事?
一个关于多年后回望少年时,为当时的单纯或愚蠢哑然失笑的故事。
不要像<谁先爱上他的>或<亲爱的房客>那种失去挚爱的椎心与后续的新式家庭议题,
讲的是最初、最简单也最纯粹,却一样椎心:失去的初恋。
在回忆里面拼拼凑凑,拾捡起彼此间的点滴,细节都忘记了,只记得你真挚的眼神。
所以我们看见的片羽吉光,虽然破碎,但底下流动的情感却是真实而炙热的。
在那个还不知道什么是爱的年纪,只是单纯地喜欢,想要永远在一起,
直到某天才意识到,难道这就是爱情?于是,摸索着想要更多、更确定的回应。
从阿汉的角度就是:BIRDY你坏坏,不娶何撩。如果不能爱我,干嘛对我那么好?
但其实,BIRDY应该是更早意识到自己陷进去的人,只是一开始他也不知道那是爱,
只是觉得很舒服,就是想要待在阿汉身边,挤在小小的床上,感受对方的体温,
母亲早逝、父亲忙碌,家庭缺乏温暖的BIRDY,却在阿汉身上看见自己想要的样子。
正如阿汉被BIRDY的疯狂吸引,BIRDY却渴望阿汉的平淡。
只是不如阿汉的单纯,BIRDY知道无法逃开这个世界的坏。
所以,当BIRDY发现那是爱之后,他选择在一旁默默注视著家汉,不再跨前一步。
然而当他发现,阿汉也爱自己时,他心底浮现的不是窃喜,而是难过。
身为边缘人体会过被主流价值霸凌的痛苦,自然不会希望对方也走上荆棘的道路。
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开对方,然而即便嘴巴说不要,身体还是诚实的。
BIRDY的眼神永远都是如此织热地追着阿汉,那就是阿汉感受到的"在乎"。
偷偷地、能再多看一眼,都是幸福,只要我们不说破,就能够永远留在这里。
忌妒是一条蛇,不但会吃掉你的心,也打破由单纯天真建构起来的平衡,
亚当与夏娃被迫面对他们赤身裸体的事实,并被赶出伊甸园,开始受苦与流浪。
恋人是盲目的,眼中冒着火焰,只能看见彼此。
他们多希望在一起的日子就是世界末日,那就不用体会分离的滋味。
我是如此享受着,青年演员兼眼波的流动,单纯地只有幸福,不懂悲伤的滋味。
就像爱情毫无逻辑可言,来的突然,但也会去的突然。
就算三四个月后我再也不会翻动写真书或小说,那又如何?
曾经爱过的每个瞬间,都已经成构成我的一部分,永远不会改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