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版请于连结:
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2599123383332873541335542/4228133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台湾人在美国,家与梦想的拔河
电影原名:Tigertail
随着台湾本土意识的崛起,不只是台湾土地上的人开始回过头将过往放眼国外的视野,重
新回到台湾文化与发掘特色,也勾起许多已经在国外工作、成家立业现在因疫情无法回国
有着思乡情的台湾人。乡愁从过去“台北不是我的家”南部到北部打拼,到现在隔了一个
太平洋美国与台湾的“幸福路上”,梦走的越远,家还在远方。
由台湾在每的华裔导演拍摄出的乡愁故事《虎尾》,是一部说著上一辈因梦想与追求更好
的水平而远居美国的台湾人故事,故事以男主角品瑞抛弃下一切,选择到美国圆他的一场
梦,当年的择善固执像是遗传到他下一代的女儿身上,多年无法对话的父女,如今正学着
认识自己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
乡愁这个主题其实常在台湾出现,不管是外省人因政治因素被国民政府强制带来台湾、或
是台湾人离乡背井到大城市工作、还是原住民在那都市与传统间对于部落的认同等,都不
免显示出“家”对于台湾人或华人的重要性。
不管是从台语《故乡》唱到原民歌手的《流浪记》,现实与梦想随着时间越拉越远,远到
不在台湾土地上踏上他乡语,远在从台湾话变成了英文对句,这也是现在许多在国外求学
的学子与工作人们在无人的夜所想起一点点过去的台湾岛。
《虎尾》是一部带着乡愁、梦想还有家,跨恒数十年的三、四代从台移居美国的家族故事
。从戒严时代一直说到改革开放、从打拼故事说到感情世界与女人男人之间彼此都放弃和
牺牲了什么,得到的却是差强人意。
电影在透过各种人事物的时间交错,表达人物的心境与一个时代的改变,而勾起许多华裔
或台湾观众的故乡情怀,并且用世代的碰撞如主角跟母亲、主角跟女儿等,来去世续说什
么都变了,但什么却仍然在原处没有改变。
不过这部电影虽然以缓和且平稳的方式叙述故事,但《虎尾》并不能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除了故事太过拖踏,关于主角跟女儿彼此间的误会与告解还有长时间的不合几乎都在最后
十几分钟和解了。
而且关于母亲的故事篇幅更是过短,甚至还比不上主角的两段爱情。要说的事情很多,但
在分配上却没有拿捏好,电影说是《虎尾》却对于云林虎尾镇的描述基本没有,甚至连母
亲工作的糖厂与甘蔗田都没交待清楚,只剩下一篇篇美国与过于文艺的爱情戏。
虽然说《虎尾》的演员基本都是已经有着老经验且演出这种戏码驾轻就熟的狠角色,只需
一个眼神举手投足间,就让人感觉到电影的韵味以故事性。但有种事情却被忽略了,也就
是台湾口音这件事。
由外省人或香港演员来演台湾故事并非不行,但如同一些美国影集和外国演员在饰演角色
时会去揣摩如英格兰人说英文和纽约客说美语的差异点,甚至在日本也有大阪腔和东京正
统日文的差异,字正腔圆的声腔实在让人不是很能入戏,虽然对于欧美或华裔可以接受,
但对于台湾观众总是容易为了这个细节而出戏。
有趣的是在《虎尾》整体来说在台湾拍摄的部分其实很难定义主角品瑞的成长背景,例如
明明是糖厂工人却在那个年代可以跟女孩去高级餐馆吃饭、或是母亲说流利的台语,品瑞
却一句台语都未说,甚至出现虎尾建国二村空军外省眷村等,都让主角是外省人或是本省
人的背景模糊,只能统整出一个混杂的台湾样貌。
可以说导演在说起这个名为《虎尾》的故事时,其实还是在说一个《纽约》的故事,他强
调的不是故乡而是思乡,一个永远活在记忆与梦中的台湾背景。
但整体来说《虎尾》这部电影虽然跟虎尾没什么关系(个人觉得最有关系的是导演双亲在
移民前是在虎尾镇上当医生与老师),却很符合欧美观众的那种异乡情怀,也满足华人对
于“乡愁符号”的想法。
走过中华民国眷村、母亲说著台语、自己说著北京腔中文、生活在纽约,这种电影背景混
乱其实也反映出现实中欧美台湾华裔的困惑,台湾在自己眼中是个什么样的家,或是根本
是毫无记忆的地方.只能想像出一个名为“乡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