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周前就看了《茱蒂》(Judy),不过到现在才有心思写一下。我在看这部片之前,对
于Judy Garland完全不熟,满怕自己对剧情无感,所以本来是没有很想去看的。但看到参
加特映会的人所给出的好评,再加上本片乃至于Judy这个人,跟同志的微妙连结,才让我
决定要看。
结果就是,我再次在影厅中献出了眼泪。
话说,这才是特映会该有的效果,把实际上有好底子、表面却可能比较小众的电影,藉上
映前的好评提升期待值,最终转换成票房收益。各家片商啊,你们一定判断得出一部片有
没有潜力,实在不需要什么乱七八糟的片都办特映(地图砲)。
说回《茱蒂》。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她演了1939年的《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并唱了它的主题曲Over the Rainbow;然后隐约知道她是60年代的同志偶像,但对于原因
则不清楚;甚至查了生平才知道她演了1954年的第二版《一个巨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去年那部是第四版)。
而看完电影之后,就连我这样一个很幸运没受过多少伤的男同志,都能理解她会被视为同
志偶像的原因。
本片不像其他传记片叙述主角相对完整的生平,而是聚焦在Judy人生的最后时光,即1969
年初;这样的形式是来自本片的源头,音乐剧End of the Rainbow。Judy的成名过程,也
就是她的童年(惨痛)经历,则以回忆穿插在剧情关键处。
Judy从小就被推入演艺圈和社会期待的柜子,这跟当时LGBT活在保守价值的柜子里有很类
似的心情,就连缺乏安全感和容易药物滥用也很相似。不过Judy的经历更揭露了一般人不
会接触到的、那些好莱坞的黑幕。电影制片乃至于整个演艺圈,在那个蓬勃发展的年代是
相当高压的环境,其中的权力运作更是少不了,对于初入行的成人而言都不一定能应付,
更何况是对于那些年纪轻轻就要被压榨的童星。
因为我在这之前对Judy的经历其实不太清楚,所以看到MGM的创办人之一利用权势逼迫她
工作、对她有不当的肢体接触,甚至工作人员还给她安非他命以维持精神并控制食欲,我
感到很震惊。片中Judy的童年片段其实不长,所以顶多算是轻描淡写,但即便如此我们已
经可以想像,年纪轻轻就经历这些,对她往后人生会有什么影响。
片中有一段Judy到两位同志伴侣家中作客的剧情。虽然这段是虚构的,但也成功带出Judy
和同志处境的呼应。这段最棒的地方,在于片中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强调歌迷的同志身分,
我本来也以为他们只是热情的粉丝。这种呈现方式,凸显了LGBT所需要的也不过是一般人
视之理所当然的“日常”而已。
Renée Zellweger把Judy的抑郁、痛苦和疯狂呈现得真好。除了每个唱歌和情绪浓烈的桥
段,我也喜欢她和助理与钢琴师到餐厅吃饭那段。明明已经没有人在旁边控制她了,她却
盯着眼前的蛋糕不确定该不该吃,真的很令人心酸。
物质滥用、多段婚姻失败,都反映Judy心中渴望爱与欠缺归属感。当她以为自己可以把情
感寄托在儿女身上时,希望又破灭了,而这又是她自己造成的,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此
刻,她只剩下“表演”这根浮木。即便有过去的惨痛经历,但她终究喜爱表演。不为演艺
圈追求的名利和某些观众心中的虚幻形象,她的表演只是为那些需要爱的人们(包括她自
己),带来快乐与慰藉的方式。
我希望每个还在痛苦泥淖中挣扎的人们知道,这世界上总有一个属于你的地方,能够安放
你的所有心碎,也能给你所有需要的爱。突然想起《俗女养成记》的结局台词,我就拿它
来结尾,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力量:
“你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作梦又醒过来。你忘记这辈子其实
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
补充:
或许有人会觉得饰演钢琴师的演员很眼熟。他是Royce Pierreson,最近参与的热门作品
是Netflix的《猎魔士》(The Witcher),饰演男巫Istredd。
本片原声带 https://spoti.fi/2SzhCpr
-
欢迎追踪粉专 https://www.facebook.com/TVnMovieWat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