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带子母狼,幸福青鸟:《蒙上你的眼》

楼主: silverrain   2019-01-09 13:12:38
雷文防雷资讯页
~*-*~*-*~*-*~*-*~*-*~*-*~*-*~*-*~*-*~*-*~*-*~*-*~
写在前面:
我个人喜欢这部片,不过多年前奈沙马兰被谯到飞起的《破天荒》我也很喜欢,
所以……这篇心得赞美的不会是恐怖的部分XD。
我觉得这部片就是豪华版的《破天荒》,更有诚意在经营惊悚氛围,
但是要看最后大高潮的人鬼决战那依然没有,
以上短评提供给恐怖片爱好者作为选片依据~~
(以下内容会有详细剧情雷,未观影者慎入)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在各种类型大乱炖的后类型时代,《蒙上你的眼》的出色之处在于,
它的外壳采用了《破天荒》的恐怖设定(神秘力量让人自杀),
在混乱绝望的末世氛围中,
内核却是今人羞于信仰的老派童话《青鸟》。
因而,剧中世界的崩毁,竟推动了主人翁的自我重建,
成为个体内在的创世纪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这个鬼片主角的功课】
如果说外在的恐怖是人心暗域的投射,
那么度过恐怖的一连串过程,
或许也可视为主人翁消化内心症结的实务工作。
故事的起始,
被狼一样的父母养成另一头狼的梅乐莉正在承受狼型人的人际苦果,
她无法与人交流情感(离群索居、不能与他人靠太近)、
无法维持稳固的亲密关系(腹中胎儿的父亲离开了她)。
情感的塞滞让她对生育这件事感到困惑,
没有多数孕妇对新生命的那种欣喜认同,
怀孕生小孩对她来说更像是一个必须加班处理的麻烦业务。
可梅乐莉并非无爱,她在前段的故事中自言,
为了人类延续生命的希望她愿意努力生下腹中的孩子,
这就是一种大爱的展现。
前期她在避难屋舍中愿意接纳逃难者、自愿外出搜寻粮食,
这种是非分明、不愿亏欠他人的良善,
同样是对世界对他人的爱。
【现代文明的得与失】
原本便利的现代社会机制足以支撑梅乐莉离群索居的生活形态,
但当世界崩毁,为了谋生,
梅乐莉开始被逼着面对必须与他人相互依存的功课。
在大街上随机遇合的各色人等中,
她也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在末世中依然愿意对弱者伸出援手、性格充满爱的狗型人,
其中也包括后来影响她甚钜的伴侣汤姆。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对照:
便利的社会机制能维持梅乐莉肉体的生命,
却让梅乐莉的内心逐步枯寂颓败;
末世中随时要担心性命不保,
与他人的互动却让梅乐莉的内心点滴丰足起来。
后来避难民宅因意外崩毁、队友全灭,
梅乐莉被始终不离不弃的汤姆打动,
二人结为伴侣,合力抚养一对儿女长大(由梅乐莉与另一名孕妇所生)。
【被困住的爱】
在梅乐莉与汤姆打造的新家庭里,
观众可以看到梅乐莉因为狗型人汤姆的爱而逐渐软化,敢于流露与享受情感,
如采集过程中特意拿取的蕾丝睡衣、如一家人围坐共享的草莓饼干。
但同时,过往狼型教育对梅乐莉的各种禁锢也依然存在。
梅乐莉的父母约莫是那种有过辛苦经历、因而养成紧绷备战人格的典型。
尽管梅乐莉对他们厌恶疏远,从片段光影里窥见过去的观众却无法断定
这种教育里到底没有爱存在——
毕竟做为父母的上一代也是如此急切地要将自己的生存之道传授给儿女,
好让儿女在自己认定的艰苦世道中生存。
就像梅乐莉对家人所有的疾言厉色,背后其实是缜密无比的爱:
汤姆给孩子温暖照顾,她给孩子扎实的蒙眼求生训练;
让子女称呼自己姓名,而不以父母自居,
儿女更是连姓名都没有,只以“男孩”“女孩”称之。
这样做一来是为了减少情感上的依赖与眷恋,
以减少日后孩子失去家庭的痛苦;
二来是为了减少孩子的亲情意识,
日后若只剩下他们二人,便可以无顾忌地结合生子。
(呼应世界共有的洪水神话中的兄妹生子情节)
【当循环重演】
梅乐莉与汤姆的教养冲突是两种理念的碰撞,
她对汤姆宣告自己对儿女的安排全部问心无愧。
梅乐莉的宣告所言不虚。
正如日后在激流中必须牺牲一个孩子时,
她严厉遏止孩子自我牺牲的提议,
强硬规定由自己来选牺牲的小孩,将所有罪疚负于己身。
其筹画之苦、其承担之重,
几乎是化身钢铁,为子女扛下一切风雨。
可是,这样冷厉的坚硬的爱人方式,
也让梅乐莉走上了父母的老路:
因为不愿孩子去追求无法实现的幻梦,
于是无情打断汤姆给孩子编织的美妙故事;
当小女儿不顾生命危险去寻找梅乐莉,
她的反应是大声叱骂,
逼女儿发誓以后遇难只能自保,绝不可以来救母亲。
片头开始梅乐莉对子女的厉声训斥,
是军队的命令威压,半点看不出亲子之爱。
她剥夺了子女心中的梦想与快乐,
用以换取警醒安全,
却没意识到自己剥夺的正是孩子健全人格的一部份,
梅乐莉正在复制下一个“爱无能”的自己。
【告别过去,跳脱循环】
尽管观众全然明白梅乐莉是为了子女好,
尽管梅乐莉的狼之教条确实最贴切末世所需,
梅乐莉的女儿却还是同样开始厌恶她畏惧她。
正如梅乐莉疏远自己的父母,
小女儿宁愿毁灭自己,也要逃离梅乐莉。
(这和戏外多少狼家庭子女的路径又是何其相似)
当“失去”来到眼前,梅乐莉才突然醒悟,
自己要的是什么。
她在无力的黑暗中大声向女儿说对不起,不该对她吼,
这是梅乐莉没能在父母身上等来的道歉;
她在片头时冷漠看待腹中胎儿,只差没用“it”称之,
最后却全心向魔鬼呼喊,她要她的孩子,
请魔鬼不要带走他们。
【歌颂光明的主流基调】
和那种漫不经心随手割开人性脓疮给你看的独立小品不同,
这部电影流倘的仍是好莱坞讴歌光明的主流价值观(注)。
在度过黑暗后,主角和观众终将回到安稳的光明世界。
是以,孩子们回到了梅乐莉身边,
梅乐莉带着他们找到了最后的避难所,
而不是陷阱或虚幻云烟;
逃避人情连结的梅乐莉,最后给了孩子名字,
毫不犹豫地大声宣告自己是他们的母亲,
全心喜乐地投入了母职身份。
或许那避难所的存在过于理想过于脆弱;
或许这种“母亲一定爱孩子”的论调也有过度粗暴之嫌。
可是就像剧情中段汤姆与梅乐莉对梦想的辩证,
对理性/智性的追求不该泯灭人性中其他非理性的部分,
即便现实可能幻灭,但人依然需要梦想与快乐——
那正是潘朵拉的盒子里,那最后一缕送给人类的希望。
在经受生活的凄风苦雨摧残之余,
有一点点愿意许诺光明的童话存在,
还是相当必要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