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我们的“失败”在台湾:谈《我们的青春,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9-04-17 13:18:00
我们的“失败”在台湾:谈《我们的青春,在台湾》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3248
文 / 波昂刺刺
“我本来以为,我可以记录下,他们两个造成的改变,让更多人去相信社会运动,但是现
在,结果却变成这样。我开始觉得,社会运动根本没有办法改变,拍纪录片也没有办法改
变什么。我觉得自己好没用,甚至想要放弃纪录片了。”
一路跟拍陈为廷与蔡博艺这两位热血青年,望着拍摄对象历经挫折,如今隐没政治边缘。
当现实发展不若预想,导演傅榆将内心感慨与反省,倾吐为片中旁白。
尽管失望,可是有两个字她全片旁白未曾说过,那便是“失败”。失败兴许是一个太过盖
棺论定的词,无法轻言定调。可是失败对我而言,几近是《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的主轴
。不管是电影畅述的两位社运明星潮起潮落,又或者是傅榆一厢情愿加诸期待于拍摄对象
,在我眼里,这些都是“失败”。尽管导演片末企图扩写电影格局,以“理想”为名迈向
正面终局。全片最触动我的,仍旧是青年面对理想挫折的“失败”。因此,本文将不探究
热血激昂的政治实践,而想聚焦在抑郁拒斥未来的“失败”。
自我认同的追寻,政治意识的潜藏
谈论“失败”前,必须先了解傅榆的背景。端传媒曾举办【镜头下的青年政治领袖】之“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讲座,傅榆分享她国小就读台北市士林区的三玉国小,那时面临本
土化兴起,同学开始说台语,这是她首度意识到“本省人”与“外省人”的歧异。大学时
,她看电视播放陈水扁新闻,随着家长说“陈水扁只会作秀”,同学愤恨回应。傅榆这时
候意识到:“政治就会吵架,我觉得很讨厌。”
自我认同,是她从小的困惑。父亲是大学时期来台的马来西亚籍华裔,母亲则是九岁时来
台的印尼籍华裔。台湾土生土长的她,不知自己是本省还外省人,傻傻以为自己不会台语
就是外省人。《不曾消失的台湾省》短片发表时,媒体写她含泪投蓝,外省读者开始力挺
她。结果她发表声明,又被骂是“马来西亚跟印尼的杂种。”她解释:“我也不是想要定
义自己,有时候在片子跟场合,我需要一个名词而已。”
用影像探讨政治,从毕制起就是傅榆的文本主轴。就读政大广电系时,曾有教授认为台湾
纪录片去政治化,质疑年轻人政治冷感,不拍摄相关议题记录片。处女座的傅榆不服气接
下战帖。研究所毕制她曾拍摄自己与同学父母讨论政治立场长达一年,可惜结尾不欢而散
。对话很难造成改变,但她确实被改变了。接着她拍《蓝绿对话实验室》,她在每次对话
中得到收获。她发现年轻人没有长时间与政治相关的生命经历,较能被改变。
为何执著于政治议题,关键不只是所拍议题的重要性,对于拍摄者而言,选择何种题材进
行长时间拍摄的执念,归根结底是拍摄者心中那个结。综合上述座谈分享,可以知悉傅榆
的潜藏主题或许一直是她的“自我认同”,透过观察与纪录他人如何理解政治,也触发摄
影机后方的她,寻觅与定位自我。然而,当观察不只是观察,还对被摄者投入过高期待时
,一如影片前段自述:“因为遇见比我年轻热血的他们,让我开始相信,社会运动有可能
改变这个世界”、“那时候我真的期待,有更多人会因为他们两个,愿意相信社会运动。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希望我的摄影机,可以记录到这一切”,即导向后段“无能为力
”的发生。
傅榆在新活水与Giloo合作专访中坦言:“‘失败’才是这片子真正的意义。”直至剪辑
素材,她才发现自己一厢情愿期盼被摄者给予答案,以致面临陈蔡两人回馈时的泪水溃堤
。残忍地说,因为期待运动能够“成功”与“改变”,这部电影从开始就注定“失败”。
运动中常态存在的“失败”
若将“失败”定位为《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主轴,不仅指涉傅榆在他人身上投射的失败
,更呈现出社会运动理想的失败。
就社会运动而言,“失败”诚然不利于行动。运动期盼创造社会变革“成功”,失败这种
前景晦暗的情感,乃至羞耻、悲伤等其他负面感受,被认定对行动无益。酷儿学者海涩.
爱(Heather Love)于《倒退的政治》辩证倒退性与酷儿未来的关连,海涩.爱论述负面
情感:“事实上,若没有这些(负面)情感,不可能去想像改变现状的政治。问题也不在
于当面对绝望时,如何培育希望,因为这通常会要求以希望取代绝望。相反地,我们所面
对的问题是:如何创造一个能倒退的未来,倒退到我们之中即便最不情愿的人也可能想住
在那里。”
综上所述,失败感在争取成功变革的社会运动中显得消极无益。失败常被认为是迈向成功
的中继点而非终点。这是诡异的,作为人类(尤其是台湾人)必定面对过“失败”,但失
败感却鲜少被讨论,更常被老生常谈“净化”为“失败为成功之母”,宛如失败必然朝向
成功。而这份“失败感”在片中轮回上演着。
陈为廷在占领立法院担任决策小组感慨重演“寡头政治”,这是电影里的首次失败。而后
的失败来自于立委竞选的性侵丑闻爆发,他一夕之间由社运明星丑化为性恶魔。蔡博艺除
了以“中国籍”参与台湾社会运动所受到的排挤感,最明显的一次“失败感”来自竞选淡
江大学学生会长,遭逢对手与校方联手不公正打压。与被摄者相比,傅榆的“失败感”并
非外力造成,而是来自于个人心态。她企图捕捉被摄者参与社会变革的成功线性轴线,无
奈不仅发展偏离预期想像,更发现己身渺小。她哏咽旁白泣诉:“当初一定是有这样子的
雄心壮志,后来记录到这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变这样,可是那就跟原本初衷是没什么..
”,蔡博艺理性回复:“我觉得把这个东西,放在我们个人身上,我觉得那也是一种绑架
。我的人生,不一定是为了这个目标在活着。”这番对话结束后,傅榆巧妙将太阳花运动
尾声的退场争执剪接在后。她反省当下歧见,发现自己如今仍旧“失落”。
运动中不可能存在的“成功”
除坦承失落,傅榆依稀谈及“成功”愿景:“我知道真的要改变,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这席旁白将“改变”连结“成功”,似乎纪录片要拍摄到改变或是造就社会改变,才会成
功。然而,社会运动真的存在“成功”吗?陈为廷在太阳花运动一年后在端传媒受访曾说
:“就好像每一场的结束,每一次的成功,都蕴含着失败。对,就是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
的成功。”即便运动挡下了服贸协议,他仍旧不满意结果是倚靠王金平承诺与国会党团协
商,才将服贸协定卡在议案堆里。他更用“阶段性结束”解释每场社运的宿命,宛如运动
的终点并非完全结束而是“阶段性结束”。
类似观点,亦在乐生运动发生。端传媒资深编辑何欣洁曾于〈与失败同行——运动中的
时间、污名与身体感觉〉一文审视乐生运动。2007年运动号召游行抵御政府拆迁,原先预
计全拆的五十栋疗养院建物而后只拆十栋。她说:“如果要理性计算,其实我们也可以说
这运动赢了。”实际上她谈及,面对怪手拆迁近三百位学生哭打死守,这幅惨况难以称之
胜利。她与伙伴省思,迫迁数目不该量化。不能说本来迫迁四百人变一人就是成功。“只
要有一个迫迁,我们就失败。”总结两位运动者言论,似乎社会运动的终点只能是“阶段
性结束”与“失败”,不可能是“成功”。
期待成功轴线降临的傅榆,如何处理“不可能出现的成功”?她旁白说出:“但是现在,
我想我是真的应该强迫自己跟它们道别了。至少,是在我真正靠自己,去实践理想之前。
”傅榆并没有让电影停留在负面抑郁的结尾,她道出正面愿景,期盼己身振作。旁白结束
后,利用大量素材蒙太奇剪辑去推进叙事。比方说毛泽东、蒋中正、陈水扁、马英九、蔡
英文、习近平等等国家元首就职或公开发言影像。而后是刘晓波死亡、雨伞革命后黄之锋
判刑、李明哲入狱等等人权新闻翻拍,最终一幕是一位在台声援雨伞运动的一般群众,红
色布条遮蔽双眼视线,在一种受限与迷茫的状态下,以微幅仰角捕捉坚定的昂首。傅榆没
有用旁白解释,但她利用影像暗示现今台港人权面临赤色中国的迫害,而配乐选用轻快吉
他和弦,企图将电影领向光明正面氛围,仿佛她的“理想”是期待人权迫害终止,可是“
实践”之道不是期待那些登台喊口号、一呼百应的政治明星,而是回到一个选择采取行动
的平凡人。
正向而不忘踏实的政治理想处理方式,让人想起《幸福路上》。巧合的是,太阳花运动正
好是《幸福路上》结尾,主角父母观看新闻报导立法院占领,彼此争执“马英九怎么可能
做错事!”《幸福路上》以动画改编导演宋欣颖的生命经验。主角林淑琪高中大学参与社
会抗争,反抗父母医科期待转念文组。无奈事与愿违,她没有改变社会,成为社会中劳苦
赚薪的齿轮。她小时候曾梦想:“我要成为很有用的大人,改变社会”,长大后却是“结
果我们长大以后,没有一个人完成愿望”。面对一系列政治理想、人生梦想的挫败,宋欣
颖利用角色的胎儿新生、本土情感与家庭温暖,收敛起影片前段动画天马行空绘出的粉红
泡泡,真正长大。同样触及运动政治,这两部台湾电影选择肯认“失败”,“正面”作结
***
明天真的可能会更好吗?或许持续对未来投以“美好”向往,将如这两部影片所预示的,
即注定下一轮“失败”。可是持续望向那遥远“理想”的浪漫,无法且不忍以事不关己态
度让世界颓败,不正源于对这块割舍不开的生养土地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影片早已大篇
幅正视负面情感的“失败”,未将负面情感视为缺陷,而视为理所当然存在且必得面对的
普遍。
“失败”是运动必然的结局,“成功”是虚幻飘渺的愿景。社会运动是长时间的脉络累积
,没有所谓一步登天。政治亦然,台湾人民总将一切生活苦痛归咎于政务官的不作为,一
厢情愿把改变“理想”寄托未就任的政治明星。《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已说明理想不在
他人,在于自己。改革没有全盘的成功,在于阶段性的接受。当人民一味期盼成功,毫无
意外地,失败必将在未来等着你。
作者: emily0606abc (肥猫)   2019-04-17 17:48:00
作者: pineapple824 (凤梨〃)   2019-04-18 02:1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