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址: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9844200
改编自2017年同名惊悚推理电子游戏的电影《返校》,上周五
(9月20日)在台湾上映,迅速引发社会对于台湾“白色恐怖”
历史的辩论,票房急速攀升。这部以1960年代戒严时期为背景的校园惊悚片,
是台湾第一部由电子游戏改编的剧情片,成功吸引大量电玩迷进戏院。
电游改编电影 年轻人买单
根据统计,该片上映首日票房就冲上2750万台币,
直逼之前《赛德克・巴莱:太阳旗》多年来的票房纪录。到记者截稿时,
《返校》累积近9000多万的票房,已是今年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冠军。
《返校》的故事设定在1962年的一所高中,以高三的女学生方芮欣和
学弟为主角,两人在暴风雨中的校园中醒来,试图离开学校,却同时
还要寻找失踪的老师和同学们,但被校园各式各样的鬼魅所困住,
并从鬼魂身上了解他们因为涉及政治案件“被失踪”的历史。
《返校》一开始是一家台湾游戏公司制作的电游,在2017年发行后
广受海内外电游迷欢迎。许多电玩迷在脸书评论称,这款电游
能用政治故事包裹惊悚、魔幻以及推理巧思,符合电玩迷之期待。
游戏发行数个月后,便被电影公司买下,并邀请台湾年轻导演,
同时也是电玩迷的徐汉强掌镜,耗时两年半拍摄完成。
台湾知名影评人膝关节(笔名)告诉BBC中文,《返校》卖座之基础,
确实是年轻族群。但他表示,要改编电游成为电影,特别是恐怖电玩中
强调的互动性及恐怖氛围,又要兼顾电影美学对导演及制片等都不容易,
深怕让电游迷失望,国外便有许多失败案例。但他认为《返校》的改编十分成功。
根据台湾媒体报导,导演徐汉强和编剧们在剪接以及改编剧本时,
找来没有玩过游戏的人实验过许多次,试图让游戏玩家及非玩家都能接受。
电影还大量沿用游戏中许多台湾民间信仰的材料,譬如寺庙、
符咒以及神龛等,尊重游戏“原版”,让游戏迷感到倍受重视。
“这部片不是为某种政治理念宣传的电影。若纯粹为了政治议题去上戏院,
这种购票行为对影迷来说太沉重了。我认为《返校》的成功理由
在于保留游戏中惊悚及推理的有趣元素,再去包裹台湾历史,
撩拨年轻人对于那段历史的好奇心,”膝关节说。
许多年轻网民开始大量挪用、改编返校的剧情、台词甚至图片,
一些影像片段迅速成为社交网络延烧的“迷因”(meme)。
譬如电影台词:“你是忘记了,还是害怕想起来?”,
“事情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啊?不就只是看几本书而已吗?”
等等,都快速在当地网络流传。
还有人开始讨论戒严时期的禁书。譬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
当时在台湾需改名为《大漠英雄传》,因为当年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等字眼。
台湾“白色恐怖”历史争议
导演徐汉强及该片监制、资深演员李烈,在接受台湾网红
“视网膜”访问时说,《返校》不是为了介入台湾白色恐怖的
政治辩论而来,但确实是以过去的戒严历史作为背景。
徐汉强说,此片在惊悚元素之下,邀请观影者思考“自由”的重要性。
戒严时期开始走红台湾影视界的李烈解释,这部电影能让观众
思考过去,“面对过去比强迫忘记好。”
《返校》的效应蔓延到了对于台湾戒严历史的议题辩论当中。
许多观影者看完影片后开始去寻找影片中影射的真实故事,
惊讶当年许多中学生不过是参加读书会,就无故被以“匪谍罪”判刑甚至处死。
《返校》电影行销公司主管王师表示,在某场放映后,
“有一位哭得梨花带雨的女性观众走上前来和我握手,说她家也有白色恐怖受难者。”
但是,也有人为当年政权辩护,表示在当年国共对峙的情况下,
国民党政府急欲“清除匪谍”甚或进行言论管制,是可以理解的“必要之恶”。
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特约研究员王瀚兴在《风传媒》
投书认为,《返校》中影射的政治事件,若是国民党政府当年
追查地下共产党组织,政府以颠覆国家之罪处理似乎没有不妥。
有民众批评,此片在台湾选举前几个月上映,似乎在暗示国民党的
历史责任,企图影响选情。
台湾“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专任委员彭仁郁告诉BBC中文,
以她长期进行家庭暴力以及政治暴力受害者(如慰安妇、白色恐怖受害者)
的临牀研究来看,许多受害者因为创伤太严重,
反而“潜抑记忆”,强迫自己忘记;但是研究发现,
这些被潜抑的记忆经常会以身体或精神症状的形式浮现。
彭仁郁说,政府若不处理过去压迫异议者的历史,
那些深入潜意识之恐惧(在电影中以鬼魅为象征),
过去无法真的过去,也可能会造成人民日后无法真正信任彼此或国家。
膝关节表示,无论政治立场如何,《返校》可以被视为今年台湾
电影的里程碑,是台湾现在这个时代氛围下的一个新图腾。
将来是否会有许多电影开始从动漫或网络小说汲取灵感改编成电影,
是值得观察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