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返校》--自由与救赎的追寻之路

楼主: moluishere (陌陌)   2019-09-22 23:54:28
雷文防雷资讯页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返校》的骨干是基于威权时代的体制,所有的小小私心都变成杀无可赦的罪恶。可是《返校》的血肉却是非常个人的,剧情的推进是因每个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寻求救赎所产生。
  《返校》的剧情有两层,第一层是学姊(方芮欣)和魏仲廷内心负罪感所构成的世界,以翠华中学为中心,和外界完全断绝。在阴森的学校里只有游荡的鬼差,和被鬼差追逐的人们。这些人皆是读书会的成员,外加一位出借钥匙被连累的学校工友。鬼差外型形似教官,面部是玻璃。它有很多重的象征,它可以说是学姊对于白教官的投射,代表举报的罪恶感,同时教官也是读书会成员最为忌讳的对象,代表整个权威体制。鬼差的脸反射自己的形象,一方面是面对自己的作为,一方面也有威权时代自我审查的意涵吧。
  这一层故事中,学姊和魏仲廷都失去记忆,在想办法离开学校的同时,也逐步想起自己不愿面对的事情。在鬼魅化的世界里,现实中所有的痛苦都变成超现实,却也是具体化的存在。阴魂不散的女鬼其实学姊自身,鬼差是国家,忌中二字、人物黑白照等暗示我们哪些人已经过世。
  搭配不时插入的回忆,让这一层世界的故事得以和现实连接,让我们对到底发生什么慢慢抽丝剥茧。第二层剧情就是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把第一层世界抽掉的话,开头、插叙回忆、结局是可以一脉相承的。在第一层世界中,主角是学姊和魏仲廷,他们对自己内心的挖角,是这层剧情的主线,同时也对应的现实世界的状况。
  先从一些戏份较少的角色讲起:学校工友。这段剧情其实很露骨地告诉我们读书会真的出事了,也第一次让我们看到鬼差出场。还有鬼差拖走尸体时校工被戴上麻布套,这是国家带走犯人的标配。操著不知道哪个省份的外省腔,年轻时为了国家南征北讨,老了就在学校当个简单的工友过生活,也不及国家认为你有罪。你的罪恶清白不是属于你自己的,而是国家的。像白教官那句:“国家会感谢你的。”这个国家是什么?是国民党的威权政府,不属于人民。
  这一方面也是告诉观众,白色恐怖侵害的不只台籍菁英,许多外省人也是目标。凡是沾上一点马克思、社会主义、共产,或是和“大陆”那边有点关系的人物,皆是禁忌。管你有没有忠心,有没有爱国,在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氛围下,除了后台硬的人,都只是可以牺牲的道具。
  读书会的成员,除了魏仲廷,就是文雄和阿圣戏份较多。文雄站在校外边烧书边烧金纸,哭着对魏仲廷说“我们只是读了些书啊,怎么会变成这样?”这里文雄也指出可能是阿圣出卖了他们,也推进剧情,让魏仲廷在之后质问阿圣,逐渐想起事情真相。这边文雄被鬼差抓住,投射出的是“长出”麻布袋的面容,他被抓了,还是希望魏仲廷能逃走。
  只是读了些书,为何会变成这样呢?泰戈尔的诗集《漂鸟集》不过是隽永自然与生命的浪漫诗集,却因为泰戈尔在印度独立运动初期支持这个运动,而成为被禁的人物。同样,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是文艺评论集,却因为译者是鲁迅而遭到查禁。
  文雄大约是阿圣以外其他读书会学生的代表。年轻的学生的求知欲怎么就错了呢?想读点书罪可致死吗?他们或许想这些书是禁书,但谁想到“一起读书”这件事会变成颠覆国家呢?
  阿圣这个角色比较阴暗,做事畏首畏尾,只有在玩布袋戏的时候神采奕奕。魏仲廷曾问张老师,为何要让阿圣进读书会,他只顾著玩布袋戏。虽然张老师只回他希望能让学生有个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空间,但那可是个禁说台语的年代,布袋戏和台语,怎么说都是被压抑的。阿圣台语讲得很溜,在寻找圣龙君的头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也是台语,就能明白平常他有多难受了。
  阿圣对于在读书会理这件是是感到害怕的,开头黄又新老师被带走,他撇头不看。也质问魏仲廷,读书会里难保不会有人背叛大家。结果阿圣他是最守义气的那一个,他抱着魏仲廷不会背叛他们(尽管怀疑)的心情,对于答应的事守口如瓶,他誓过誓了,所以就算被拳打脚踢也都不会说。
  白教官是比较脸谱化的存在,但比起我们印象中的教官,还要再温文儒雅一点。他代表秩序与权威,是鬼差的真身,是学姊内心阴暗的再现。在第一层剧情中,白教官在礼堂宣布抓到的叛乱分子,并且要学姐放下一切,忘记所有事情。剧情中,伴随白教官出现的句子是“国家会感谢你的”和“忘了吧”,简直就是现实中党国的做派。
再来,想谈谈张老师和殷老师。虽然张老师戏份其实是比较多的,但我觉得他们代表的其实是同一个形象。在开头殷老师引《漂鸟集》说过“树叶有爱时,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结出果实。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注1)
  这是代表老师们对于学生的付出,虽然张老师对于学姊产生了情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读书会。我认为这是他选择成为学生追求自由(可以自由读书、玩布袋戏)的庇护伞,也是自己渴求的自由。张老师在第一层世界里对于学姊的谅解是很感人的,他说明了虽然学姊做了错误的决定,但让他们走向死亡的并不是学姊。
  在狱中张老师引用了《苦闷的象征》告诉魏仲廷“我们有兽性和恶魔性,但也有着神性。有利己主义的欲求,但也有爱他主义的欲求。”魏仲廷因为私心(利己主义)将书借给学姊,但是为了不要忘记这些,成为时代的见证者而独活(爱他主义)。我不认为魏仲廷活下来是件幸福的事,因为死去的人离开了,留下来的人往往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我并不清楚殷老师对张老师是否有私心,但从她一开始学校老师被带走,她一路上想的都是要保住学生。我想在电影开头,《漂鸟集》已经预示了两位老师的人格,他们有爱,对学生的爱和对自由的爱,所以他们甘愿牺牲,不求什么报酬。另外,殷这个姓氏是常见的外省姓氏,我想或许有影射殷海光先生,不过殷海光先生本人是病逝的,不知道有没有关联?
  最后就是本做的两位主角了,先来说学姊吧。学姊的父亲是国民党的高官,父亲也和学校的白教官交好,本人也是个模范生,看起来应该是个人生胜利组才对。但她因为父母的争执,其实过得非常小心翼翼。在人前总是缩著身子,父母吵架、父亲家暴时只能播放音乐假装没听到,用无声的呐喊发泄。家里父亲主宰一切,母亲整天求神问佛,可以说不太关心女儿。母亲举报父亲贪污,更是让她蒙受巨大的压力。
  这十张老师的介入,才让她感到一丝温暖。她人生的盼望只剩张老师了,虽然张老师告诉她,只要活着,就有许多值得盼望的事,但在她眼里这些盼望都必须和张老师在一起才有意义。所以当张老师避免牵连她而选择离开,她才会如此的绝望。
  但真正压垮他的,是让她无比悔恨的一个决定。她天真的以为,举报禁书只会让殷老师被开除而已,没想到整个读书会被掀开,所有人处以死刑。她当初没想这样的,她只是觉得殷老师不在,张老师就会回来的。她不知道只是一本书而已,却让她将张老师以及其他人送上绞刑台。
  “你是忘记了,还是害怕想起来?”学姊在一开始说过,她好像梦过好几次这样的场景,她很有可能已经轮回了无数次。但这次她怒吼“我不想再忘记了!”挣开鬼差的束缚,去拯救魏仲廷。张老师的谅解,成为她负罪感的救赎,她还能做的,就是去拉还活着的人一把。最后她送走魏仲廷,自己留下来,和那个阴暗充满怪物的世界同归于尽,这就是死去的她,最后的救赎吧。
  前面开头我说过这部电影诉说的也是个人的自由追求与救赎,整个读书会的角色都是在追求自由的,但学姊和魏仲廷还有一个寻求救赎的部分。学姊能化解心结,是因为她在不断轮回中选择了“不要忘记”而斩断锁链。命悬一线的魏仲廷,在负罪感的世界里,也直面自己的作为。
  魏仲廷一开始也是负罪感世界的一部份,因为和阿圣交换送书,将书借给学姊导致全员的杀身之祸,他本身也是非常痛苦的。放在现代的青春疼痛故事,在那个时代是沾满血腥的。所以在那个世界里,他一开始也忘记发生了什么,直到见到阿圣才想起来。但在和学姊一起寻找真相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求救赎的过程,学姊已经死了,“不要忘记”的任务只能交给魏仲廷,再加上张老师在行刑前对魏仲廷的交代,魏仲廷最后才选择了招供。
  “你们说我是什么就是什么吧。”魏仲廷或许也在狱中待了好几年,被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他在承受同伴老师的死亡阴影下活着,那是学姊也因罪恶感走向自杀的世界,我想那是无比煎熬的。他苟活至白发苍苍,在翠华中学拆除前实践对张老师的承诺,《苦闷的象征》中夹着一张信纸,张老师对学姊写下来世再见的诺言,并且“致自由”。
  如前所言《返校》的骨干是台湾威权时代体制的悲剧命运,体现的是初始的人性和挣扎。有人们追求自由的本心,成年人(老师)希望能带领孩子(学生)前往一个自由心灵的世界,可以阅读任何的书籍,学习各种知识,能自由自在使用自己的语言,做自己喜爱的事。他们渴求自己的自由和下一代的自由,虽然时代不允许,这之中也包含着个人的私心和各种欲求,忌妒、猜疑、人心惶惶、教条般的生活。
  但有人在那样的时代里,经历过对自由的追求,经历过私心造成的悲剧,经历过种折磨,能够活下来,能够选择“不要忘记”,那就是魏仲廷了。《返校》告诉了我们很多资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就是当我们面对过去,不知道该如何补偿时,大部分的人能够做的就是“不要忘记”,那也是最大的力量。
  同样引泰戈尔《漂鸟集》的名句总结“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我想这个世界伤害了我们,但我们总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反击。
注1:诗集引用参考【微雷】“白鹿玉珮”跟“水仙花”是什么意思?《返校》电影中别有用意的 6 个符号细节解析! https://www.gq.com.tw/entertainment/movie/content-40714.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