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EHHE (可丽露.玛德莲)
2019-06-09 01:08:36无疑的,这是一部相当文学的作品。也是一部相当优雅的作品。
从开场到结束的音乐,就很优雅。
配乐当然对影像作品来说是重要的,
悬疑的时候,大可以弄得人毛骨悚然。
也可以用简单的琴音弦乐轻敲慢捻心绪,让人些微紧张。
这是一部教人如何说将好故事说给最多人听,以及专家与专家之间交手的过瘾之作。
所以虽然它很文学,(电影讲的就是书啊)
如某些文案所说,它也适合行销人、文字相关行业的人看。
但是其实整个文本可以剥开好几层:
行销人可以在里面找到如何说故事、
喜爱秘密的人可以享受其实也不惊天动地但就是想知道的解谜、
而所有对“文字”有所感觉的人,从一开始就会找到共鸣。
我不知道法国或是巴黎究竟是个怎样的城市。
电影里有一段话,大概意思是,
“这就是从事我们这行的悲哀,写作的人比读书的人多。”
一个语言/国家 /文化对于“文学”拥有如此可观而忠诚的人口,
足以支撑一个纯文学节目的播出。
电影从一个探讨、阅读、介绍、思辨纯文学的节目开展。
主持人是一个每次专栏刊出之前所有出版社就挫著等的重量级评论者。
所以电影从这个节目开始。
他在节目中质疑了一本名不见经传,
名叫亨利.皮克的披萨师傅在过世后被挖出来的一本小说,
叫作《一段爱情故事的弥留时刻》。
这弥留时刻的爱情如此动人,如此伟大,出版之后震荡了片中的所有:
委靡不振如履薄冰的出版业卖了好几刷,
对丧夫丧父的母女来说,亨利.皮克的生命被延续了,
一个重量级文评家与文学界甚至与社会的对立,
这部电影拥有悬疑、艺文、动人的时刻,如同文字带来的力量。
文学的其中一个力量和秘密是,与之相遇时,
不见得真的懂这个文字描写的幽微细小,直到要在生命中遇见了
,才恍然记起,就是那样的时刻。
所以我也喜欢这部电影这样的时刻。
文评家是有专业的,叙事学我也不懂,文学也是。
但是他凭著一封简单的家常信,
就否定了“亨利皮克的秘密”——从句构以及其他来看。
电影里也提到一个概念,文学/字中的隐匿,终会被揭发。
因为文学有其学问和工夫,真正专业者才能见其门道。
海报上的女主角,
是“亨利.皮克”这位一辈子从未被人见过在写字或阅读的披萨师傅的女儿。
谁不想知道父亲的秘密?不管在什么心情之下。
而这位女主角的阅读量惊人,她在客厅的书墙就震撼了文评家。
因缘际会之下,他们携手,循着几乎是唯一,甚至是臆测的线索一一勘查考证。
电影里的要角,都是由文学者串出来的。
是一种爱好者光明正大留下线索,内行人一望即知的心照不宣,
几乎像什么秘密社团,不是吗?
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优雅,
是一种自然的优雅,不经心,也不愿过度包装似的,点到为止。
法国、巴黎、文学、行销、评论者......,
这些关键字可以操作的非常跌宕起伏、紧张刺激、像云霄飞车一样,
场面想怎么精致就怎么精致,完全菁英化,还可以洒洒狗血。
但电影用了非常优雅而自然的方式说故事。
文字的挖掘、碰撞与各种形式的发生,都在有着自然田园的布列塔尼。
某方面来说,这是一部相信文字,相信文学的作品。
它将文字当成秘密社团的记号,跟着走,让一切自然发生。也会自然发生。
像电影里可以但不的叙事手法、音乐、场景、人物形象。
喜欢这样一部轻巧优雅,不失幽默,掩盖沉重但又歌颂纯艺术的小品。
P.S. 它五月四日上映,不到两周,几乎剩下一场,希望好电影能被大家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