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这不太算是新闻
而是一个香港影人对于香港贺岁片的评述 刚好放在UDN名人部落格的网志里面
前一阵子过年
蛮多人在板上讨论贺岁片的
但鲜少讨论到香港的贺岁片
这是蛮可惜的
过年期间某天 我的FB有跳出这篇文章
刚好提到这几年有关香港贺岁片的一些历史
想说分享在电影版上
给有兴趣的板友 可以看一下
文章有点长 但有兴趣的相信你一定看的完喔~ ^^
新闻网址:https://goo.gl/5MFknT
【观影贺岁】香港贺岁片编年纪:“新春强档”是如何产生的?
“贺岁”,顾名思义指的是“庆贺”新一“年岁”的到来,每户人家以欢喜的心情迎接新
年新气象,家家户户也添满春联,冀望新一年能财源广进。而对于电影而言,每年农历新
年的一月到二月,也被称作“农历档期”,此档期的电影主要以喜剧方式呈现,希望带给
观众好心情,也盼望阖家能借此进戏院娱乐捧腹。
※贺岁片鼻祖:许氏四杰
“贺岁片”最开始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它是经过文化习俗和市场票房的演变叠加,才有
此名称的出现。贺岁片最早源自于香港,从许冠文所执导《摩登保标》开始,由当时蔚为
影业龙头的嘉禾出品,搭配早已在喜剧闯出名堂的许氏三兄弟。
从1974年的《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1975)、《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
》(1978),这几部皆由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其兄弟们许冠杰、许冠英、许冠武也参与
演出执行(许氏四杰之一许冠武虽不出现于银幕上,但时常任电影幕后策画、执行导演)
,屡屡荣登该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
1981年兄弟们续合作的《摩登保镖》,因在香港农历年档期(1981年1月30日上映)大卖
1800万港币(亦为该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也让电影圈嗅得前景——前有喜剧电影类型
获得观众缘的票房公式,后有除旧布新阖家团聚的好时节——两大元素的完美契合。
此后,始于香港的贺岁片,开始扩散到中国、台湾,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有华人
出现的地区几乎会有贺岁片(档期)的存在。在农历年期间上映众多喜剧电影,渐渐演变
成一种另类的影视文化。不过认真区分,喜剧电影和贺岁电影依然有别。贺岁电影最主要
的精神及其成立的条件在于“贺岁”,也就是电影中必须要有“庆贺、恭祝”的拜年动作
或意图。
虽然《摩登保镖》被视为贺岁片(或称农历档期喜剧电影)的先驱,然而就电影内容分析
,当中并没有达成所谓贺岁的目的,甚至并无出现一般我们对贺岁电影的既定印象,电影
更没有添加丝毫红色喜气元素如鞭炮、春联等。这反映了坊间对于贺岁片的定义,多半出
自于票房的大获成功;另一方面,亦显示《摩登保镖》或许只是一部在农历档期大卖的喜
剧电影。
※以吉祥话为电影片名
如果说香港是让“贺岁片”一词广为流传的起源地,那么当我们回过头看香港电影发展,
就会发现贺岁电影早在三〇年代已有前人试图作为。
根据香港电影资料馆制作的香港电影片目,于1937年2月13日上映,由大观声片有限公司
出品、汤晓丹执导的粤语电影《花开富贵》,是首部在片名上尝试融入“贺岁”吉祥话的
电影。虽然内容叙述一个家庭遗失彩票失而复得的故事,支线聚焦在爱情三角恋上,整体
调性也并无贺岁如此喜气欢乐。但以彩票获得钱财的概念,却早先于《富贵逼人》(1987
)五十年就在电影里出现。
除了《花开富贵》(1937),后续像《钱作怪》(1938)、《添丁发财》(1940)、《花
好月圆》(1941)、《步步高升》(1948)、《双喜临门》(1949)、《福禄寿全》(
1950)、《皆大欢喜》(1951)、《升官发财》(1951)、《如意吉祥》(1952)、《招
财进宝》(1960)等多部,都因应农历春节之际,以吉祥好运的片名为题。
不过,当时多数电影仍围绕在“团圆”的主题,题材包括门当户不对渴望成全的婚嫁、家
庭不和睦的关系,又或事业上的疑难杂症。电影通过喜剧的方式,借由“团圆”意象取代
纯粹“祝贺”的举止。
※六〇年代:粤剧戏曲、武侠片加入贺岁档期
进入六〇年代,平均一年农历档期都有十部左右的电影上映,这段时间的粤语电影除了传
统喜剧,粤剧戏曲电影也加入行列,新马师曾、任剑辉、邓碧云、梁醒波等人,皆成为家
喻户晓的戏曲红星。
同时间,著名影业国泰电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都会在春节期间推出电影,但大多拍的
是国语电影,在情节精采观众买单下,也埋下粤语片渐于七〇年代没落的断层。
甚至于六〇年代后期,香港武侠片继五〇年代黄飞鸿系列后再次兴起,光是1969年的农历
档期,邵氏就推出《豪侠传》、《一剑情深》等武侠片占据档期。虽然1970年仍有为数不
少的贺岁喜剧,如《双喜临门》、《恭喜发财》等,不过就在隔年,国泰电懋关掉电影部
门,邵氏登上香港影业龙头宝座,国语武侠片顺势成为农历春节的主要票房来源。
※七〇年代国语片兴起,八〇年代确立“贺岁”概念
香港电影的七〇年代,是国语电影多产的时期,后续被视为粤语片复苏电影、楚原的《七
十二家房客》成为1973年的唯二粤语片,却也是邵氏影业首次结合旗下无线电影(TVB)
,联手邵氏红星,以“大堆头”方式登场大银幕,这部电影更在日后对香港贺岁电影影响
深远。
另一方面,邵氏员工邹文怀等人离开邵氏筹组的嘉禾,不仅捧红李小龙当道的武打片,也
成功造就许氏三兄弟经典喜剧的卖座。然而,七〇至八〇年代间,农历春节档依然是刀光
剑影、马步功夫、奇情血案等题材的天下。
八〇年代之初,就是嘉禾出品的《摩登保镖》在农历档期的大获成功,许氏后自立门户拍
出《铁板烧》(1984)、《合家欢》(1989)等卖座贺岁片,嘉禾也从《福星高照》到成
龙动作喜剧的带起。
喜剧,便开始成为此档期的领军类型,而贺岁片中的“贺岁”概念也逐渐形成。如新成立
的新艺城影业,由黄百鸣、石天、麦嘉、泰迪罗宾、徐克等人组成的七人奋斗坊,更尝试
多元类型题材,尤其在喜剧大为成功,如《欢乐神仙窝》、《最佳拍档》系列、《恭喜发
财》(1985),到杜琪峰的《八星报喜》(1988)。
曾与新艺城合作的高志森,也成就脍炙人口的《富贵逼人》系列。在新艺城于1991年结束
后期,黄百鸣、徐克等人续打造出《家有喜事》(1992)、《花田喜事》(1993)、《金
玉满堂》(1995)。此外,1993年《东方不败》、《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东方三
侠》,更是每每称为贺岁经典。
八、九〇年代的香港贺岁片,正值港片最鼎盛且百花齐放的时期,许多影片也开始在片尾
加入恭贺新禧的拜年影像,更确立了贺岁片“贺岁”的概念与形象。
※九〇年代:成龙、周星驰两大贺岁招牌
成龙和周星驰,这两个名字是九〇年代香港贺岁的招牌明星,也是刺激动作和戏谑诙谐的
两个代表。成龙与嘉禾联手端出众多动作喜剧,从《飞龙猛将》(1988)、《飞鹰计画》
(1991)、《城市猎人》(1993)到《醉拳2》(1994),1995年的《红番区》更是在美
国上映后大受好评,借此让成龙打入好莱坞市场。
周星驰则因《赌圣》的成功,也凭借自身幽默的巧妙桥段,诸如《整蛊专家》(1991)、
《逃学威龙三之龙过鸡年》(1993)、《破坏之王》(1994)、《齐天大圣东/西游记》
(1995)、《鹿鼎大帝》(1996)、《喜剧之王》(1999)等片,明确的“周星星式”喜
剧风格,更深植在观众的童年回忆里。
※千禧年后:香港电影没落
然而,二十一世纪后,香港经过SARS风暴和2008年金融海啸的洗礼,香港电影产量急遽下
滑,纵使杜琪峰与韦家辉创办的银河映像,仍有《钟无艳》(2001)、《百年好合》(
2003)出品,2002年的《呖咕呖咕新年财》更是带起后续港片的麻将风潮;擅于喜剧的韦
家辉,也与一百年电影有限公司,合作《鬼马狂想曲》(2004)、《喜马拉亚星》(2005
)、《最爱女人购物狂》(2006)等贺岁片,但品质和票房仍旧惨淡。
后期不论是《雀圣3自摸三百番》(2007)、《呖咕呖咕对对碰》(2007),再致敬结合
无线电视台艺员的《七十二家租客》(2008)、《我爱HK开心万岁》(2011)、《2012我
爱HK喜上加囍》(2012)、《2013我爱HK恭喜发财》(2013);或是黄百鸣年年一部,试
图唤醒往昔贺岁巅峰的贺岁片,诸如《家有囍事2009》(2009)、《花田囍事2010》(
2010)、《最强囍事》(2011)、《八星抱喜》(2012)、《百星厨房》(2013)、《六
福喜事》(2014)、《浮华宴》(2015)等,但每一部的剧情内容大同小异,情节漏洞百
出,笑点达不到共鸣,更加上粗制滥造且评价低落。即使多产,亦无法复制港产片黄金年
代的成功模式。
※小结:中国电影崛起,中港合拍片当道
中国经济起飞,电影实力也日渐攀升,想要投入拍摄港产片的需求更是降低,众人都纷纷
转往合拍片市场寻求资金合作。因此,于2010年代后期,这些带有香港元素的贺岁片,每
部几乎都是中港合拍片,如《西游记》系列、《赌城风云》系列、《金鸡》系列、《决战
食神》、《功夫瑜珈》,连星爷正反两极的《美人鱼》亦都是合拍片。
即使自制港产一蹶不振,2018年港产贺岁片似乎有复苏的转机,由脱口秀(栋笃笑)天王
黄子华主演的《栋笃特工》,于农历档上映获得港人支持,荣登2018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冠
军。而即将到来的2019年贺岁档期,纵使合拍片依旧当道,有成龙的《神探蒲松龄》、周
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和麦兆辉的《廉政风云:烟幕》挂帅。属于港式笑料的香港贺岁片
,亦有林敏骢的《如珠如宝》和彭浩翔的《恭喜八婆》加入,让2019年的金猪年贺岁档期
比以往更有看头。
※作者
https://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1008/2423
Pony 马曼容 1995年生,热爱香港的台北人,著有PONY WORLD粉专与部落格。曾任金马影
展第三届亚洲电影观察团,喜爱各类影视听活动,乐于撰写影评及人物专访,希望能以文
字记录一切自我观察。文章散见于放映周报、娱乐重击、酿电影、周刊编集、BIOS
MONTHLY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