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影评|我不想当大哥已经很久了──角头音乐《我不流行二十年》
https://vocus.cc/filmaholic/5e659d9efd897800018ec101 文/张砚拓
由角头文化发行,以“角头音乐”灵魂人物张四十三为拍摄客体的《我不流行二十年》,
是一部跟你想的不一样的纪录片。一般来说,自己出品的纪录片最怕变成歌功颂德大全,
然而《我不流行二十年》不但非角头二十年的辉煌战果、筚路蓝缕的整理,它还有点厌世
──这部片拍的是二十年后,已经觉得疲惫和厌烦的张四十三,在苦恼着要怎么结束角头
音乐、“要不要把它卖掉?”的过程
更精准地说:这是他在说服你我,说服长年支持和敬佩角头的台湾乐迷们:“拜托让我走
吧...”的心情录。
成立于 20 世纪末的角头音乐,对台湾独立音乐的贡献无庸置疑,超过二十座金曲奖、金
音奖,挖掘了陈建年、纪晓君、昊恩家家、南王姐妹花......,一切全凭张四十三一个人
的毅力:唱片不卖没关系,设计师自有想法他不干涉,签约不为了绑住商机,歌手忠于
自己的音乐最重要。这样的经营方式听起来像菩萨,但这不就是典型艺文领域的理想家的
样子吗?他知道,创作者最大的活力和原创性,往往存在他们不须考量“市场”的时期
──这不是说,有商业性和商业包装的就不会是好艺术,而是当这一切都没有的时候,
仍然想要作,那肯定是只靠热忱,只为了自己,只为爱。
这样的理想性,不得不说,真是让《酿电影》的我们忍不住心同此理,对号入座。站在影
评的角度,这也的确是一部距离拿捏、节奏掌握、素材选拼、脉络情感都成熟的纪录片,
然而《我不流行二十年》最有力的,是把这样一个回望的故事,总结的故事,从套路脱离
,那让“今天”已经不再是“昨日”的,不是大环境的变迁,不是命运的捉弄,不是浮华
虚名的必叫人堕落,而是“心境不同”了。
整部《我不流行二十年》,是导演龙男.以撒克.凡亚思跟拍张四十三去一一拜访老友:
在角头练功扬名的设计师萧青阳,角头一哥之“台湾最会唱歌的警察”陈建年,在二二八
公园静坐的巴奈,还有角头的会计师(兼掌厨)以及元老企划等等,跟他们聊他该怎么结
束,要如何放下,“要不要卖给中资?”
而虽然这个卖或不卖的悬疑,是钓住观众的张力,在这过程里,看他一点点道出心声:二
十年真的够了,真的累了,“唱片做一张赔一张啊!虽然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可是我很
清楚知道内心是很空虚的。”或许你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我们都景仰的)不懂得踩刹
车的理想主义者,在早早烧尽自己被现实幻灭、和被神选中而大大成功(但怎样叫成功?
)的两极之外,可能有的第三种样子。
三十几岁的时候,人需要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所以没赚钱没关系,知道自己催生了什么、
帮助了什么、给予了什么,就足以充实。但是二十年了,催生和给予得够多了,五十多岁
的他只想要一个“海边的小木屋”,当自我实现已经实现够多次,人总是会疲乏,会需要
休息,需要放下担子。
这的确提醒了我们,燃烧热情的事业不但不能只吃空气,热情的来源也和人生阶段有关。
张四十三说,他现在的焦虑除了没热情、否定自己,更重要的是“无法超越”一一是呀,
当角头当了二十多年,扛着“台湾最有种的独立厂牌”的招牌这么久,此等功勋要怎么超
越?天晓得。
看《我不流行二十年》,观众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看一段辉煌历史,又同时会意识到那个被
拍摄的、跟你同样在回望这段历史的主角的“那又怎样?”──当然你知道那很怎样,其
实他也知道。不过角头本来就很难当一辈子,何况看多了电影的你一定知道:角头要怎么
停止当角头,那才是更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