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 1917,那年四月六日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0-02-04 15:01:19
有一篇有某位版友在文章中提到了奥斯卡热门电影的“大美国主义”,也提到了今年入围片中有《1917》这部令他一度产生大美国主义的错觉。这当然非常可能只是个错觉,此片虽有美国公司与美资,但内容彻底是英国以及大英帝国海外军人的故事,路人配角顶多有德国与法国。那美国呢?
电影开场前的字幕:1917,4月6日。
这一天,是山姆曼德斯的爷爷 Alfred 当传令兵去出抢救任务的日子吗?
看来不是,找访谈就可知道, Alfred 传令抢救的故事,在1917年10月。
那 1917 年 4月又发生了什么事?
查一查一战西线战史就知,那时西线的大战役是 Battle of Arras,
这仗从 4/9 打到 5/16,在本片 4/6下午到 4/7清晨戏份之后的两天就正式开打了!
而本片 Schofield拼命寻找的小镇 Ecoust-Saint-Mein,就在 Arras东南边不远处。
这小镇正位于兴登堡防线上,在这两天还算是德军占领,要在这战役让协约国解放。
回顾一下西线重要战役的时序:
Battle of the Somme, 1916/07/01-11/18 (140天) 英军损失最惨
Battle of Verdun, 1916/02/21-12/18 (302天) 法军损失最惨
Battle of Arras, 1917/04/09-05/16 ( 38天) 大英帝国军为主
Battle of the Aisne, 1917/04/16-05/09 ( 24天) 法军为主,俄军协同
看得出来西线英法两点对德,两场极长消耗战各损失几十万人却只有少少成果后,
军心与两国民心都已极疲惫,英法两国也都赔上了一位首相下台,终于冬季暂休。
这民心很矛盾,一方面已经受不了消耗战,另一方面又希望战争速战速决快结束。
于是才有英法俄两线协同计画的“春季攻势”,谈好久才谈成仅西线的四月攻势。
而在这1917年一月到三月,在迎接四月攻势之前,协约国和德国两方各自的行动是:
Operations on the Ancre ,英法方的小规模进攻,进占观察点已让广大德军位置现形。
Operation Alberich ,德退守真正坚强的兴登堡防线,缩短防线并扰乱敌军计画。
于是看来,这一切背景,几乎是完全符合《1917》的电影背景!
而且电影里这个“第二营”2nd Devon 在史实中也是一路追着德军到了兴登堡防线前,
史实他们也做各种小规模进攻、持续有战损,听BC饰演的麦肯锡上校快说来都快爆气了!
关于史实这 2nd Devon的一战历程,可参考以下网页整理:
https://www.keepmilitarymuseum.org/history/first+world+war/the+devonshire+regiment/the+second+battalion
缩短版:https://bit.ly/31w324C
上面这整理中,并没提到 2nd Devon如何参与 Battle of Arras (1917/04/09-05/06),
只提到他们参与了再下下场更血腥的 Battle of Passchendaele (1917/07/31-11/10)。
不知到底在 Arras他们有没参与进攻?抑或轮休后方?或是既已在防线前就按兵不动?
反正本片主要就在 Arras全面开战前的 4/6-4/7设定个他们的独自进攻,让主角解救。
只是 1917 年4月6日,还发生了什么事?
更大的事,是美国就在这天,终于对德国宣战了!
在此之前,美国虽然一百年来与英国贸易往来密切,但移民组成也众多,
英法裔美国人当然亲英法,但也有爱尔兰裔、北欧裔与德裔美人不亲英法。
总之美国处于一个达不成共识的不干预状态,只趁机提供协约国物资赚战争财。
就像二战初期一样,美国总是孤悬海外不干预,自扫门前雪顺便赚一点。
只是,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崛起扩张的方式,美国民情也一步步偏向反德。
一来有德国入侵比利时的非人道劫掠、二来 1915 年爆发鲁斯塔尼亚号事件、
三来德国在 1917 年二月重启无限潜艇战、四来 1917 一月爆出齐玛曼电报、
到 1917 三月德国外交部长公开承认电报为真!于是 4/6美国民意终于促成了宣战。
美国参与两次大战,乃至未来成为世界警察,背后负面的政经盘算且先不提。
但它正面的正义使命感一直很清楚:要积极帮助世界拨乱反正,不置身事外。
以二战来说,当然就是要围堵欧洲亚洲两面的德日法西斯极权扩张,完全是正当。
以一战来说,则是威尔逊“民族自决”:德奥鄂老帝国退散、让地方建民族国家。
不论对高层来说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如何,对基层来说“不置身事外”就是:
我们美欧本为兄弟之邦、更细一点说是美英本为兄弟之邦,兄弟的战争不能坐视。
其实英国在一战开战的直接原因,也不是什么大历史中的“英法俄三国协约”,
而在名份上,是基于英国皇室和比利时皇室同源的兄弟之邦情谊,
在法律面上,更是 1839 年《伦敦条约》英国主持列强签约的“保障比利时中立”,
中立国比利时的主权一旦被破坏,英法根据条约义务都要出兵代为保障。
(没办法,谁叫德国要攻法国不愿正面攻,就喜欢借道平坦的比利时)
这国家层次上的“兄弟”概念,我个人认为有在本片个人层次的“兄弟”上得到呼应。
以下可能比较“蓝色窗帘”地对客观剧情提出主观意义的解读,若不喜欢建议左转:
本片主角两人组 Schofield & Blake,尽管两人都是英国人,
但我认为他们在 1917/04/06 站起来出发上战场,也象征著美国“不置身事外”。
其中 Blake天真却满怀理想,他本来就积极干预乐于助人,何况是他亲“兄弟”;
而 Schofield却历经沧桑,倾向自扫门前雪,理想与荣誉?不如换酒或换牛奶喝。
接令出发时,Schofield 叫 Blake从长计议,被回“你冷静?因为不是你兄弟!”
Schofield 的问题的确是不觉得别人是兄弟,自己处境已很惨、干嘛淌人家浑水?
但当他们风景如画看着飞机天上打、谁知掉下来?这场大战没人能“置身事外”;
当 Schofield抱着 Blake继承他的哥哥与妈妈,这场大战也没人“不是我兄弟”;
当 Schofield遇见不认识但同样说笑也热心拍拍的友军,有泥沼大家一起扛出来!
说到底,在战争时亲人不在身边,我的哥哥就是你哥哥,我的妈妈就是你妈妈,
距离放远一点,所有遇见的陌生人都是我兄弟,他的性命都犹如我亲人的性命,
我在这里努力救别人亲人的性命,别人也会在别处努力救我亲人的性命。
在无法回家的绝望中,也许这种“不置身事外”的默契,就是唯一的希望吧?
当然啦,美国在一战初次大扩军、二战拯救世界后,慢慢走上了世界警察的今天。
英国这样干预世界的历史更久,也许在美国是“昭昭天命”在英国就是“骑士精神”?
它们背后的负面阴谋自有其他很多批判“大美国主义”或“大英后殖民”的电影去拍,
但回首一二战,难道我们希望历史重来他们自扫门前雪自作壁上观?那也不至于。
总之,《1917》这样的电影,好好彰显了这“不置身事外”的异己互助人生观,
这和最近网友常常拿来比较的诺兰片《敦克尔克》其实诉求的精神都是一样的,
我们就珍惜那舍己为人不离不弃的精神,在和平的今日试着学习实践一点点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