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onodie (阴影面纸)
2020-01-20 01:49:46雷文防雷资讯页
大家好,因为真心喜欢这部电影,随想随记结果就是太长。
所以先在此示警,文过长(真心太长)、大雷、慎入。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去年就从外媒上知道这部片,但实话说就仅止于知道而已,没特别期待,即便身边有朋友
对我狂推,我也仍然差不多“如果有时间有心情的话看一下无妨”这样的程度而已,毕竟
身处影像泛滥的年代,节目太多了,很难有什么非看不可,或者错过会后悔的冲动了。但
看完深深的被击中了,并且感谢自己有走进戏院XD。
1.最有趣,也最激赏的一点。这是一部古装片,却又很“当代”,但完全不会让人有时空
错置、诠释硬套的感觉,它处理得很自然。我说的自然是,不论从古代还是从现代的眼光
来看,人的反应与选择都使人信服。旧时代父权结构对女性的限制当然是必备元素,但你
也会相信在那个18世纪的海岛上,女性会有想要挣脱束缚、从禁锢中独立觉醒这种近代的
思维,只不过在历史洪流中被抹去了。这种当代性的思考很精巧的在这个架构于古代时空
的爱情故事里流泄出来,而不会让人觉得“穿着古装说著当代的话”,片中人物做着古人
该做的事,但却能有空间让我们用当代的思维去观看。诚然,这部古装片显然不是那种经
现代审美渲染的精美古装,视觉上贩卖时代风情,拿旧社会布景当作娱乐借口、而骨子里
其实是现代消费型的浮华幻想式电影(是的,古装电影很大比例上都是这种)。
2.当我们使用“当代”这个词汇的时候,不免又要回到“什么是当代电影”这种吊书袋的
问题上。在当代制作的电影就是“当代电影”吗?显然不是。许多电影虽然是当代制作的
,但就是有股过时的感觉(思想、或者手法上的陈旧、太古典或者浓得化不开的学院气~
)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讲,她认为“当代的”应该要是电影本身,“当代”不是指你观看的
对象(影像、年代或者议题),而是你观看的方式,一个没有被陈述过的角度,它真实,
而且被现在的观众需要。以这点来说,我觉得她做到了,一部古装的“当代”电影,我觉
得这很酷,我非常欣赏这种能在精神上穿越时空引起共鸣的感觉,这是了不起的能力。
3.承上,把人的情感连结在一起是说故事最根本的需要,想一想我们身处的媒体串流时代
,有多少电影忘记这件事情了?现在最不缺的,恐怕就是那些视听上极尽轰炸的精美电影
了,但有几部真的能深深地跟内心连在一起?恐怕不会很多。燃烧女子全片拍得十分精简
,不论是内景还是外景、服装、摄影机构图与运动、演员的人数还有表演,都走一个低限
极简风,但在精神上和官能上又很juice(一下找不到更适合的词),借由女画家的一个
秘密委托性绘画任务开始,跟恋人相识相恋到离别的故事。故事是简单到不行的“夏日恋
情”类,(所谓的夏日不是指夏天,而是指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但层次很多,它非常
克制,但又切入很深。以爱情故事来讲,这个故事很纯情,画家与模特的女女恋这个画框
小小的,但望进去却发现故事的视角幅员非常的广,从最小的人的欲望,到整个时代社会
的结构,一层一层全折在里面了,在很有限的舞台上,用小故事做大文章真的是高端写作
,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坎城把最佳剧本奖颁给燃烧女子。
4.继续承上。这是一部非常看重观众参与的电影,导演在这上面非常有耐心,精心地将要
表述的东西层层叠起,而不急着在观众面前抖包袱,粗暴地说“你看这里有阶级的落差、
权势或者智力上的不平等,还有原始性欲的诱惑喔~”而这些强弱地位的关系,是传统剧
本写作上普遍且典型的编织情节工具。但导演显然刻意避开了上述所有的一切,小心翼翼
地把观众的视角控制在跟画家一样的位置,我们知道看到的都和她一样多,所以当女画家
跟着小姐在岛上逛来逛去时,我们也就跟她一样一起看着小姐的后脑勺,想着斗篷后面的
金发女人到底是什么样?这位连家中女仆都不太了解的小姐心中到底在翻腾什么?
身为观众的我们跟画家的情绪是一模一样的,她有多好奇我们也就有多好奇,正是这种带
入感,所以每一次当饰演小姐的Adele突然转身、或抬起眼望向镜头的时候,你都会觉得
她不是在看着画家,而是正在看着座位上的你。我们不是旁观的人,我们也参与在这段互
相凝视的关系之中,这种强烈亲密性的表达始终是电影这个媒材最强势的领域(这专属于
电影院,眼睛特写的力量在手机电脑等小萤幕上还感受不到),这里要注意,并不是说很
大胆露骨地展示禁忌性场面、或者疯狂特写就能达到这种亲密的效果,这必须要把观众按
在“与角色情感互动”的位置上才能产生,否则很容易就沦为奇观式的表演,只满足肉体
上的窥视欲。
直白地讲,片中的人物不主动向观众暴露什么东西(虽然她们可以),而是让观众自己透
过一次次与片中人物“对视”,最终抵达最热情柔软的那一块。在这里很直接联想到另外
两部也是以轰轰烈烈的女女恋为主题而受到观众喜爱的电影,阿布戴枫_西胥的“蓝色是
最温暖的蓝色”与朴赞郁的“下女的诱惑”,我其实是喜欢这两部电影的,但这两部电影
的性场面总是有那么一两刻让我觉得“怎么又来了”,“还要弄多久”、“需要到这样吗
?”我不是道德魔人,从来不抗拒那些超大尺度所带来的娱乐,也不是不能欣赏那种刺激
,只是那种“暴露式”的展示在当下实在是把我从故事里拖了出来,硬是送进A片的世界
里了,这是一种干扰。如果只是想要知道女同志怎么做爱,升高脑内某种激素,实在不需
要去到戏院里去坐超过两个小时啊,已经是网络串流的时代了,在家不是比较舒服吗?
(大误XD)
5.试着来写写技术上的东西,但这片比较难写。视觉上的调度很容易写,但这一片的视觉
走极简风,它的调度集中在心理位置的转换上,但其实这里面扎扎实实都是硬马硬桥的电
影技术,还有对电影传统的承接。对经典电影有点涉猎的观众应该很容易想到希区考克的
“迷魂记”还有柏格曼的“假面”。迷魂记是一个退休警探接受一个秘密委托,去跟踪一
个充满谜团的女性(没错,就是个金发女子),最后陷入诡计般的情海中。电影的前半部
就是一部“凝视”的电影,男主暗中观察女主,试图将对方的身份拼凑出来的,那个形象
到最后翻转了两人的关系。希胖子是一个非常知到什么是欲望的导演,而Sciamma(本片
导演)在访谈里也从不闪避,燃烧女子就是一部关于“欲望如何升起然后燃烧”的电影,
这种“暗中观察最后爱上对象”的梗,在男导演跟女导演的手里就是不一样XD
一样有进退失据的焦心,也都有感官上的晕眩,但,男女大不同也就在这里。凡庇荫、操
控、侵犯、占有,任何跟强弱位置有关的传统叙事偏好之物Sciamma统统不要(然而这些
是希区大导、或者大部分男性导演的爱),Sciamma当然熟悉这些,观众现在所习惯的电
影语法其实就是以男性目光所建立,Sciamma无法不使用这样的语言说故事,所以她在人
物设定上处心积虑刻意为之,就要把两个主角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一个不愿配合的模特儿
和一个必须要完成委托的画家,扭转了传统上缪思无声被动、创造者主动有力的刻板印象
。
另外一个平等则很有意思的以限制的方式展现:来自于社会(或者父权)对女性的无形制
约:一个即便父亲过世了也不能自主的富家小姐,和一个虽然拥有专业且赖以维生、但却
不得不依附在父亲名下的女画家。
难免有些评论认为导演实在太“厌男”,太女性主义先行,但我并不觉得导演真的有意把
性别观点放在台面上激辩到至死方休,她都把人物放逐到偏远的岛上去了,远离男性群体
,整片就只认真画画认真看对方和认真谈恋爱,这样都还有人有意见,不就落实了世界对
女性真的十分专制吗?都把故事限制在天涯海角了,画家甚至不敢要求小姐跟她私奔,这
样还不行XD我甚至不觉得主创人员愿意把什么female gaze挂在嘴边一路讲,不就是在
讲gaze而已嘛,都是人啊,男人看,女人当然也看,如果没有人先用male gaze来区分,
会有人这么在意什么是female gaze吗?
6.不能否认这是一部节奏比较缓慢的电影,也正因为如此,编导非常用心铺排小姐的出场
,她极其用心地将所有线索指向小姐,先是绘画教室,片中的观看者(画家)先是以一个
被看物(给学生练习当模特)登场,是一群少女学习观看的启蒙老师,还不忘提醒大家
“不要急,花时间好好看看我”(回想起来这里满幽默的,编导忍不住叫我们要好好看电
影诶~),然后电影的关键性场面,也就是视觉化的片名,直接有力地秀出来了,一幅带
有神秘色彩的“燃烧女子的画像”。
回忆紧接登场,画家出海,画具掉到海里,面对满船水手,画家没有一句废话外套一脱就
自己跳下捞,上岸后自己扛画具、自己烤干、自己抽菸、自己拿宵夜吃、活脱脱一个职业
独立女性的行动紧凑展现,在向我们介绍画家性格的同时,也持续营造对小姐的悬疑感,
一个刚刚才从修道院被接回来、连侍女都不甚知晓的小姐,自杀者遗族,一幅看起来很不
吉祥的未完成肖像,还有之前被折磨到崩溃的男画家,在我们以为小姐就要登场的时候却
只是侍女抱着裙子来给画家审视,如此吊著观众超过十五分钟小姐才登场(饼干屑一路撒
得有够长),还不正面给你看,她穿着一件星战式的斗篷,先一口气迎风冲到悬崖边才要
回头,这是我自去年至今看到最用心烘托的人物亮相,这种写作才是真正的角色登场。
这一回头,角色之间的关系全部定位了(包括身为观众的我们),而且富有节奏感(不知
道我在说什么的就再去听一次四季吧),先给一些悬疑的提示、一些悬置的静默、然后一
气地冲出来,主角亮相啦~
7.不知道要说Sciamma很有野心还是很气硬,偏要选难走的路走。既然“平等”是她的诉
求,不要那些戏剧上好操作的地位强弱、诱惑的关系(编剧的最爱:谁想要从谁那边得
到什么),这势必有风险,因为有对比有强弱,比较容易经营可见可感的冲突,对观众
会友善很多。既然她选择不要,那她就一定就得拿别的东西来支撑她的情节,所以这片
前三分之一是悬疑的猜测“小姐是什么人?只凭散步就可以画出肖像吗?”,两个人都
掩盖了自己。中段画家亮牌自己的身份,但小姐用自己的目光扭转了她与画家之间观看
与被看的关系,我们忍不住又开始猜想,“这幅画真的能画完吗?”“这种情感燃烧下去
要指向哪里?”第三段则跳脱了传统编剧最爱使用的dilemma(左右为难的困境),
完成画像小姐就是别人的了,“她该不该把它画完?”Sciamma直接超脱这个困境,
她们互相亲吻、拥抱流泪,以另一种内在的眼光来超越(这是我们一起有意识、不为旁人
、定位自身情感存在的合作)。完全是两个人自己的共识与决定,痛苦是免不了的,但她
们是一起做好准备的,她们一起努力不让这段关系里混有后悔。在交换画像时的那种满足
、平静与从容,最后同床夜话的相互珍重,堆叠到小姐穿着嫁衣喊“回过头来吧”,画家
多么清楚这个回头象征著什么,也是很勇敢地转过头来。那个平等是两造双方一起努力到
最后的,回溯所有伟大的爱情片,爱情双方势均力敌,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一方放弃、掉
队的恐怕不多吧?
8.小姐在片中名符其实地着火了两次(一次是画,一次是小姐本人),都是在中段,那个
意象其实非常危险,有种献祭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追求觉醒的女子常常都付出毁灭
的代价。透过夜晚篝火的火焰,不论是小姐还是画家,她们的眼光是着迷且坚定的,特别
是小姐,即便看到自己身上著了火也仍然要再看向画家,还有什么宣告能比这个有力?
“爱火燃烧”这种感觉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它剧烈、但很抽象,所以每当要落实在具体
表达时非常容易落于俗套,Sciamma成功地把这个象征完全直白展现且毫无做作之气,完
全归功于她前段的耐心与克制,那一刻是炖出来的,篝火与吟唱所铺陈的气氛震颤愉悦与
神秘交织,完全是恋爱中人心中爱恋的样貌,放火放得不肉麻不搧情很难诶~
紧接海边岩洞一景,我们的恋人终于得到对方的吻,在这里还耍弄了一下希区考克式技巧
,小姐放开画家的手出画,摄影机跟着摇过去,但我们已看不到她,我们的目光不由自主
地寻找她(此时我们的情绪与画家完全同步),画家跟了上来,小姐在不远处等着她(当
然也是等着我们),希胖最喜欢以这种方式与他的leading lady接触了,重点是必须要确
保观众的情绪完全参与其中,Sciamma在这里做了一模一样的事情。
不得不称赞一下造型,那条蒙面的围巾实在太妙了,那个厚薄非常微妙,太厚不性感,太
薄就没有禁忌,接吻前还要把面巾先解下来,真是把渴望撩到最高点,谁说性感一定得靠
脱衣
服?
8.这部片另外会让人联想到的是柏格曼的“假面”,可能同样是两个女人在一个隔离的空
间,互相展开精神上的探索,还有某些镜位类似吧。但我会觉得是素材上的相近,但精神
上完全不像,虽然那种扭转角色关系的手法颇为类似,但伯格曼那个是近乎毁灭的痛苦拷
问,Sciamma的则是一首引人传唱的诗歌,就像她们在片中一起阅读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西
的神话。
9.摄影师克莱儿玛松(Claire Mathon)很棒,这部戏里特别是中景镜头近乎完美
(所谓的中景简单说就是既能够把空间关系都交代进来,人物肢体与表情又都还能够看得
很清楚的距离)。中景就是要能够说很多,而且要很美,构图啦、平衡啦、光线啦、人物
关系啦、对动态的捕捉等,中景镜头是最能够展现导演驾驭自信的镜头,燃烧女子的中景
都很饱满,优美且信心十足。海边的景挑得很好,与人物的内心景图相辅相成(这就是一
部情感与视觉上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片子XD)。8K摄影机在光线与颜色的过渡上非常细
致,当然道具的质感还有女演员的皮肤也是很挑战的,我对导演这么坦然拍摄前女友的
皱纹感到无比佩服(但看到后面却很顺眼,只能说演员有魅力吧XD)。
10.我听到同场男性观众对性爱场面点到为止的叹气声,对此不予置评,毕竟每个人对电
影
的期待不尽相同。只能说导演就是避免展示那种东西,Noemie Merlant对我来说是新面孔
我不熟悉,但Adele Haenel可是自从影以来就没有避讳过脱衣服(虽然她第一次裸戏的年
纪还是有吓到我),尺度大的性场面她是非常有经验的,但就在某场QA里她说的,她觉
得在她大部分的经验里,裸戏永远是最不舒服的,一旦现场有人裸体,不单是演员自己很
有压力,连带的导演和工作人员也都会很紧张,大家会急着想拍得又好又快,好把衣服赶
快穿回去,最后演员就只能很无助地对着镜头摆弄身体。她指出那是非常容易使导演
“丧失想像力和幽默感”的时刻,所以燃烧女子选择不那么做(即便她们可以),她们不
是没有脱衣,只是她们不做“那种性表演”,但性场面还是有的,出来的时候该有的震撼
对我来说是一点也没少,就是那个一眼认不出那到底是什么部位的腋窝XD我第一时间的
反应是,哇靠,这尺度也大得太离谱了,法国演员已经奉献到这种程度了啊?结果镜头一
摆,就领略到导演的玩心XD
11.Sciamma并不是那种内向沈溺型的作者,相反的,她相当积极外向、甚至是很政治的,
她和Haenel显然都积极认同电影在政治上的力量与价值。看看片中的人物,即便所面对的
限制不同,母亲、小姐、画家、女仆,每一个都是自己做决定的主动性女人。虽然我觉得
,女同志导演+女同志故事+女同志演员+女性工作人员实在太容易引起政治攻防了,即
便这是一个爱情故事XD。
这部戏的起点很私密(Sciamma是想着Adele写的),导演与演员的之间的私人关系不论戏
内还是戏外都相互延伸,丰富了这个作品的同时或许也拖累了它,它显然侷限了某些视角
(但反过来想,电影画框不就是这种概念?)至少这层互文的关系是引人联想的,凡成功
的故事都需要这个。可贵的是两人对此坦然毫不扭捏。
Sciamma和Haenel之间的历史不算短,除了恋人与导演,S还身兼了朋友、导师还有老板
、甚至拯救者(不知道的人可去google一下Haenel曾遭性骚扰的新闻)等多样的关系,这
里面肯定有许多可以喂饱媒体的东西,但导演在宣传时最多就只讲到:“我们是一起长大
的。”所以我想这部片如此避免暴露与猎奇(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除了身为女性
对自身的保护之外,更多的是两人对过去情谊的尊重与爱护,这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纯洁
,这点很动人。好聚好散多么难啊(虽然不干我们的事),但看到有人身体力行地站出来
告诉大家她们相信这件事让人很动容。
12.延伸前一点,人类是一种非常仰赖过去与未来的生物,将回忆与经验重新编织,对当
下做出反应而延伸到未来,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类从事创造性事物时会历经的过程。
片中两人作画的情节就是这种进程的体现,在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她们不在彼此的身边,
但又在彼此的回忆里。要说是给前女友的情书也好,对过去恋情的纪念也罢,有多强烈的
激情就需要多强大的理性才能把这些幽微在银幕上完整呈现出来(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基于跟情侣一起工作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工作经验(热恋ing与分手两种状况的couple
我都经历过),认真觉得Heanel和Sciamma之间的爱非常成熟,两人也不愧对自己的专业
。
13.讲完情侣要来讲演员了。Adele Haenel一直以来就是气场很强的演员,感谢casting为
大家找来了另一个一样具存在感,一样能扛得起全程凝视的,也给得出相等回应的对手演
员Noemie Merlant,chemistry这种东西是一翻两瞪眼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Adele的特色是那种令人坐立难安的张力,Noemie的英气则含有一种恬静,简单一句话,
赏心悦目。
14.尾声,这是一部没有配乐的电影,但爱情电影总需要一首具标志性的主题曲,而在燃
烧女子里是以戏剧现场音乐的方式出现。Sciamma选了韦瓦第的传世名作,小提琴协奏曲
“四季”里面的“夏”。小时候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夏,很生动没错,但相对于其他季节
就是太狂暴了,今天听起来狂风暴雨的感觉依旧(导演还选了一个相当狂暴的录音版本)
,但我现在能够欣赏这种扑面砸来的美了,我想这就是电影的力量XD
用一个故事给你一个切入点,当故事揭露的同时也揭露了观众自身私密的感觉(最后那颗
长镜头就是这个意思吧),当我们回到自己的世界时,我们得到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乐声中的小姐到底知不知道画家正看着她,但我们能够肯定的是
,在那一刻,她们在彼此心中热烈的存在着。“夏”的狂暴注解了这一切。
打完收工。再次抱歉文打得太长。我自己是在大选前几天看了这部电影的,大大缓解了我
在选战新闻轰炸下的焦虑,回乡投票时我心中无比平静,真心感谢有这部电影出现XD
看起来这部戏在院线会挺到过年,有兴趣的人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