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早早看过<小丑>试片的观众之一,我对这部电影的情感其实蛮复杂的。当时收到编辑
邀稿时,我脑中对<小丑>第一时间的粗浅想法,更偏向它会是美国这几年最重要的电影
之一,但并不是“最好”的电影(还请留意这个差别)。
它的问题跟困境是什么,我其实另外有在酿电影撰长文描述(https://reurl.cc/24Z554)
,因为怕有打文嫌疑(还有阅读困难),就不完整贴上来了。但概略来说,我大概能理解为
什么它在美国上映后没有办法受到评论拥戴(我相信导演兼编剧的Todd Phillips多少对这
点有自觉),却又有办法赢得强调人道价值的威尼斯金狮的荣誉。虽然至今已有不少称赞<
小丑>是在做人道关怀的说法,但我必须提醒的,是Todd Phillips使用的策略本质上非常
危险。我不确定是否是麦可汉内克给了这个说法,但我们似乎应该要去区分电影追求的
真实与外在世界的现实这两个不同的东西,而一味的把悲惨的现实复制贴上到影像中,对
于追求真实有时候不但没效,反而有害,所以<索尔之子>才永远都把镜头景深放在一个可
以让你模糊看到尸体,却无法看清尸体细节的距离。
如果你仔细去看小丑里头追求的那种悲惨现实,它是非常空洞的。这里的空洞并不是说电
影呈现的东西有什么失实感,而是<小丑>展现的,是一个完全不为任何价值服务、也不往
任何价值倾倒的犬儒式悲惨世界。右派当然被骂得像狗一样(电影的仇富态度不言而喻),
但左派理想?你仔细看那个下层社会,根本也是一团乌烟瘴气的人间炼狱,最后群众上去
抗议也是因为本能性的恨和反智,根本一点理想都没有。它有的是对边缘人的同情,但可
能也只有对边缘人的同情,所以它空洞。
但为什么这么努力去拼贴现实中的边缘人惨况,甚至有点刻意的“去政治化”的<小丑>会
有效?我后来得到的结论是,那是因为Phillips拼贴惨况,不是真的要追求这些惨况在影
像中能表现的真实,而是为了达到一种喜剧形式的冒犯。换而言之,<小丑>本质上是
Phillips对美国当前片厂的影像风气开的一个巨大玩笑(或者说讽刺)。它的笑点在于,它
自诩为为弱势者服务,却又没有想要说清楚自己的服务是基于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它真实
力量的来源,是Phillips这样的导演对于创作者与评论言论的过度安全和理想化(或者说
政治正确,虽然我很不想用这个词)已经感到厌烦了。或许我们的确应该为某些政治理想
努力,或许我们也真的应该在镜头下追求真实而非现实,但当这些要求开始把创作者的理
念给齐一化时,会不会这些要求才是真正跟社会现况脱节的一方,也就是说,形成了另一
个安全、自给自足,却与外界社会隔绝的小乌托邦?
当然,我们不可能去说Todd Phillips神机妙算到可以预料<小丑>会在影坛和文化掀起那
么大的波澜(我想这已经超出他的掌握跟预期了),但从<小丑>透过种种挑衅常人(甚至到
像是剥削)的道德观感来完成它对弱势者关怀的策略中,我有窥见那么一点“这部电影的
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玩笑”的厌世意味在。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跟侏儒盖瑞无关的事情,我想把重点拉回来:我会特别喜欢这个人物,
甚至觉得他的塑造比亚瑟还让人带感的原因是,盖瑞是电影这一大堆对人类糟糕的道德
天性揭露和剥削中唯一透出的一点光亮。他是这场巨大的玩笑中,你唯一不希望当成玩
笑的那个存在。我们看亚瑟的人生充满了这么多失败的人际关系,而这几乎全跟电影想要
强调的“人性本如此”有关。当亚瑟在公共汽车上狂笑,而乘客缄默时,你马上就能察觉到,
电影试图招唤的,是最直觉的、以貌取人式的道德不适感:承认吧,我们永远都只是
在容忍,而不可能真的同理边缘者。注意,我甚至不是说我们还有学习空间,我说的就是
,电影有一个很明白的观点是“同理他者的不可能”。而唯一能跟这点形成矛盾的,我想
就是侏儒盖瑞了,因为侏儒盖瑞是那个唯一的慰藉,是所有人之中从未因为亚瑟的存在而
表达出任何一种不舒服的人。只有比自己还惨的弱者(侏儒)能够完全的同情自己,这听起
来很悲观,但它至少让这部愤世嫉俗的电影看起来不至于那么完全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